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吉霞 《寻根》2006,(6):102-103
北,《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属皆从北。”唐兰在《释四方之名》里也说:“北由二人相背。引申有二义:一为人体之背,一为北方。”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也说:“北,甲骨文写作,与小篆同,象二人相背之形。北就是背的初文。”  相似文献   

2.
《金文新考》出版前后孙安邦《金文新考》出版于1987年3月,只印了800套,且很快售罄。这部书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人评论为:“开拓了上古史的一角,”①打破把殷商甲骨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的传统观点,“第一人第一次把中国已定的中国古有文字史上推千年以上。...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大小篆、古隶、秦隶,形体虽有差异,但同为硬笔书写。它们同西汉以来出现的汉隶、分隶、楷书、行、草之类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文字迥然有异。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并未领悟此中真谛,将本属硬笔书写的甲骨文、大小篆、古隶、秦隶统统断为毛笔书写。文字学者断言:“自有墨迹可考以来,汉字即用毛笔书写”①;书法家则宣称:“书法就是写毛笔字”②。美籍华裔学者钱存训教授在其《书於竹帛》(又译《中国古代书史》)中对这一观点作了全面的发挥:“学者认为毛笔的应用是在商周时代之前,因为商周金文的款识,很显然是使用毛笔的…  相似文献   

4.
释"如"     
吉霞 《寻根》2007,(6):54-55
如,甲骨文写作 《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认为,“如”是“女”字的后出分化字。“女”,甲骨文写作“孝”,《说文》:“女,妇人也,象形。”此说流传甚广。《甲骨文字典》对女字的解释为:“象屈膝交手之人形。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手为其于内居处之常见姿态,故取以为女性之特征,以别于力田之为男性特征也。”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的“若”字大致有十三四种词义,主要有选择、顺从、如此、好象等义。从《说文》:“若,择菜也”分析,“选择”是其初意。但在一些殷周金文及早期古文献里出现的“若”字,无论用上述哪一种词义解释,都很牵强。如果我们观察甲骨文、金文中的“若”字,此种解释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对早期汉语中的“若”字初意作一探索,恳请指正。一、“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汉字不仅是古代语言的形象化,具有同时性、同质性,而且它的文字体系是把创立文字以前的传承原封不动的集约在字形中。有时神话式的传说也被原封不动的字形化,如早骨文中般始祖王亥便是以鸟形神话的形式来表示的。“若”字在甲骨文作“(?)”形,似一长发者跪在地上,仰望上天,双手举起,作祈求状。会文增口伦“(?)”形。品字在甲骨文、金文作“(?)”形,日本学者白川静认为“(?)”即载书的器具,代表祷词或祈祷文,这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文字。商周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信仰的最高神是上帝。上帝又有帝、天、皇天、吴天等种种称呼,上帝是主宰天国和人间的至高无上的宇宙大神,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水旱丰  相似文献   

6.
郑慧生 《寻根》2010,(4):94-97
商代甲骨文中有女字、母字,其形体中描绘出了古人的坐姿。西周的金文中也有这样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耿莹 《世界文化》2006,(10):25-25
在西欧各国的人名中,有的音节既非名,又非姓,而是贵族出身的标记,如法国人姓前用“特”,西班牙人姓前用“德”,德国人姓前用“冯”,荷兰人姓前用“梵”,英国人姓前用“劳特”或“恰尔德”等。“恰尔德”,系古英语“贵公子”之称号,今已废。“劳特”意为爵士,对于有爵位者之非正式的称号,亦泛指一般贵族,用时冠于姓前或姓名之前。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作家歌德,全称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其中“冯”为贵族出身的标记,在文学史中有时略去,不译成中文。而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守财奴》的作者巴尔扎克,全称为:奥瑙利·特·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8.
马兰 《华夏文化》2008,(2):22-23
我们的先民关于死的观念是很质朴的,这一点从“死”字本身可见一斑。《说文解字》:“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歺人。”段玉裁注:“形体与魂魄相离,故其字从歺人。”死的甲骨文字形为 ,左边是残骨之形,右边是一个人在凭吊。  相似文献   

9.
大约在一万年前,由于农业的出现,先民结束了漂荡游移的生活,开始定居下来,建造庙宇和城市,发明各种手工业,人类从此沐浴在文明的曙光下。然而,农业是如何起源的?最早的农业种子从何而来?诸如此类的问题正是古史研究中扑朔迷离的未解之谜。本文主要根据甲骨文和金文“麦”字的形体本义,  相似文献   

10.
"狼烟"考     
李正宇 《寻根》2006,(2):92-99
“狼烟”一词的出现及流行燃烽火以报警,西周时期已有。《史记·周本纪》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烽火”是个统名,分指烟焰及火光,即《墨子·号令篇》所谓“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烽火”又称为“烽燧”,《史记集解》引《纂要》云:“烽主昼,燧主夜。”《昭明文选》卷四十四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李善注引曹魏张揖说:“昼举烽,夜燔燧。”说明白天燃烟为号称为“烽”,夜间燃火为号称做“燧”。唐代《烽式》规定,警烽的传递速度“一昼夜须行二千里”(宋·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前集》卷五《烽火·行烽》条引)。在电讯尚未发明的…  相似文献   

