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山 《天津教育》2001,(5):14-22
上海道小学,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后来逐步发展到以优化课程结构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实验。自1991年起,开始“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实验研究,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为途径,通过开展创造实践,启迪创造思维,塑造创造个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从而为学生的持续性发展,成为创造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他们以学校教育目标为根据,在系统科学指导下,将学校三类课程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大课程”体系,以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提高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育人功能,初…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实验中学是吉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校。90年代以来,通过’主体性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1998年,学校开始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构建了包括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在内的创新教育基本框架。 一、构建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 教育教学改革是学校根据育人目标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其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包括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地方课程的合理选择和校内课程的开发研究。国家课程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和对人才的总体要求,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开足…  相似文献   

3.
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即“三级课程模式”的问题以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正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项新课题,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学校除了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校本课程的开发已处在极其紧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小学青年教师》2014,(11):F0004-F0004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坐落于扬子江与古运河交汇处的千年古镇瓜洲,创建于1920年,有着深厚的办学底蕴,1963年被命名为“邗江县实验小学”,1997年又在扬州市首批通过省级评估,被重新确认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学校秉承“渡”的理念,以“普渡、善渡、乐渡”为校训,追寻教育的理想,磨练教育的技能,提升教育的境界,以“高质量,轻负担,和谐发展”为办学目标,以建设诗韵实小、时尚实小、快乐实小、和谐实小为路径,构建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学校课程、教师培养四大体系,渡师生到达教育理想的彼岸。  相似文献   

5.
“九五”期间,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提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全区教育跨越发展的思路。之所以这样构想有三个原因:一是通过省市重点中学、省市实小、示范校的创建,全区所有的中学都是省市重点中学,三分之一的小学是省级实小,三分之一的是市级实小,还有三分之一的是市级示范校。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此基础之上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再发展?我们采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举措,提升全区  相似文献   

6.
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模式已经确定。地方课程作为沟通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桥梁和纽带,它所独具的民族性、地域性、本土性、主体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对优化课程结构、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根据本地实际,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努力开发和建设好地方课程,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作贡献。  相似文献   

7.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施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作为课程资源的唯一载体的单一资源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这样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2021,(5):I0001-I0001
四川省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系统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国家基础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以培养健全人格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学校文化隐性课程这五大功能互补的校本课程体系,实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荣获“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示范学校”“全国+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心理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9.
宜昌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小)的“首善文化”理论体系确立以后,学校动员全校师生、家长和社会资源,以“育材首善,教化不言”为核心,围绕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主体文化五个维度共七个方面,大力开展“首善文化”学校创建实践活动,引领学校步人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0.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为了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工作的认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按照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的要求,我到宝鸡市“初中创新教育实验研究”教改实验联系学校、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宝鸡市新建路中学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除亲自借班给全校教师上英语公开课外,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统编教材应对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生显然是不符合实际了,针对当地特点,有效利用校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补充国家统编教材的不足,是课程改革的必然。早在2000年9月,武夷山实验小学率先迈开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步。由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与实小部分教师参与编辑的地方教材《武夷风情》,作为新开发的校本课程列入实小各年级课程表。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开设表示极大的兴趣。因为武夷山是他们的家乡,了解和认识武夷山是他们的渴望和心理需求。在投入试用三年中,显  相似文献   

12.
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已由教育部颁布,这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实施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教学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体制的改革,是由课程设置的改革所牵动的整个特殊教育的全面改革。为了让读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实验方案的精神实质,本刊“视点”特辟“走进新课程”专题,系列解读盲、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编按]  相似文献   

13.
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也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借助海淀区“课程整合、自主排课”这一项目实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下称“北大附小”)进行了相关探索和实践。这一项目实验,首先,它让我们回到教育的原点,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思考学校个性化办学的思路和举措;其次,它让我们回到教育的过程,从学校特色办学的目标出发,形成学校整体课程改革的框架和思路,从而推进学校育人模式系统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认为“课程群”→“课程单元”→“单门课程”的系统组合形式,其核心结构为“素质教育课程群”,“专业基本教育课程群”和“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的紧密联系和有机配置,课程体系改革强调整体优化格课程内容的创新与发展,充分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征,强化实践环节,增强了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观念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学校不再是“教育工厂”,而是“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是陈旧课程(教材)的“传声筒”,而是“反思性实践”,特别是在推行综合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学校课程和倡导研究性学习及选修课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固有的知识和经验,难以适应改革和发展需要。因此,教师需要重新通过系统、科学的学习,挑战传统,  相似文献   

16.
黄艳芬 《天津教育》2005,(11):25-27
多年来,我们上海道小学坚持在课程改革中找出路,在创新中求发展.走出了一条改革课程结构、构建“大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育人之路,逐渐形成和显示出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我们认识到,在学校教育中抓住了课程也就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学校凭借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凭借课程来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并且,我们在课程改革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前期课程改革带来的巨大收获,成为我们今天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深入推进课改的强大引擎。  相似文献   

17.
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目的,就是尊重地方差异、学校差异,给学校一个空间,让学校在国家总目标之下能够根据自身的客观现实确定自己学校的教育哲学。几年来,我校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创新教育理念,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做了一些工作,特别是2003年被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子课题省级实验学校后,坚持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支持、信息和课程资源的支持、专业引领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论教师的课程参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姜勇  郑三元 《上海教育》2001,(13):28-30
自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并于1997年在山西、江西、天津等省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以来,教师与课程的关系问题引发了众多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关注。校本课程的推出,使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拥有了很大的权力与地位,也使得课程开发更贴近学校与教师的实际,更加富有活力与创造性。而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更是明确地提出我国课程体制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可以预见,随着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深入,关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教师如何参与课程开发等问题将引起普遍地关注、思考与探索。其中,教师的课程参与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改革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亮点,触及到课程结构的调整。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作为课程三大板块之一,意味着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已从中央集权向多元化改革的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具体体现。这次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和均衡性,更提倡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这种变化,为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对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宁夏教育》2005,(5):4-5
人大代表、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长龚玲认为,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发展来讲,必须克服“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学科化”倾向主要指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正规课程,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术语,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真正的目的.“医学化”倾向则是有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少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