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读”,乃是语文学科最基本,也是我国传统的教法与学法。古往今来,多少人对于“读”作过肯定与推崇。三国时董遇,曾有人要跟他学,他不肯教,还说“必当先读百遍”,并指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183;董遇传》)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千古名句几乎人所皆知,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肯定、推崇“读”。他在谈到写第一篇白话小  相似文献   

2.
论百读不厌     
苏东坡有《送章秀才失解西归》诗,开头两句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就出在这里。“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三国·魏志·王肃传·注》: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对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要熟读背诵。”熟读,背诵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我们的先辈在语文教学方法上,历来都很珍视这个宝贵的经验。《三国志·魏志·王肃传》的注里记有当时经学家董遇的一个故事: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董遇不收弟子,认为要了解一部书,用不着请别人  相似文献   

4.
儿时读书,便读到这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时至今日,已为人师的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见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  相似文献   

5.
夏飞 《中学文科》2008,(7):28-29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董遇“三余”读书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遏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6.
古人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百遍书就真的其义自见了?我看未必,这里还有个方式方法问题。如果方法不当,即使书读百遍,其义也可能不会“见”出来。作为语文老师,最烦心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不容易提高。每每遇到学生在理解上出现的具体问题,我们和学生说得最多的,恐怕不是“你未认真读”,就是“你再仔细读读”等一些连我们自己都觉得缺乏底气的话;在做一些具体的  相似文献   

7.
古人对“读”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可见,读的数量要多,要“三百首”、“百遍”、“万卷”的读;读的质量要高,要“熟读”、读“破”。在读的基础上,才会理解,做到“其义自见”,才会“吟诗”,才会“下笔”。因此,要提高听说、写作的能力,也离不开一  相似文献   

8.
我读了《小学教学研究》今年第5期上刊登的王昌荣和方碧波二位老师撰写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质疑》一文后,很有感触,并颇有同感。在这里,我也想就此补充说几句。现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一些传统的提法和经验,的确有再认识的必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人们历来都这样说。这究竟对不对呢?我认为,从学习语文必须强调读来看,自有其道理。但是,“书读百遍”就一定能“其义自见”吗?答曰:未必。前些年,我在县教委教研室工作时,常常到小学去听课,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学研究》2000年第5期刊载了王昌荣、方碧波两位老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质疑》一文。文中对我国传统教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颇有贬词,认为它是“自古教学少方法”的原因,是“一种脑力的浪费”,并把它与追求高效率的今天相比,认为它“不全适用”。笔者对此持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仍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单元教学设想】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因此,学习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理解书意就要把书读熟,要想很快把书读熟就得讲究"读"的方法.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又该如何指导小学生掌握"读"的方法呢?  相似文献   

12.
一、涵咏法三国时的魏国有个学问家,叫做董遇。“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董遇传》注引《魏略》)。宋朝大学问家朱熹说:“一近世名公诗,须也知得他好处在哪里。如何知得他好处?亦须吟哦讽咏而后得之。”前人采用的这种鉴赏诗文的方法,就是涵咏法,即通过反复阅读、吟哦讽咏,透彻了解作品的“好处”,把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同作品的实际逐渐切近,至于统一,进而产生共鸣。使用涵咏法鉴赏作品,至少有下列作用: (一) 可以帮助你感情介入,培养感受能力,任何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形象艺术地反映生活,它不是主  相似文献   

13.
拜读了《小学教学研究》2000年第5期题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质疑》(以下简称《质疑》)的文章后,笔者有些不同看法,想与作者商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指重视“熟读”“感悟”的过程。这不仅符合“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种学习语言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首先,《质疑》一文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认  相似文献   

14.
入境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教师在学生不易弄懂而教师又不易讲清的地方,一味采取放羊式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多读熟背,希望学生在读背过程中能自行理解其义。书读百遍之后,其义果真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自见吗?实践证明,读书的次数与读书的效果并不完全成正比。现在有些学生读书,犹如小和尚念经——口在念,心却游离在外;即使死记硬背下来,也未必能准确理解其义。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多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多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而这里的“读”,更应强调有感情地朗读。  相似文献   

16.
【单元教学设想】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因此.学习古诗文的第一学法就是“熟读法”。  相似文献   

17.
读悟法是中国古代经典读书法 ,它是一种强调熟读 ,读中求静 ,静中求悟的读书方法。我们从现有资料了解到的古人不断吟诵、像念经式的读书方式便是此法的运用。“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是对这种读书法最通俗的解释。读悟法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它强调熟读 ,要求“书读百遍” ,要求“熟参”。中国古代学者中 ,强调这一点的 ,最典型的要推宋代严羽。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 :“先须熟读《楚辞》 ,朝夕讽咏以为之本 ;及读《古诗十九首》 ,乐府四篇 ,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 ,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  相似文献   

18.
我心中的语文课,可用16个字概括,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一、书声琅琅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这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四读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遍读。”又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都是阅读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当然,一篇文章读百遍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初三学生,时间紧,任务多。尽管如此,要提高阅读能力,要在中考中阅读拿高分,甚至满分,那还得加强阅读。百遍不现实,十遍也不够现实,那就四遍吧!  相似文献   

20.
萧爱华 《辅导员》2009,(23):24-24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