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上海教育》40岁了,她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已经是享有盛名的、颇有影响的教育刊物。她诞生于50年代,我的教师生涯正好也开始于50年代,所以,我从当教师之初,就受到她的指导。40年来,《上海教育》一直是我的良师挚友。我在《上海教育》上认识了许多好领导、好老师,学到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优秀的教育经验,还结交许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在我的心目中,一本好的教育刊物,就是一所学校,是我们广大教师、校长学思想、学经验、学方法的学校;又是一片万紫千红的园地,让广大教师交流各自教育教学的成果,切磋教育改革的大  相似文献   

2.
《上海教育》是我职业路上的领航员。她引导着我从一名想做不会做、想写不会写的年轻教师成长为能想会做、能做会写的青年教师。初识《上海教育》,是在2001年的秋天。学校里新进了好多种教育类杂志。来到阅览室,在一排新杂志  相似文献   

3.
魏斌 《初中生》2015,(8):93-94
亲爱的《初中生》要过30周岁生日了.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我毫不犹豫、自告奋勇地跟江冬编辑说:“我愿意为她写一点东西.” 在办公室想起阔别很多年的故乡,想起老家,心就软了.老家有属于我的房间,床头有个装满了书和日记本的箱子,里面一定还有《初中生》在像老朋友一样等待着我;日记本上,一定还贴着一些我从《初中生》上剪下来的诗歌和漂亮的插图.  相似文献   

4.
和许多少女一样,我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日记本,是紫色的,我把它叫做《幻月集》,每一页都载着我的梦,都有不同颜色的月亮。《幻月集》就放在抽屉里,我从不担心妈妈和哥哥去偷看,他们从不动我的东西。正因为这样,我毫无顾忌地把梦写进我的《幻月集》。可是那天,我却毁了它……那天中午,朋友叫我有事,我便急急忙忙把《幻月集》放在桌子上,穿上鞋便走了。  相似文献   

5.
这个暑假,我结束一年的援疆支教工作,从新疆喀什回到上海暂作休整。没想到的是,在上海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上海教育》7B杂志。说它特殊,因为这期《上海教育》刊登了杂志特派记者前往喀什采访上海教育援疆情况的报道,而我有幸成为了被采访对象,我和维族学生跳长绳的照片还上了杂志。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本二战时从亚代克集中营带出来的日记本,我花了整整40年时间为它找到阿德里安先生。他已经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古稀老人,用干枯的手接过泛黄的日记本时,他早已泪流满面。这次会面让我  相似文献   

7.
2003学年,我调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第一年没有做班主任,这让工作至今一直做班主任的我隐隐有些失落。第二年重新担任班主任之后,我总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有很多话要说,想留下点什么,于是写下了第一篇日记,从此一发不可收,至今已整整五年。日记本的扉页上粘贴着我从报纸上剪下来的一篇文章《在爱的氛围里教书育人》。日记中记载着我和孩子们的点点滴滴,更记录了我和孩子们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教育》即将迎来创刊50周年之际,刊物编辑让我谈谈“我与《上海教育》”。当时,我就觉得有不少事情值得一说,因为我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与《上海教育》密切相连。那我与《上海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从前到后,我认真地作了一个梳理。最后的结论是:不管是阅读《上海教育》,还是在《上海教育》上发表文章,都是在帮助我成长。应该说,在工作期间,自从知道  相似文献   

9.
祝愿《上海教育》一马当先我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当听到《上海教育》杂志全新改版的消息时,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这位熟悉的工作伙伴的新面容。当我手捧着改版后的《上海教育》杂志在办公室里阅读时,老师们都争相传阅,焕然一新的《上海教育》杂志让我和同事们惊叹不已。因为《上海教育》杂志正从原来一本正经的宣讲者,成为一个更加有活力,更加有内涵的全新杂志。她引人注目的封面,有着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版面设计,敏锐而又前沿的教育视点,  相似文献   

10.
《上海教育科研》是我最为喜欢阅读的教育期刊之一。自1981年10月创刊至今,我是每期必读的。我之所以深爱她,首先因为她“定位有特色”。办刊伊始,她就把刊物定位在群众性教育科研“向导”这个角度上。依我之见,上海市教育科研能从高师和教育科研机构的圣堂里走出,得以在基层中小学蓬勃开展,可以说,“军功章”里有她的“一半”。我清楚地记得:《上海教育科研》试刊(其时刊名是《教育科研情况交流》。1985年第3期改现名)第一期的第一篇文章便是推广介绍由顾泠沅同志领导的青浦县数学教改试验组的文章:《我们是怎样开展数学教学试  相似文献   

