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交出版是以用户为核心,强调用户之间的分享、互动、传播和社交的全新阅读模式.与传统出版相比,社交出版具有去组织化、网络化、数字化、社会化、平等性、互动性等特点,可实现社会化写作、社会化讨论和社会化营销等功能.通过图书内容的社会化生产、社会化传播、社会化营销,社交出版推动了传统出版业的创新,是图书出版业的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时代图书出版的新动向——社交出版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网络社交常态化,社交出版应运而生.社交出版改变了传统出版以出版社为主导的"闭门造书"式的出版模式.社交出版的优势在于:发挥社交媒体的聚集效应实现传播内容的量身定制、便于通过大众融资解决出版经费、图书内容更容易得到目标读者认同、满足读者平等参与心理等.社交出版的劣势在于:品牌不够强势、仍然依赖传统出版、发起人门槛起点较高等.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良好的受众基础为社交出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当然,社交出版也存在违法风险、市场风险、易被侵权的风险(威胁).  相似文献   

3.
黄鸿业 《青年记者》2016,(23):23-24
研究缘起 当前,官方APP和微信公众号成为传统媒体数字出版的重要载体,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官方APP“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微信公众号“侠客岛”等,因其社交平台优势明显,拥有数量可观的受众.而“纯数字化出版”的澎湃新闻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在业内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已经证明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其“追问”的社交化功能大受好评.我国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的照搬,第二层次是借社交平台做内容增值和互动(如澎湃新闻),第三层次是应用、服务、社交的充分结合,当前我国传统媒体的社交化数字出版处于第二层次.①可以预见,社交化是将来一段时期新媒体产品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核心特征,增加社交元素,置入SNS的基因,实现产品的互动和分享,进而增加用户黏性,将是传统媒体数字出版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社交出版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出版形态,它以读者为核心,以社交为桥梁,成功地将人们之间的情感价值认同转变成出版物的一种新型出版模式。以前小众的图书出版也因社交出版获得了更大的技术与平台支持,让传统的图书出版走向大众化。然而,我国的社交出版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在社交出版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知识产权不明、虚拟与现实世界衔接错位、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转变编辑职能、建立知识共享协议、坚持可持续发展等建议,以促进社交出版健康、持续地发展,实现传统图书出版的大众化变革。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众筹出版为切入点,对网络社会下出版呈现的社交化进行探析。在考察众筹出版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比较了传统出版中的社交与网络社会下社交的不同,并提出了在网络社会下的社交化创作与社交化出版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社交出版在数字化出版革命的浪潮中应运而生,其作为数字化出版的全新形态,发展速度迅猛。但社交出版目前在学术界却鲜有论及。本文以社交出版商Wattpad为例,对社交出版的特点进行归纳,并对社交出版的运营模式及赢利模式展开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发生大变革,用户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对社交媒体用户数据进行了划分并分析用户数据的价值,提出了出版机构整合社交媒体数据的四条渠道.文章指出传统出版利用社交媒体用户数据的几条路径和技巧:利用社交平台数据,辅助图书选题策划;细分个性用户数据,开展图书精准营销;跟踪用户反馈数据,延长图书IP价值链;进行深度数据挖掘,拓展蓝海内容产品;整合平台用户数据,构建知识内容服务.  相似文献   

8.
日本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型过程中,互动参与式网络出版所占市场份额不断攀升.本文对互动式网文平台、读者参与式网络出版平台、社群连接型网络杂志三类日本互动参与式网络出版模式进行分析,发现日本出版社通过自营网络平台,收集读者阅读意见从而提升纸质书发行量与发行效果;社群连接型网络杂志由"以内容为核心"转向"以用户服务为核心",通过社交化社群运营、会员参与策划等方式为用户提供跨行业的"融合性服务",实现"内容+产品+服务+情感链接"的多元融合性产业链,赢利形式走向融合与多元.  相似文献   

