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吴昆 《收藏界》2013,(8):67-68
神秘的西域有着一段神秘的历史,有许多奇特的风土人情,也有着许多奇特的古泉,其中"新疆红钱"便是西域极具特色的钱币。"新疆红钱"是一个统称,始于乾隆皇帝统一新疆,设立了政府管理机构以及铸钱局,而铸钱的原料则使用了西域特产的红铜,因此叫做"新疆红钱"。乾隆后历代王朝都在西域铸造过红钱,所以"新疆红钱"大家族的成员非常多。它们铸  相似文献   

2.
杨振林 《收藏》2009,(10):132-133
笔者从事新疆红钱收藏10余年,经手和收藏的各种红钱数以万计。从乾隆到宣统的各种小红钱版式、品种基本齐全。在对收藏的新疆红钱进行整理过程中,发现了一枚前所未见的小红钱。  相似文献   

3.
陈宁 《收藏界》2013,(8):68-69
"新疆红钱"作为中国钱币的一个特殊品种,其本身就是中国政府在新疆行使主权的一个象征。"新疆红钱"从铸造到发行都是在清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下进行的,清政府颁发的部颁样钱就是清政府对新疆红钱进行管控的最有效例证。在乾嘉道三朝,南疆各局利  相似文献   

4.
李克勤 《收藏》2006,(3):98-98
《收藏》2005年2期发表了张建中先生的《古钱奇葩——新疆红钱》一文,文章说:“新疆红钱的由来……凡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统一新疆以后所铸钱,不分南、北路,不分材质,都属于新疆红钱这一范畴。”对此看法笔者不敢苟同,现谈点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张建功 《收藏》2007,(5):142-143
《收藏》2006年第3期刊载了李克勤的《新疆有的红铜钱不是新疆红钱》一文,对笔者《古钱奇葩——新疆红钱》(《收藏》2005年第2期)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分析。李克勤先生文中认为“新疆红钱仅限于南疆八城通用”,而北疆的红铜钱(包括黄铜、铁质)等,“则属制钱范畴”。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利于全面了解和认识新疆统一后的货币全貌。  相似文献   

6.
沈飞 《收藏》2010,(11):116-118
特殊的红钱制度 清政府统一新疆后,为了征税、发放薪饷、贸易和财政等方面的需要,开始在新疆实行新的货币制度,铸造和发行新的货币。在北疆地区,清政府规定使用全国统一的制钱;在南疆地区,清政府对原有的货币(准噶尔普尔)采取了改造政策,铸造了圆形方孔的新普尔(即红钱)。  相似文献   

7.
张建功  张群 《收藏》2008,(5):123-125
民国建立后,新疆所发行的纸币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1912~1938年)在货币制度上继续沿用清代银两、红钱平行本位制,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敝发行的纸币面额多以红钱为单位。红钱400文为一贯,合湘平银一两。后期(1939~1949年)改革币制,废两改元,统一了全省币制。这一时期纸币,《收藏》已分别在总第154期、  相似文献   

8.
张建功 《收藏》2010,(5):136-137
方孔圆钱是中国古钱文化最为光彩夺目的一章,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晚清名将左宗棠在新疆铸造的一种有内地铸钱局名的红钱和“足银壹钱”方孔银币,就是其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9.
张建功 《收藏》2011,(4):100-103
新疆红钱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铸,至宣统年间(1909~1911年)止,前后历时150年,期间虽铸造局众多,然铸额却稀少。新疆红钱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形成了独立体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其外形粗犷质朴;可谓泉苑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0.
张建功 《收藏》2013,(12):77-79
泉友姜峰先生藏有一枚珍稀的异年号合背新疆红钱.正面为“光绪通宝”。背面为“道光通宝”,直径26.2毫米,厚1.2毫米。  相似文献   

11.
沈飞  刘承杰 《收藏》2009,(7):126-128
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为恢复和发展新疆的货币制度与货币流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时,以前实行的南疆使用红钱与北疆使用制钱的“双轨制”,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广大民众迫切要求打破南北疆的界限,在全疆实行统一的“钱法”。  相似文献   

12.
宋康年 《收藏》2008,(8):140-140
清代铸币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京局造币厂铸造,即宝泉、宝源两局,另一类是由各省地方钱局铸造。当时在我国边远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钱局计有叶尔羌、阿克苏、乌什、库车、喀什噶尔、宝迪、宝伊等。前5局属南疆,均铸红钱,后2局属北疆,所铸归于制钱体系。宝伊局铸钱背文只有满文,币材为铜七铅三,铜色呈淡红,但仍不失红钱风韵。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新成立的迪化宝新局,始改铸红钱。由于这些钱局用地产红铜铸造钱币,  相似文献   

