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激励文学创作,促进中国文学现代化,中国著名小说家曾朴一生翻译了大量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在翻译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翻译思想和方法。“真美善”这三个字不仅是曾朴做文学的标准,也是他翻译文学作品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文学发生前后,曾朴一方面广泛涉猎世界进步文学.一方面对新文学的出现大加褒评.同时强调新文学要从异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其创造力,提出以真、美、善为“文学的标准”。期间.曾朴还创办《真美善》杂志,并创作了长篇系列小说《鲁男子》,对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曾朴晚年弃旧图新的文学行为.显示了新文学对近代文化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留欧文艺家及其外围圈子以法国巴黎作为精神上的文化象征,从文艺观点、艺术创作到生活方式,在现代上海进行着他者的构建。西方传统的社交方式——沙龙成为他们效仿、实践的重要部分。对西方沙龙进行有意识效仿的主要有:傅彦长、张若谷、朱应鹏等人的咖啡馆座谈;曾朴的法式沙龙真美善书店;邵洵美的金屋书店。现代上海的沙龙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功用:一方面,是当时归国的欧美派参与、站稳上海文艺界、获得文艺界话语权的有力方式;另一方面,在法国巴黎想象的观照下,沙龙成为了文艺家理想的文化策略和文化手段,可以培植、推广先进的文化,培养"文化的护法"和"文化的班底",改善整个社会的文艺风气。  相似文献   

4.
晚清小说家曾朴毕生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在法国文学众多名家中, 他对浪漫主义大师雨果情有独钟。曾朴译介雨果有着深刻的政治因素、文学因素和个人因素。他对待翻译态度严谨、思想明确, 注重名家名篇, 重视译品质量。对雨果的全面系统译介最好地体现了曾朴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5.
曾朴:卓有成就的法国文学翻译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朴(1872—1935)是近代中国著名小说家,江苏常熟人,字孟朴,笔名东亚病夫,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孽海花》是一部思想和艺术成就都比较高的作品。鲁迅曾把他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作家之一。曾朴之所以在清末文坛上十分引人注目,一则因其创作成绩突出,二则是他兼搞翻译,评介法国文学贡献不小。 1895年冬,曾朴入洋务派所办同文馆学习法文,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当时曾朴选学法文,是希望将来能够从事外交工作,为国效力,还谈不上喜爱法国文学。同文馆是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该馆主要为国家培养外事人员。最初进馆学习的…  相似文献   

6.
论《孽海花》的戏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朴(1872—1935)著的晚清全景小说《孽海花》中的社会同巴尔扎克著的《人间喜剧》中的社会有好些类似之处。尽管在描写的广度上难以与《人间喜剧》同日而语,但是它们在描写的意向上有异曲同工之美。曾朴在《孽海花》的1928年修订版序言中声称,他要用电影的方式记录下中国从1870年刊1906年间“飞跃”地发生的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的变化。他用图示的方法标出了中国历史上的这三十年,大体上同巴尔扎克将法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划分出来一样用了相同的方法。胡适和钱玄同根据曾朴的全景设想,批评了《孽海花》这部书及其作者。  相似文献   

7.
爱伦·坡的名诗《乌鸦》在我国的早期译介过程中,受到我国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与文学构建的影响,在我国新文学发展脉络中具有隐含性的前奏意义。《乌鸦》刚译介到我国,就引起了以《创造周报》、《文学周报》等刊物为中心的翻译大讨论,从《学衡》、《沉钟》、《真美善》推出的重译和茅盾的“拟写”这些翻译现象中,反映出我国早期知识分子于传统与现代的种种困惑中不同的文化选择以及在不同的文学立场上建构新文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豪雨果的长篇巨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著作之一。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看,《巴黎圣母院》带有《圣经》中的一些文学元素,本文将从替罪羊形象、U形叙事结构、爱与救赎主题以及善与恶的主题着手,探析小说中的圣经文学元素。  相似文献   

9.
介绍《续孽海花》《续孽海花》作者燕谷老人系常熟张映南之笔名。映南为前清甲午翰林 ,曾任朝鲜领事。当时目击吏治腐败 ,外祸迫急 ,对德宗毅然变法有所了解 ,亦有所同情。民国后杜门家居著书自遣。丁丑日寇入侵 ,崎岖于桂林阳朔之间 ,绕道至海上 ,赁一小楼。生活极为清苦 ,乃将所撰《续孽海花》说部稿本售与出版商人。《孽海花》原著人东亚病夫为同邑曾孟朴 ,曾在上海创设真美善书店。生平著作除《孽海花》外 ,尚有自传式之《鲁男子》 ,尤喜翻译嚣俄小说。晚年体羸多病 ,读书虚廓园 ,而《孽海花》说部直至孟朴作古未曾完成。曾氏《孽海花》…  相似文献   