11.
袁瑢 《上海教育》2007,(1B):25-26
在《上海教育》即将迎来创刊50周年之际,刊物编辑让我谈谈“我与《上海教育》。当时,我就觉得有不少事情值得一说,因为我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与《上海教育》密切相连。那我与《上海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从前到后,我认真地作了一个梳理。最后的结论是:不管是阅读《上海教育》,还是在《上海教育》上发表章,都是在帮助我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上完课,我按例捧着全班同学的日记本回办公室批阅。翻了一本又一本,也没发现什么新鲜内容。同学们不是写当天发生的事就是轻描谈写几句对理想、对生活的看法。当我翻开尹涵的日记本时,我大吃了一惊。她在日记本上画了一幅五彩的画,看得出是古诗《泊船瓜舟》的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本二战时从亚代克集中营带出来的日记本。我花了整整四十年时间为它找到阿德里安先生,他已经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古稀老人了。老人用干枯的手接过泛黄的日记本时,泪流满面。这次会面让我不得不再次回想起在亚代克集中营度过的两年非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丁召书 《湖南教育》2005,(19):43-43
我是1996年9月从湘西调到临澧的,在这之前,我一直在边远的土家山寨的乡村中学里工作。由于山高路远,交通闭塞,信息不畅,莫说看到过《湖南教育》,就连听也很少听说过。来到临澧后,当我第一眼看到《湖南教育》时,我就被她那健康的内容和优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对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来说,就像是黑夜里遇见了一盏明灯,冬天里遇见了一盆炉火,夏天里遇见了一股清泉,那兴奋的劲儿是可想而知的。真正亲密接触《湖南教育》,还得从世纪之交算起。1999年,我的处女作《运用歌曲配合历史课堂教学的尝试》在这年《湖南教育》的最后一期上刊发了。当时我捧着…  相似文献   

15.
缘,妙不可言     
缘分,一种奇妙的东西,一种难以琢磨的感觉,让人情不自禁……正如我与《上海教育》的结识,竟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病,这使我不能不相信缘分的存在。今年九月,我因患急性阑尾炎动了手术,半个月没法上班,那时整天躺在床上,觉得无聊至极。忽然想起刚开学时从学校里拿了几本《上海教育》,因为没时间,一直放在写字台上没有看,想想现在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拿来  相似文献   

16.
今天早上,课代表像往常一样把全班的日记本送到我的办公桌上。当我翻到天亦的日记本时,眼睛忽然一亮,只见她的日记本里从前到后都贴满了大大小小的漂亮的贴画。仔细一看,都是一些超级女生的照片,再看看她今天写的日记也着实让我感到有点意外,她日记的题目是《我也要当“超女”》。日记不长,其中有几句话是这样写  相似文献   

17.
每当喧嚣落尽,拂去身上的风尘,一盏青灯伴冬夜, 一卷书香暖心扉。读着《上海教育》,在教育的时尚与前沿中徜徉,聆听教育专家的高论,领略现代学校的风采。一本薄薄的《上海教育》伴我走过五年风雨岁月,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不能忘记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信息     
《上海教育》编辑部: 我从朋友处看到一本《上海教育》杂志,对我很有帮助。我准备订阅一份2003年度《上海教育》,现向你们了解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9.
星河     
马知秋 《当代学生》2013,(Z4):108-109
我想看星河已经很久了。可是,在上海这座灯火辉煌的不夜城,很少看到星星。有时候,夜空里闪现一两颗暗淡的星星,我都会在日记本上写下惊喜的感受。渐渐地,我对浩瀚星空的兴趣也就淡了。直到去了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我再次收获了"星"的惊喜。巴厘岛上,政府规定建筑高度不可以超过全岛最高的椰子树。在那里,我看见海浪无尽地  相似文献   

20.
1995年我曾撰写《教育独立论发微》(以下简称《发微》)一文,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同年第11期上。翌年,刘景升同志发表一篇大作,题为《教育独立论钩沉——兼与燕国材教授商榷》(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5期,以下简称《钩沉》),对拙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后使我很受教益。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