11.
丛新强 《寻根》2005,(5):13-17
李泽厚先生在其《美的历程》中,将“龙飞凤舞”喻为“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着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嘴旗帜”。从烛阴、女娲的神怪传说,到甲骨文、金文中有角的龙蛇字样;从青铜器上的各式夔龙再到《周易》中的“飞龙在天”、“或饮于渊”、“见龙在田”,一直到汉代艺术中的人首蛇身诸形象,“龙”这一特殊的图嗨佯式以其神秘的力量长久地吸引、凝聚蕾华夏民族,乃至成为立国之象征。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12.
钱仓水 《寻根》2020,(2):94-97
蟹先秦典籍里频频涉蟹:《周易·说卦》传曰“为鳖,为蟹,为蠃(通螺),为蚌,为龟”,把蟹列为有着坚硬外壳的水产动物一类;《尚书·周书·王会》曰成王时“海阳献大蟹”,《山海经·海内北经》曰“大蟹在海中”,都提到了海里产大蟹;《国语·越语》曰“今其稻蟹不遗种”,吴国水稻田里的蟹吃光了稻谷,连种子都没有剩下来;《庄子·秋水》曰“虷(蚊子幼虫,又名孑孓)、蟹与科斗(即蝌蚪)”.  相似文献   

13.
张秉伦 《寻根》2003,(6):86-90
秦永艳先生在《寻根》2003年第2期上发表的《浅谈商代的刑罚》一文,读之受益匪浅。秦先生将商代刑罚分为徒刑、肉刑和死刑三类。其中徒刑包括“骨靡”(相当于战国时的“城旦”,即服劳役)和囚刑;肉刑只有墨刑和刖刑,而无劓刑和宫刑;死刑包括辟刑、剖刑和族诛。本文仅就商代的劓刑、宫刑与“劓殄”进行讨论。一、商代应有劓刑据《甲骨文合集》载,至少有四片甲骨上的文字与劓刑有关(附图1—4):1.贞 《甲骨文合集》5996片2.于 《甲骨文合集》5997片3. 《甲骨文合集》5998片4. 《甲骨文合集》5999片图1图2图3以上四片甲骨中的“”系鼻梁…  相似文献   

14.
沈长云  何艳杰 《寻根》2008,(2):115-119
“南宫”是商周之时一个古老的姓氏。《尚书·君爽》等文献中即记载“南宫括”之名,“南宫氏”在金文如《大盂鼎》、《南宫乎钟》等彝器铭文中也屡见不鲜,最近出土的《戟觑》中又出现了“南宫”这一氏名。  相似文献   

15.
正"君子"意涵演变"君子"作为词语形成于先秦,甲骨文中尚未见到其单独成词的情形,商代晚期金文虽有"君"与"子"同铸一器之例,但并未成词。《尚书·无逸》所言"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以及《尚书·召诰》"予小臣,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此处皆指代统治阶层,文献所反映的年代在西周早期。西周晚期的铜器铭文亦有出现"君子"的例子,比如交君子鼎"交君子肇乍宝鼎"(《集成》2572)、晋姜鼎"用康  相似文献   

16.
“学”从字源上来讲,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专家认为“学”字,“当从爻取义兼声”(徐中舒《甲骨文辞典》),是个会意字,篆文作“斆”字。许慎《说文》:“斆,觉悟也。从教,冖。冖,尚矇也,臼声。学,篆文斆省。”段玉裁《注》,认为“学”与“教”在古人乃是一事之两面,常相混用,既然“学”本身已经包涵有自觉与觉人,即学习与教人的双边活动,  相似文献   

17.
“寸阴寸金”之说,来之惜时的古代文人。“寸阴”一语初见于汉。《淮南子·原道训》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自此,以“寸阴”指称时间大为流行。唐末王贞白有世所传诵的名句:“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白鹿洞二首》)苏轼《和方南圭寄迓周父之》云:“共惜相从一寸阴,酒杯虽浅意殊深。”朱熹《偶成》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未可轻。”诗中“寸阴”显然是指极短的时间,然而在“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中,“寸阴”是一个有一定值的时间。那么,“寸阴”如何求解其值呢?光阴,意即光的投影。光影当…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丈夫”一词用作对成年男子的通称,除年龄和性别的含义外,还有着深厚的道德蕴涵。《谷梁传·文公十二年》载:“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礼记·冠义》曰:“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孝弟忠信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这是说,男子二十加冠取字而以丈夫论列,不仅表示其已进入成人的行列,而且要求其履行成人的道德义务。所以要努力修身成德。在《孟子》一书中,可见有“丈夫”、“大丈夫”、“小丈夫”、“贱丈夫”凡四称,皆寓“丈夫”成德之义。寻味其旨,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君子"一词在华夏文化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地位,直至今日,它仍代表国人所普遍向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说文·口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段玉裁注:"尹,治也。"因此,"君子"原本表示身份地位,指在位者或贵族阶层,如《诗·小雅·采菽》"君子来朝",毛传:"君子谓诸侯也。"《国语·周语下》"恺悌君子",韦昭注:"君子,谓君长也。"《周易·乾卦·象传》"君子以自强不息",孔颖达疏:"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从出土器物中也可以找到例证,如春秋早期的《晋姜鼎》,铭文云"用康夒(扰)妥怀远执君子",意谓使远近各国的统治者都来归附晋国。又如《敬事天王钟》"敬事天王,至于父兄,以乐君子"、《黑敢钟》"歌乐自喜,凡及君子父兄"的"君子"当指异姓贵族。作为贵族阶层,君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而到了春秋战国,原有的贵族分封和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世袭制和世卿世禄为选士任官和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学术文化上,继王官之学而起的是诸子之学。在这种背景下,"君子"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牛彬 《华夏文化》2008,(3):37-38
“羊”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所显示是羊的头部的形状 (甲骨文) (金文) (小篆)。羊的性格温顺和善,食草而不争,且羊肉可食,羊毛可以取暖,所说文以在上古时代,羊是与先民生活关系极密切的重要牲畜。“羊”字系文字与饮食、道德法制和图腾崇拜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