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神枪”李书文所谈《八极拳义》,实出自其门开山祖吴钟之拳学正宗,乃正根,同时也是八极拳人渴望见识到的“珍品”。因为此段文字,是自八极拳创立后,可说是首次面世。李志成、朱宝德二位先生不敢怀珍自秘,今整理出来与天下八极拳人共享!有关李书文《八极拳义》,请见本刊2002年第十期。但须郑重声明的是,此文(包括以后陆续发表的李书文拳谱中功法文章)版权所有归《精武》月刊,如发现翻印,必究其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
常玉刚  吴大伟 《精武》2008,(6):41-41
2008年4月份的《精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署名辽宁省武术协会常委、辽宁省八极拳研究会副会长陈文祥先生的文章——(致《精武》的一封信)。文章站在“学术争鸣”的角度上,用犀利的笔锋对孟村吴氏及东北霍传八极拳进行了批评式的剖析,肯定地说.陈先生这种勇于谏言,敢于批评的精神是可贵的,  相似文献   

3.
韩起 《精武》2004,(10):16-17
这篇文章是韩起左2004年第8期《精武》上《八极拳如何拳腿连发》一文的续篇,做的仍是对八极拳的“解剖”工作。韩起一直在努力探寻隐藏在现象之下的拳学本质。  相似文献   

4.
关于八极拳的源流问题和吴氏家族与八极拳的传承问题,我在2001年第六期《武林》杂志《再说孟村吴氏八极拳》一文中已做过较详细的说明,但是目前一些所谓八极拳传人,甚至学者,抓住《八极拳》一书“历史源流”大作文章。对我、对我祖孙三代进行人身诬蔑,一时间令人不得安宁。更甚者要“正本清源”,把罪过加在我身上,借以否定八极拳发源地——孟村。所以对八极拳源流问题,今再赘述于后。  相似文献   

5.
韩起 《精武》2004,(3):38-39
前言在2003年第10期的《精武》上,笔者曾讲解过“八极拳连续发力的关窍”。在那篇文章里,我是把单手与双手的连续发力合而述之的——以单侧连发为主。现在我要继续的话题,则是专门探讨左右手(肘)如何快速衔接发力。  相似文献   

6.
韩起 《精武》2004,(10)
这篇文章是韩起左2004年第8期《精武》上《八极拳如何拳腿连发》一文的续篇,做的仍是对八极拳的"解剖"工作。韩起一直在努力探寻隐藏在现象之下的拳学本质。  相似文献   

7.
陈文祥 《精武》2008,(4):12-14
辽宁省武术协会常委、辽宁省八极拳研究会副会长陈文祥先生痛谈八极拳的雄文.下笔极其严厉。没有一点语焉不详,欲说还休,似乎是要彻底从深度和广度方面破解八极拳史的惑和谜。这些与以往不同的观点是这个血性东北大汉争正宗,不够严肃,不值一谈的“忽悠”之作;还是引证如实.欲横扫“八极拳阀”的风云之作.这绝非我们这些才疏学浅、孤陋寡闻的小编辑所能理解的。孰是孰非.一切只能仰仗读者自己的慧眼去明辨了。《精武》自创刊到如今,弘扬传统武术文化.不偏不倚,实事求是地宣传武林各门各派的优秀功法与人物,一直是本刊的一贯作风和优良传统。如果说过去本刊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报道过一些“假冒伪劣大师”,无意间成了假冒大师的“帮凶”的话。在此,本刊诚示歉意,也诚恳希望读者能大力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把那些别有用心,试图把《精武》变成敛财和欺世盗名阵地的人扫地出门。编者认为.武者著书立说.应当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讨论学术高低的文章才是我们编辑部和读者真正希望见到的稿件。在此,本刊郑重建议一些作者朋友,是不是换个思路———把一些有人身攻击之嫌疑的文字丢进纸纂。只发表不同的学术观点。“牢骚太盛防肠断”呀.谨以孔老夫子的“一言可以不慎乎”之语与朋友们共勉。陈先生原文措辞之激烈,远甚于此,除了对昔日荣登《精武》封面的八极拳家们一一大加批评,笔锋还远远触到了那些在黑沉沉的旧社会里郁郁不得志,为了糊口不得不“随波逐流”的。术家,甚至对本刊也是提出了善意的批评,考虑到个别段落时于讨论学术无益,本刊略作删节.希望陈先生能谅解。  相似文献   

8.
阎东 《精武》2009,(6):56-56
我在武术杂志上看了不少韩起的文章,长篇大论,不一而足。看得多了,发现韩起有一个突出的思想,即赵道新的一句话:“最终的决战怎么用,学习的开始也怎么练。”这也是韩起在2009年第4期《精武》上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另外,韩起也瞧不上传统武术,如在《精武》2008年第4期上所言,“用明劲、暗劲、化劲这样的概念解说功夫,已将武术发力引向晦涩、玄虚、甚至神秘化了”。此外,其对武术的桩功也不屑一顾,这里就不举例了,也不知韩起练的八极拳里有没有桩功。  相似文献   

9.
靳爱祥 《精武》2008,(5):52-53
我在精武杂志2008年第2期中,发表了一篇《萧氏八卦掌拳法传承的动态演进(一)》的文章,第3期应该续写《萧氏八卦掌拳法传承的动态演进(二)》,但由于许多读者来信、来函询问“萧氏原传八卦掌”里为何还有拳法?拳法的特点是什么?为此,在给《精武》写第3期稿时,临时改写了一篇《原传萧氏八卦掌揭秘》的文章,在这里还请其他的读者谅解!  相似文献   