9.
正一直以来,数字出版发展的方向、模式和盈利是被反复讨论的话题。本文对数字出版发展中提出的各类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在社交类的微信公众号上尝试数字出版发展的方式和可能性。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为智能手机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通过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方式实现用户间的信息交流,同时还提供如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支付、电子商务等多项服务,其中微信公众平台中的服务号和订阅号所推送的内容,是推进大众阅读类数字出版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之所以将微信作为研究对象,则是因为其具有其他数字阅读发展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那就是海量用户的社交化阅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微出版”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概念,专指以经过认证的微信公众号作为出版主体,以微信长文为形式,从而实现内容资源的生成、推送、阅读、复制、转发的全过程。基于微信社交化阅读呈现出的信息垃圾隐患、内容浅薄化与虚假信息泛滥等困扰,“微出版”将是传统出版业透过移动网络把用户重新培育为读者、实现数字化转型战略值得尝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周荣庭  尤丽娜  李珮 《出版广角》2023,(7):16-21+27
研究基于可供性理论,检视VRM与数字出版生态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论潜能,进一步探索数字出版生态中“生产—社交—移动”分析路径,提出未来数字出版的发展应在生产可供性上积极扩展和繁荣内容生态,在社交可供性上形成社交化内容生态,在移动可供性上通过优化终端体验构建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成的场景生态,以推动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创新及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互动、社交等特征,原本只依托于纸质媒介的“阅读”行为有了新特点.文章以社交媒体时代为背景,分析移动阅读新特点——互动化、社群化及场景化,并根据这些特点重点探讨出版商如何从内容、平台、技术三方面促进移动出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简称CRM)的概念自1999年被提出以来,出版界对出版业如何引入CRM已进行了诸多研究,研究内容涵盖意义作用、可行性、基本架构、利用CRM进行网络出版的个性化开发,专业出版企业如何构建CRM等。但作为移动社交时代最强势的社交网络之一,微信的快速普及开辟了企业CRM建设的新阶段。随着公众平台接口的不断开放,被称为"天生的CRM"的微信,给包括出版在内的各行业提供了与客户建立深度联系的大本营。一、出版企业微信CRM的结构及流程  相似文献   

14.
出版品牌日益成为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出版企业对社会公众的现实影响力,在行业发展中的竞争力以及获取行业资源的优势地位。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出版品牌塑造与传播在内容提供、受众构成和传播过程等方面分别表现出从提供产品到营造体验、从产品客户到网络用户、从"一个大喇叭"到"人人麦克风"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数字出版灵魂是个性化。个性化的表达可以从数字出版的5个环节即出版内容、出版流程、按需印刷、图书销售及阅读体验中得到验证。个性化的需要,天然地契合小众出版,能够更好地助力社交阅读、有效化解惰性阅读困局,最终促成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上述四者,决定了个性化需要以领袖和航标的姿态引领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阅读与数字出版也在悄然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社交网络促进了社会化阅读的兴起以及新型的出版模式的出现——社交出版。本文以"时光流影TIMEFACE"为例,分析了社交网络下数字出版与阅读的新特点,为当前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一些合理化的转型升级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出版的道路上,澳大利亚出版人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不管是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出版营销,还是通过分析读者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数字化产品,抑或推动编辑加工方式的数字化变革,种种努力都值得国内传统出版社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时代,出版与社交在传播途径更迭的同时发生着双向融合,在双主体共同动态演进的过程中,传统出版行业的中心化体系逐渐解体,新媒体平台内容出版衍生出“再中心化”的格局。当下,受众习惯与媒介生态迅速变革,一贯“慢中求精”的传统出版行业在求快、求新的市场竞争中普遍出现迟滞性。与此同时,近年来新兴媒体泥沙俱下的弊端渐显,加之传统出版业承担着公共场域之下传递正向价值观的社会职能,推动了大众对于社会系统中专业化、规则化内容的偏好回暖。文章从出版社交化对信息传播过程的解构与重建切入,试图探讨二者在融合过程中的耦合与矛盾,思考传统出版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与新兴社交媒体深度融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一、数字品牌运营:社交媒体引发数字出版裂变 数字出版媒体的发展融入了许多社会媒体元素,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崛起,促使出版行业生态发生变化.以新浪微博为例,就融合了互动精准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无线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和数字内容收费等模式.  相似文献   

20.
学术社交网站的兴起和发展,为全球学术科研人员即时、快速地交流学术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为传统以期刊为主要形式的学术出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从Web 2.0环境下学术信息交流系统的整合重构入手,分析了学术社交网站的发展对学术出版的影响,并以实际案例说明两者可以互相补充、共同发展,从不同角度承担互联网时代的学术信息交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