13.
张建功  陈俊华 《收藏》2012,(15):74-80
新疆铜元发行时间明显滞后于内地各省,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后才开始铸造"光绪元宝"铜元,至民国22年(1933年)最后一种官铸的"喀什造癸酉双旗"铜元停铸,因此新疆铜元的前后流通只有26年左右。新疆铜元币值向来稳定,1934年后,因地方军阀战火迭起,社会动荡,财政困窘,加之纸币泛滥,甚至出现60亿元大面额的纸币,致使新疆铜元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新疆铜元明显受内地铜元的影响,采用机制,取消中孔,较红钱铸造细致,式样精美。但它和内  相似文献   

14.
周少华 《收藏界》2011,(2):71-72
清王朝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时期"乾隆通宝,,钱的铸量和存世量都很大,包括宝泉、宝源、宝直等二十多个铸钱局先后开铸,材质有黄铜、青铜和红铜。面文"乾隆通宝",书体多为楷书。背文沿用雍正满文钱式,穿左为"宝",穿右铸各局名。新疆红钱左多满文,而右为回文。钱径一般在24~26毫米,重量一般为2.8~3.6克。  相似文献   

15.
王必旭 《收藏》2018,(1):73-73
民国时期的新疆饷银,其计量单位非常独特,它采用了新疆民间一直使用的"钱、两"这样的纪值,显示出新疆所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张建功 《收藏》2006,(6):101-101
我喜集古钱,尤其对新疆红钱情有独钟。2006年春节前泉友帮我收集到一枚喀局咸丰“当百”大钱,据原主人介绍,这枚大钱是在和田地区边远农村居民家中购得。此钱本来钉在房门上作辟邪用,可惜钱缘边被钻一小孔,内外郭也遭到人为磨损,但钱文清晰,锈色包浆自然,为传世之物。钱为红铜材质。其正面铸有汉文“咸丰元宝”,文字雄峻整齐,笔力稳健,楷意浓厚。背穿上下为汉字“当百”,穿左满文、穿右维吾尔文“喀什噶尔”。通观整体钱文,笔画粗壮不失雅致,是典型的新疆喀局“咸丰元宝”大钱风格。钱直径3.95厘米,穿径1.1厘米,厚0.21厘米,重20.4克(见图)。  相似文献   

17.
周传芳  周国卿 《收藏》2006,(4):100-103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新疆布政使王树楠向巡抚联魁建议,用内地各省拨来的财政补助银“协饷”为原料,在新疆(迪化)水磨沟机器局铸造银币。联魁于六月四日批准成立新疆银元局,铸造五钱、四钱、二钱、一钱四种银币,至三十四年七月止,共铸银32万两,主要用于军费开支,故称“饷银”。饷银五钱,正面主图为汉维文“饷银五钱”,背面主图系蟠龙。该币直径3.3厘米,重17克左右,成色85%。饷银五钱银币的版别较多,从正面看,汉文“饷银五钱”有字体大小、笔画粗细的不同,汉字中心有有花饰和无花饰的差异。从背面看,图案有无圈龙、线圈龙、珠圈龙,维文龙、蝙蝠龙的不同,蟠龙又有小头龙、尖角龙、小龙的差异。现就“饷银五钱”银币的具体版别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8.
师文涛 《收藏界》2013,(2):54-54
2007年11月11日买到一枚极厚重的宝云局部颁式咸丰当十钱。此钱文字清晰,品相精美,铜色偏红,直径39.3毫米,厚4.5毫米,重36.1克。宝云局的咸丰当十钱,在清朝所有咸丰大钱中应该是铸造数量最多的,版别也较多。  相似文献   

19.
吴强  马彦林 《收藏》2015,(1):71
光绪十八年至三十三年(1892~1907年),新疆地区采用维吾尔族传统手工机具土法打造的系列"光绪银元",具有典型的新疆地方特色,铸地有喀什噶尔、阿克苏、迪化。其中喀什噶尔铸币有正面汉文喀什、喀造及无标记三种版式;迪化铸币正面汉文纪值有大写壹、贰、叁、伍与小写一、二、三、五等多种;阿克苏铸币中伍钱大写,一钱、二钱、三钱小写。  相似文献   

20.
张建功 《收藏》2010,(11):114-116
新疆因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原因,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奇钱珍品,唐大历、建中年间(766年~783年),在安西(今新疆库车)地区所铸造的“大历元宝”和“建中通宝”两种钱币,便是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