10.
翁心诚 《精武》2009,(12):17-19
《精武》杂志不时登载有关王芗斋的文章,较为引人注目者为瀚海鹤先生的《再谈王芗斋》(《精武》2009年第10期第56至57页),其文凭事实说话,所论较为公正,且作者并非大成拳门下。笔者以往读过的有关王先生的议论中,或存畛域之念,过于溢美;或抱门户之见,贬词不当。故思索探究写下此文,以凑研习拳学、探求拳道之热闹。  相似文献   

11.
《精武》2009,(2):60-60
2008年“精武杯”全国民间武术精英邀请赛(哈尔滨赛区)于2008年12月23日在北国冰城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得到黑龙江省武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中国民间武术家联谊会孙德玉秘书长代表主办单位出席了开闭幕式。赛区活动的成功举办,更得益于“北疆鞭王”张永明先生的组织和联络。同时也得到了《精武》杂志社和黑龙江近百名老武术家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12月2日,我刚从日本讲学回来,便有人向我推荐了一篇公开发表的署名申明人的文章。题目是《博采众长铸辉煌——记阴阳八极拳功创始人赵福江》由于文章写的是关于八极拳方面的事情,我便认真拜读,文章中对赵福江先生“炉火纯青”的功夫写得淋漓尽致。对他的武德褒扬有嘉,尤其对他尊师重教的学风推崇备至,说对他的恩师,也就是指我父亲吴秀峰“奉师如父”。点睛之笔:“赵福江不但尽得吴师真传,近年来还对八极拳的一些不实之说提出质疑,进行考证辨析,作正本之论。”  相似文献   

13.
关峰 《精武》2005,(1):55-55
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一年。当您看到这期《精武》时,我们已迈人2005年的门槛。回首2004年,望着案头的12本《精武》,感慨良多。再看看书架上高及幼童的20年来的《精武》,更非“感慨”二字所能形容。从1982年电影《少林寺》红遍华夏大地,到1984年《精武》创刊,又到1988年我第一次看到《精武》,再到2000年我成为《精武》编辑,往事俱上心头。  相似文献   

14.
《精武》2009,(7):2-2
为感谢历代心意大德造成学业,欲使天下豪雄共仰高风学尊,分沾时雨教泽。《精武》编辑部主编吴宪民先生(水火居士)竭诚向海内外贤德君子解析秘传戴家心意拳学。诚望心志相孚之铁血男儿欢聚《精武》学堂,共研武学体用真谛,共创百年《精武》大业。  相似文献   

15.
韩宝轩 《精武》2008,(4):29-29
研究通背拳术的历史源流,笔者发现有许多附会讹传。例如:“鬼谷子”传通背拳、“孙膑”传通背拳、“韩通”传通背拳、“韩老道”传通背拳、“白猿”传通背拳(见2007年第8期《精武》上的《武田熙〈通背拳法〉一书的讹传》)等。这些讹传,众说纷纭,导致通背拳源流传承的历史,严重失真。因此,还通背源流的历史本来面貌.是挖掘、整理、继承、发展中华武术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所以,笔者溯本求源,以史为鉴,考查了通背拳术派生发展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16.
韩起 《精武》2008,(7):26-27
“拉动式”是2006年我在《搏击》上提出的一种训练理念。当时我是从八极拳的角度、以八极拳为例进行讲解的。其实,“拉动式”理念放到任何一门拳术训练里也都适用。此外,借用“拉动式”,我们还能得到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道新拳论》。  相似文献   

17.
翁心诚 《精武》2009,(10):28-29
一、“房”与“黄”读张方先生《武术修炼与房中术》(《精武》2009年第8期),觉其以体验为据,放谈一敏锐话题,实属勇敢而明智,言人所未敢言。曾几何时,人们对此讳莫如深。将此术等同于低级下流、污秽不洁、流氓、“黄色”等。  相似文献   

18.
韩起 《精武》2004,(4):22-23
继上期《八极拳左右手如何连续发力》一文后,韩起先生继续写出姊妹篇——《八极拳“双肘”如何连发爆打》,再与您探讨八极拳肘法发力法要。  相似文献   

19.
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考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考辩韩锡曾(浙江省湖州市体委313000)蜚声中外的精武体育会创始人是爱国武术家霍元甲,似乎已成定论,然而此说也不尽然。1983年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曾提出异议,并在《上海体育史话》上发表题为《爱国武术家霍元甲不是精武会的创始人》的文...  相似文献   

20.
李会宁 《精武》2006,(10):46-47
关于八极拳的渊源和名称的由来,目前国内外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就是台湾刘云樵先生的“巴子拳”说,这种观点至今在被很多八极拳门人沿用和肯定,致使国家武术权威人士也持此说并屡屡见诸报刊和各种综合图书。刘先生在他的《八极拳》一书中说:“八极拳是贯通古今的著名拳法,其发源地是河北省沧县东南乡,在此地俗名‘巴子拳’。中国北方,‘巴’字的发音与‘耙’字相同,而且有时会把‘巴’当作‘耙’的简体字来使用,因此,‘巴子拳’本来是‘耙子拳’的意思”。同时刘先生还引用了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上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