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中有两种基本图形:“A”型图和“X”型图.它们都是由DE//BC而构成比例线段。在解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浅谈了相似三角形中的“A”型图和“X”型图在解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朱国梁 《生物学教学》2009,34(10):42-44
1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特点 1.1 “J”型曲线的特点 “J”型曲线(如图1)是指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入倍。它反映了种群增长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在篇末有这么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人教版初中第五册的教科书(2004年6月印刷)第六单元中是这样注释“吾谁与归”的: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96、97页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课本P96~97的全景图。 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相似文献   

5.
1正确的认识与错误的“直觉”: 1.1正确认识: 如图A所示的U—I曲线的斜率(任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对应的电阻的阻值。  相似文献   

6.
一、课堂学习中学生“错误”的类型 在高中生物课堂学习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根据加涅的“学习过程基本模式”(图1),可以将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作如下的分类: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③在讲述邓小平理论时,第87页上四处提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词,笔者认为,应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漏掉了非常重要的“有”字。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相似文献   

9.
刘金生 《语文知识》2006,(11):36-3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6月第1版)在讲到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臣是凡人.偏在远郡……”其中的“臣”乃“巨”之误.“巨”指三国时的苍梧太守吴巨。这句话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六十五:“(鲁)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土,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平!…由此可知“臣”当为“巨”无疑。教材应当及早予以更正.以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相似文献   

10.
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六册(人教版)《信陵君窟符救赵》一文中“留军壁邺”的“壁”,课文注为“驻扎”是不准确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壁”为“军营”.《辞源》释“壁”为“军垒”:此处应为名词动用.是“筑起壁垒”或“筑起军营”之意古时说军队驻扎用“军”或者“屯”,  相似文献   

11.
金坚 《江西教育》2001,(7):104-105
“比例尺”是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第十册的内容,包括例4、例5、例6的三道例题。本课的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求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计算方法。而在对难点的确定上,有教师认为是“解答过程中的单位处理”,也有教师认为是“使学生理解用比例尺寸解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时,所设未知数的单位应与已知数的单位相同。”为什么这些教师会把单位的处理视作难点?直到听了他们的课后才弄明白。  相似文献   

12.
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三册第一版第二十一章“量子论初步”的章首照片(如图1所示)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拍摄的“量子围栏(quantum corral)”照片。本文就先来介绍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而解读“量子围栏”照片。  相似文献   

13.
“主题图”是“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情境创设的一大特色。然而,“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解决的办法是:  相似文献   

14.
王洪钟 《语文知识》2004,(11):20-20
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祝福》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教材对“蒙胧”一词作的注释是:“[蒙胧]现在写做‘朦胧’。”对此,笔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5.
在古汉语中,“三”与“九”不仅可实指,还可以泛指。这样的例子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 ②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师说》)  相似文献   

16.
蔡小蓉 《四川教育》2002,(10):28-28
一、导入师:(边叙述边画简笔画)一轮红日挂在天空,地上有一幢高高的建筑物,旁边有一片影子(板书:影)。谁能看着图,想一想,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影”字呢?师:(用红笔勾画“影”中的“彡”)这个新偏旁叫“三撇儿”,多像这地上的影子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影子。齐读课题。二、教学新课(一)初读课文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横直线划下来,并读一读这些生字。2.师:这篇课文有11个生字,你认为哪些字读音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醒一下吗?生:“影”的音节是整体认读音节,还是后鼻韵。生:“常…  相似文献   

17.
【片段】 师:(出示课文插图)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看看这股清泉是从哪儿流出来的? 生:石缝 师:对!瞧(指着插图),“石缝”就是—— 生:石头的缝隙。  相似文献   

18.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的内容。 【教学片段】 (出示课件1:两个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如下图。)  相似文献   

19.
一.实词“所”的用法举例 (一)“所”作名词,在初中有如下几种解释: 1.“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如: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我听了一堂青年教师比武课——“分类”。其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如图):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