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胜炙人口的名篇,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科书多把它选作教材。篇中有包含“美我”和“皆以美于徐公”这样两个语言结构的句子:‘请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高中语文第二册(199年10月第1版)注:“美我,以我为美。”“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注:“美我,…  相似文献   

2.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注:“[以]以为,认为。”我们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正>广东省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17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相似文献   

4.
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我们感情的亲疏远近往往左右着我们对其认知的正误深浅。换句话说,我们的感情亲疏远近为我们戴上一副有色眼镜,我们眼中的事物无不染上我们的主观色彩。所以,我们必须摘下“有色眼镜”,客观地对事物进行评价,那种“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战国策》中有篇很出名的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邹忌从身边三人对自己的不同看法中悟出“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的原因,以此讽谏齐王,使齐国成为一代霸主。由此,不难看出感情亲疏在认识事物时所起的作用。倘若邹忌未能客观…  相似文献   

5.
一、下列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坐谈,问之客日——指代“吾与徐公孰 美”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指代“徐公”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指代妻、妾、客 “皆以美于徐公”这件事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指代齐 威王广纳贤言这件事 二、加点词语中,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三、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i 。 【 】 A.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皆…  相似文献   

6.
喜鹊与乌鸦     
一日,玉帝召集众鸟臣,称有要事共议。众鸟领旨后纷飞至御殿,齐叩拜。玉帝正襟端坐龙椅,俯视众鸟曰:“为彰显我天庭皇恩浩荡,替世人预知福祸,以避凶化吉,朕拟委命报喜、报忧二臣下降凡尘。报喜臣之责,临喜禄福寿之时欢叫,以祝贺;报忧臣之责,遇凶祸灾难之时悲鸣,以警戒。诸爱卿,报喜一职,谁愿担纲?”一语既出,喜鹊便跪地:“臣愿领命。”“微臣不才,可领此命。”百灵疾步叩请。“老朽虽老,亦愿效犬马之劳。”白头翁提步向前。杜鹃、画眉等亦纷纷请命。玉帝见此,笑捋龙须:“鹊爱卿,尔赴报喜之命,何如?”喜鹊欣然领命,众鸟皆羡慕不已。“报忧一职…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教材把“弄臣”注释为“皇帝狎近宠幸之臣”。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把“以戏弄臣”译成“在弄臣之间戏玩”。笔者认为这样注释和翻译似有不妥。其理由如次。首先,从词义上看。尽管“弄臣”在古代也是一个双音词,《辞源》对它解释是“为帝王所亲近狎玩之臣”,并以《史记·申屠嘉传》为例:“文帝度丞相已困(邓)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依此说,“戏/弄臣”是可以讲得通  相似文献   

8.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按照要求完成1~4题。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遥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相似文献   

9.
拙文说:“‘外臣’国的情况同文、景以前的‘内诸侯,国相同。(不过法律比较落后)”,又说,“汉代的‘外臣’是与‘内诸侯’相区别的名词”。陈庸龙同志认为,这在提法上是前后矛盾的。依我看来,两种提法并不矛盾。拙作已经指出:“外臣”国和“内诸侯”国之间有“异”、有“同”。“在文、景以前的‘内诸侯’国,其国王要受封,不能称帝,自丞相以下的官吏由国王任命,有自己的法律”。在这几点上“外臣”国和“内诸侯”国是相同的,如果没有这几点相同,则一、西汉政府争取南粤和朝鲜等国作为“外臣”国,便没有多大意义了;二、南粤和朝鲜等国也不愿意成为“外臣”国了。它们的“同”,不仅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争实,而且饶有奥妙的作用在内。“外臣”国和“内诸侯”国除了“同”之外当然还有“异”。这里所说的“异”,是指法律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我的两种提法在具体内容上各有所指,是不矛盾的。在“属国”问题上,陈同志只承认西汉的“属国”是行政组织,而不承认它是行政区划,认为《汉书·地理志》没有把“属国”列为郡一级的行政区划,也不是班固的遗漏。对此,我有如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人教版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将其中的“以戏弄臣”译为“以此来戏弄我”,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关于“文言词的一些用法”有所谓“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例句为: (1)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就是“使之活”) (2)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走”就是“使之走”)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归之”就是“使之归”)此之谓“使动用法”。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我”就是“以我为美”) (5)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质其首”就是“以其首为质”)  相似文献   

12.
《国语·晋语二》:“人皆集于菀,已独集于枯。”《孟子·滕文公》:“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贾谊《治安策》:“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汉书·董仲舒传》:“所著皆明经术之意。”扬雄《逐贫赋》:“人皆文,余褐不完;人皆稻梁,我独藜飧”;《解嘲》:“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陶”。班彪《北征赋》:“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徐干《室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王粲《寡妇赋》:“人皆怀兮欢豫,我独感兮不…  相似文献   

13.
其实,在枯燥的语文学习之中,也蕴藏着美……我轻轻地问语文:“你是什么?”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语文。”我谨慎地问语文:“美是什么?”语文告诉我:“秋日蔚蓝的天空中悠悠飘落着黄叶是一种美;置身度外收获满舱鱼虾是一种美;放弃安逸舒适而笑傲霜雪的梅菊是一种美。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小心地问语文:“精神是什么?”语文告诉我:“‘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一种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本文谈谈对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几点思考。 一、什么是美,美的哪里?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说:“或日‘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龚自珍在这里批评的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实在是文人画士对梅的审美观。他们认为梅这欹之疏之曲才是美。而龚自珍却以此为丑“誓疗之:纵之顺之……”必复之全之”,恢复梅的自然生态才是美。这是龚自珍的审美观。 大自然的绿色该是人见人爱的了吧。然而朱自清却在《绿》中写到:“我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不到200个字的篇幅叙述了赵宦官令缨贤举荐栋梁之才蔺相如的故事。文章写道: 赵惠文王十六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官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柬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相似文献   

16.
请看下面几个句子:1.项羽对部下笑道:“我早知汉兵怯弱,果然仓惶而逃,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2.荆轲对太子丹说:“臣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臣岂可贪生怕死,坐视不顾!”3.齐王曰:“七雄逐鹿中原,国富兵强者得之。子言先王仁义之道,岂非‘望梅止渴’乎?”评析:1句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其典出自东晋时淝水之战,这话却让秦末的项羽说出来,怎么可能?2句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清初学者顾炎武之口,远在战国的荆轲却能未卜先知,岂不滑稽!3句中“逐鹿中原”本出自韩信之口,“望梅止渴”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竟被战国时的齐王…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堂复习课.复习文言句式。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 “‘相如止臣’里的‘止’字不是使动用法。”“为什么?”教者问。“使动用法的词语一般泽为‘使……怎么样’,而‘相如止臣’可以翻译为‘蔺相如阻止了我’,不宜译为‘蔺相如使我停下来’。”教者问同学们意见如何,大家七嘴八舌,但说不到关键处。老师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  相似文献   

18.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我”,教材是这样注释的:“美我,以我为美。”我认为这样注释是不正确的,这实际上是把“美我”当成了意动用法。我们知道,所谓形容词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相似文献   

19.
《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刀刃”句,传统的解释是“刀刃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谢质彬先生《“新发於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认为这个解释不妥,理由是“‘发’字并无‘磨好’之训,也不能解为‘拿起来’或‘磨  相似文献   

20.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异于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