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实践哲学”和“生产力哲学”的比较研究胡义成世界上的任何革命性飞跃,包括科学革命和社会革命,都是以某种哲学革命为伴随物的。我们党七千多年来,在实践上领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在理论上则是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其标志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  相似文献   

2.
<正> 世界上的任何革命性飞跃,包括科学革命和社会革命,都是以某种哲学革命为伴随物的。我们党七十多年来,在实践上领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在理论上则是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其标志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前者的哲学基础是毛泽东的“实践哲学”,而后者的哲学基础,则是以“猫论”的提出为开端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的任何革命性飞跃,包括科学革命和社会革命,都是以某种哲学革命为伴随物的。我们党对多年来,在实践上领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在理论上则是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其标志是毛绝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前者的哲学基础是毛泽东的“实践哲学”,而后者的哲学基础则是以“猫论”的提出为开端的邓小平“生产力哲学”。从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伟人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生产力哲学”是对毛泽东有关哲学观点的继承、完善和发展的结果,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品位和实践价值。“生产力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异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相似文献   

4.
我们党70多年来,在实践上领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在理论上则是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其标志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伟人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邓小平“生产力哲学”是对毛泽东有关哲学观点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品位和实践价值。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同的哲学基点。邓小平哲学继承了毛泽东哲学的这一方面,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为什么毛泽东在晚年发动“文革”,而邓小平理论却在拨乱反正中日见辉煌呢?这中间仍有哲学上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5.
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发生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如果说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主要是解决“革命”的问题,那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则主要是解决“建设”的问题,它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实现的飞跃。在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1、历史性的决策。在中国革命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个理论成果。而这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取决于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党的代表大会所作出的两次历史性的决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主要创立是毛泽东。1945年初党的“七大”“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以往讲授这一节,大抵都是先讲“两次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然后再讲“无限循环”,即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讲的,并未感到其间有什么不妥之处。近两年来思考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难问题,才觉得这已成为哲学常识的“两次飞跃论”,存在着不合理之处。现将自己的一点想法写出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出现了两次理论飞跃 ,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 80年奋斗历史说明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 ,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江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 ,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本身就体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9.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核心著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实践基础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时至当今,《实践论》和《矛盾论》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党的13大在总结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时,提出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论断,对我国革命和我们党的历史,作了高度概括。这一论断包含极丰富内容,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领会,并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以指导正在深入发展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本文仅就涉及“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认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一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原则的是毛泽东。“二者结合”是我们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最基本概括。“在七十年的斗争中,我们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二者结合”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其间有不少艰难、挫折。从宏观上来说,至少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每次飞跃都给中国带来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经历了两次飞跃。一次是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又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飞跃的驱动力:对反面教训的哲学思考1949年10月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我们做完了中国革命大文  相似文献   

13.
哲学现状需要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发展,这是理论界形成的基本一致的看法。许多理论家常引用的一句话是:“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然而,当我们说哲学不仅需要改革,而且需要革命,即已从常规意义的渐进发展,走向革命式飞跃时,大概会遇到许多人的反对。本文不拟在哲学革命是否需要这一问题上论辨,而是在承认哲学需要革命的前提下,研究哲学革命的含义及其结构。首先我们简略回顾一下目前哲学改革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突破现行哲学教材的传统框架,密切结合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两次曲折和失误”和“两次历史性飞跃”,引导学生掌握好邓小平理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彻底唯物主义精髓和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特点,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跨世纪综合创新人材。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为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  相似文献   

16.
我院地处江西革命老区,这里荟萃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英雄城南昌、“红色故都”——瑞金等大量革命旧址、文物,校园内还有邓小平同志身处逆境期间学习、居住过的“小平偻”。它们真实记录和反映了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核心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实现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以及先辈们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坚持真理、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这些,是我院政治理论课教学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们每年组织赴  相似文献   

17.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关于认识无限发展的一个基本观点。要准确理解这一基本知识,就必须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两次飞跃”的基本内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由实践到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即由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二、了解“两次飞跃”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目的和使命不同。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使命是在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从当时世界革命发展的趋势出发,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列宁不但从政治革命的角度进行了论证。而且将理论转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两次飞跃。重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科学性。透视“卡夫丁峡谷”理论从提出到实现的全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了“起步”、“助跑”、“跳跃”、“着陆”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思想飞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在全国人民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今天,认真学习和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继续清除“左”的流毒和影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顺利地开展各项工作,意义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的变化、人类社会的进程是有巨大作用的。它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世界史的研究不应忽略这一领域。在历史上,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我们通常把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飞跃称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导致了技术革命,并进而导致生产、生产组织结构及社会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产业革命。在近现代史上,曾发生过两次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