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平 《华章》2007,(11):121
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工作是校方对高职生实施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职生与学校间的桥梁和纽带.如何搞好高职生的班主任工作贵在用"心".  相似文献   

2.
五年级学生胡某是全校有名的"捣蛋王".该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是"问题学生",二、三、四年级"逐步升级",以至几任班主任为之头疼,同学畏而远之.新学年开学不久,班主任又多次接到状告该生的纸条,口头申诉.一天上午,胡某被班主任"抓"到办公室,在那儿"面壁思过".但胡某对自己的错误百般辩解,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视若罔闻.难道这位学生真的"无药可救"?不!一定是我们的工作方法不对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于是,我与班主任一起"会诊"分析了该生的家庭环境、性格特点及这几年的"成长经历",最后我们"敲定"了一套方案.  相似文献   

3.
<正>在班主任工作的三大块(班风建设、班级日常管理、"问题生"诊疗)里,"问题生"可能是大家谈论得最多的一块了。优秀班主任介绍经验的时候,总是要举转化"问题生"的例子,以证明其工作的成功。平时班主任用在"问题生"教育上的精力,是非常可观的。有的班主任甚至用80%的精力来对付"问题生","问题生"把他备课的时间都挤掉了。有些班主任干脆就把"问题生"称之为"头痛生"。分班的时候,要是自己班里有两个严重的"问题生",那就"没  相似文献   

4.
管理学中的"水桶原理"由于其说理形象、生动而深刻,被大家认同和讨论.文章力图把这一理论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去,并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把这一理论作了引申发展,从四个方面讨论了班主任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吴进  刘明富 《贵州教育》2008,(15):18-19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更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一个班的学生,个性差异是千千万万的.当然优秀生要鼓励鞭策,适当补充"营养快线",而"问题生"则要帮扶,让它早日脱"贫".这里要谈的是"问题生"的教育.多数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普遍方式是:某某同学,你犯了错误,其原因是1、2、3、……,今后要怎样改正.这样的教育是有点效果.然而,有的学生对班主任的教育,是口服心不服,老师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当面答应你,背后仍然我行我素.怎样才能教育好这类学生呢?对他们的教育,要讲特殊方式,教育要穿插到学生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是学生行为的引导者,是树建良好班级的决策者,是班级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但总会有些"问题生"让班主任感到头疼,除了"恨铁不成钢"外似乎束手无策.其实,班主任工作是门科学,更是门艺术.如何有效转化"问题生",下面提供一些艺术化的处理方法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一、平等待生,忌居高临下 曾经有学生把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作"猫和老鼠"的关系,也有一些班主任把学生对他的惧怕看作是"师道尊严"的体现.这其实反映了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不平等关系,班主任并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个体来对待.出现问题时,总是喜欢用强制的手段,高压政策来解决问题,往往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能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其实,新时期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并无高低尊卑之分,班主任在与学生谈心时,不要摆出师长的架子,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主体来对待,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以诚相待,与学生交心结友,使其敞开心扉.只有班主任赢得了学生的信赖,才会达到教育感化学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尹桂明 《贵州教育》2008,(18):16-17
"言""语"是教师教书育人必不可少的工具,犹如盲人的拐棍.作为班主任,更应该让自己的言语"花"起来、"巧"起来.因为只有美丽、丰富、巧妙的言语学生才更乐意倾听,乐意接受,并乐意付诸行动.只有这样,做班主任的我们才能更快地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健康、幸福地成长!我们才能快乐地完成神圣的班主任工作职责.那么,如何去做一名"花"言"巧"语的班主任呢?下面是我与学生沟通的一些经验体会,供大家参考,同时也期待看到更多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  相似文献   

9.
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必须具备"仁者"之心、"智者"之智.班主任的爱心是一种责任和感召力,其建立于关心和尊重学生,是学生发展的催化剂.班主任要用大脑和智慧去思考,找到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切入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0.
耳边常响起"班主任要做好本职工作"的呼声.可什么是班主任的本职工作,恐怕连要求者也难说清.搞不清班主任工作的本职而导致失却了本位,这就使得班主任工作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