10.
曾朴作为近现代翻译家的文化身份,是他参与中西文化沟通和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文化坐标.在对法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的热爱和研究中,曾朴试图通过翻译这一文化互动的方式改造中国文学,参与新文化运动,实现中国文学的现代复兴.针对不同的文化建设策略,他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并始终坚持以独立坚韧的姿态著译不辍.  相似文献   

11.
裴仁伟,男,1954年11月生,广西合浦人。1981年1月毕业于钦州地区师范学校中文大专班,1992年7月获广西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学历。1981年3月至1993年8月在灵山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1993年9月调入钦州师专中文系。先后主讲过《形式逻辑》、《大学语文》、《应用写作》、《文学概论》、《美学》等课程。曾任中文系副主任,现为中文系副教授。裴仁伟副教授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文艺学与逻辑学。已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广西师院学报》、《广西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2篇。主要论文有《善美与真美》、《走近…  相似文献   

12.
搬书     
框算起来,我搬书的历史已屈"不惑"。记得在上海读初中的时候,尽管家里很拮据,但我母亲总是尽量满足我买书的欲望,从邮局或书店把书往家搬。那时除了订阅《少年文艺》、《上海文学》外,还购买《唐诗三百首》、《宋诗一百首》、《新华活页文选》等小部头的书。到1965年我高中毕业后从上海去新疆时,就带了满满一箱子书"支边"。那一箱子书是我最贵重、最奢侈的家当了。对我来说,这是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搬书。此后,我在新疆工作了20多年,搬书也成了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新疆地处边远地区,那里新华书店的书相对较少,尤其是我当…  相似文献   

13.
一、“新感觉派”文学杂志的日本文学译介概观(一)日本新感觉派未搭乘《无轨列车》1928年9月,留日归国的刘呐鸥出资与施蛰存、戴望舒三人于上海合办《无轨列车》①半月刊(第一线书店刊行,同年12月25日该刊即因宣传“赤化”遭禁,前后共出版八期)。刘呐鸥之所以以此命名,意即刊物的方向、内容行无定则,而笔者认为“前卫”、“先锋”和“现代”亦是此名中应有之意。《无轨列车》在外国文学译介上显示出一种先锋倾向,并最终成为法国“新感觉”登陆中国的“诺曼底”。20世纪20年代,保尔·穆杭(1888—1976)的创作传入中日,这个法国二流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作为晚清四大小说家之一,曾朴不仅进行了大量的法国文学翻译实践,更总结了自成一套的翻译理论,尤其在诗歌翻译领域,其诗歌翻译的五大要素,即使在今天看来,仍对我们的诗歌翻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曾朴小说的主要人物性格丰富而复杂,能反映晚清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进程中特殊的历史风貌和人丈气质。这与曾朴自觉地借鉴法国现实主义小说,比较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密不可分,曾朴是中国最早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方法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6.
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在编撰的过程中,不仅袭取了中国佛教文学,而且对中国的儒学典故也加以了利用,并通过比附的手法,将儒学典故这一文学元素改造成为佛教的内容,为宣扬佛教教义服务。文章以"孟尝七善"这一典故的出典及其使用意义为考察对象,揭示《日本灵异记》对中国文学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7.
名家寄语     
《快乐阅读》2011,(24):1-1
高克勤,1962年生于上海,江苏吴江人。1986年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现任上海远东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秘书长,上海作家协会理事。编撰有《北宋散文》、《宋诗精华录》、《王安石诗文选评》、《王安石与北宋文学研究》等著作十余种。刘半农,1891年生,是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名复,以字行,江苏江阴人。早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后旅欧留学,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他一生著作甚丰,创作了《扬鞭集》、  相似文献   

18.
主题导引鲍尔吉·原野是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曾获文汇报笔会奖、人民文学散文奖、中国作协骏马奖等。他思想深邃、目光敏锐,自然地将豪放、幽默、睿智、雅致、细腻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以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闻名于当今文坛。在他的笔下,常常展现出人间的真美善,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9.
何为自从一九三七年六月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第一篇作品以来,其主要收获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结集出版的有《青弋江》(上海万叶书店一九四○年七月)、《第二次考试》(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织锦集》(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六二年)和最近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临窗集》。这些散文集反映了何为的文学成就及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探讨何为四十多年来的散文创作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宫体文"从内容到形式,对此后中国骈体文的发展,无论是唐宋的"四六",还是清代的骈文,都只有负面影响,为后者所摒弃。从"宫体诗"到《上海宝贝》,这种文学精神是违背正确的女权观和恋爱观的。所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还是应该遵循"真"、"善"、"美"三者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