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核心受众。重庆宋庆龄旧居陈列馆借助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时代小先生"计划这一平台打造青少年社会教育品牌,回归"小先生制"小孩教小孩的本源精神,在实现抗战遗址类博物馆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途径和手段上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是面向大众的社会性科普教育,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不仅催生了多元化的科普形式也加速了科学普及与传播的速度。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定位和视角,在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下,通过多元的科普载体形式构建全新的教育实践形式。从激发受众的兴趣到拓展创新思维,从提供广泛的创意交流空间到释放参与者的创造潜能,从被动式带入到主动式参与,从多个角度构建博物馆的“创客空间”式教育。本文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例,依托于立体科普信息窗口、特色教育课堂以及创新体验式的科普活动,努力尝试打造自身“创客空间”式的教育实践形式,为未来的教育活动研发与实施打开新思路,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博物馆在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从丰富博物馆展览内容,吸引青少年参观及采用交流式讲解,拉近与青少年距离等四个方面,并结合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实践,对博物馆如何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重视人文教育的当今,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也逐渐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紧贴时代脉搏,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确保不同公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均能得以满足,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年龄和自主学习能力将博物馆的受众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类型的受众制定相应的宣教计划和方案,有利于提升博物馆的服务品味和核心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的立体教科书"。  相似文献   

5.
"批判型受众"是德国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对德国战后五十年媒介批判能力教育发展情况的历史分析,介绍了德国学者关于媒介批判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范式,并结合当代德国著名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杂志——Spinxx的项目案例,指出在新媒介情境下,德国青少年"批判型受众"培养模式的作用与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讨论了这一模式对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纵观当今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形势,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博物馆积极投身社会变革、为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传统博物馆也正面临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下降的问题。为更好发挥博物馆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社会功能,孔子博物馆创造性地活化利用孔子教育思想,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通过实践得出,博物馆教育应在深挖文物内涵、借力高新技术、多维度宣传、加强馆校联动、打造系统化研学课程及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不断创新,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后期,教育被列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青少年逐渐成为博物馆参观的最大群体,也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对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如何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感受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如何搭建素质教育平台,让青少年在博物馆中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憧憬未来、让博物馆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如何开展教育项目的设计,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研究中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和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常博物馆会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设定为不同的受众进行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设计。而"终身学习"的概念,更多是指向成年观众。21世纪以来,英国的博物馆进行了很多尝试:和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开设学位课程;和民间教育机构合作策划教育项目;独立兴办"博物馆学院"等等,为倡导终身学习型社会作出了贡献。其得失与经验有助于所有致力于面向未来的博物馆教育与传播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美国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与公共服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节选自《当代美国博物馆》一书,该书是一份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研究成果。虽然还只是初步的思考与探索,也是一次有益的剖析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0.
科技博物馆的科学教育活动是提升青少年对科学的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核心概念设计科技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有利于保证活动的科学性和良好的逻辑体系。本文以加拿大温哥华海事博物馆的“气候变暖”活动的设计为例,详细解释了基于核心概念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自2013年起,苏州博物馆尝试以项目组的运作模式统筹大型展览,将展览与教育资源整合,通过策划与展览相关的教育活动,吸引青少年进一步走进博物馆。这些与展览内容密切相关的传输式、体验式、互动式教育活动,不仅让青少年更易了解策展团队的主旨,了解展览的内容,通过教育活动中青少年的反馈,策展团队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展览的观展效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展览与教育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博物馆数量最大的观众群体是青少年学生。加强对这一群体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博物馆承担社会教育职能,促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探索构建具有均等性、广覆盖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长效发展良性机制的前提。本文通过随机调查问卷的方法,对青少年学生、教师、家长进行博物馆教育需求调查,并根据统计结果分析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开发的必要性以及博物馆在馆校结合开发青少年教育项目过程中具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青少年观众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与青少年观众”,是国际博物馆协会为2006年“国际博物馆日”选定的主题。博物馆要认真看待青少年观众对其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认识上早已不成问题。然而,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个别博物馆,为青少年观众服务甚至变成了一句空洞无物的口号。本文从博物馆人的观念转变、与学校达成共识、多样化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就博物馆为青少年观众服务的方法和途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正"博物馆教育"一直是博物馆界的热门议题,特别是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重新定义博物馆,将"教育"提升为博物馆诸多功能之首后~([1]),"博物馆教育"更是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解读,从概念到理念、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博物馆教育活动越来越强调受众的"参与性",这也导致了对博物馆教育的解读对象也不再局限于业内人士,普罗大众的感受也成为  相似文献   

15.
随着馆校合作和文旅融合不断深入,博物馆研学应运而生并持续走热,但其理念、形式、实施主体,特别是博物馆在其中承担的角色均存在诸多含混不清之处。为此,本文将视野延伸至博物馆理论和实践相对丰富的美国博物馆,以“目标受众为中小学生”和“活动场地在博物馆”为主要筛选条件,探寻与国内研学有关或相似的项目,总结归纳项目特点,以期为国内博物馆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博物馆的活动空间和影响范围超越了馆舍的局限,更多地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征。目前,国内对博物馆功能的探讨集中于如何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实践层面集中于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宣传功能等的研究,而对于博物馆传播效果和模式的分析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功能在社会层面的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模式和效果的研究,以受众、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播、跨文化的交流等作为思考博物馆功能之时的核心问题,探索博物馆作为进行文化交流和社会沟通的媒介;在理论层面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探索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播模式,探求社会文化的因果关系,在社会实践层面探讨不同社会群体成员与博物馆作为一种媒介之间的解释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博物馆应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学习国内外博物馆的先进经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将青少年吸引到博物馆,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变成常态化,博物馆要担当起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在博物馆与学校办学相结合的情境下,建设校园博物馆的背景、意义以及具体实践方法。通过建设校园博物馆以及开设科技类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拓宽视野、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学校的案例,探讨了校园博物馆建设的实施路径,总结了具体实践经验,旨在为创新教育提供更多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需要吸取各领域的有益经验来不断充实和完善。建构主义是目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中颇具影响力的一种理论主张,在认识论、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基于此,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总结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类型和具体实践的同时,探讨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如何创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20.
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促进青少年教育的基础设施之一。本文以福建省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青少年博物馆教育需求,为加强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