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抓纲治国与“抓‘纲治国’”的不同表现在语言结构和语用效果上,良好的语用效果来自恰当的语言变异“抓‘纲治国‘”的棒腹效果就是由恰到好处的语言变异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言语的"流行风"现象,即"谜米"现象,是语言使用中的普遍现象.论文通过对其形成的内在语用机制的探讨,揭示了其发生是"语用偏离"和"语用顺应"交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人类趋同(或一致性)与求异双重心理结构的语言表征.它印证了列文森(Levinson)关于"社会语用或社交功能理据是语言变化和‘语言游戏'的内驱力"的论断.  相似文献   

3.
英语语言变异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主要源自语言的使用.每种变异形式都有其深刻的语用理据,都会产生不同的语用效果.从语用视角看英语语言变异,我们可以更加清楚语言变异的目的,领会说话人的语用目的,理解话语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4.
论"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关语"在具体语境中有幽默、讽刺和创造意境、描写心理等语用功能,"双关语"常借助"语言变异"手段达到一些特殊的语用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手机短信息是一种特殊的"文本"传播方式.文章着重分析手机短信息语言的语法变异,考察手机短信息语言的语用功能.短信语言语法的变异不在于表事而在于艺术化地表情.短信言语形式虽然在表述上看似变异,但是在本质上却是符合事实的.语用语境制约着语法的变异,变异产生新奇的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6.
语言变异是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故意违背语言组句的常规,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交际策略.广告语言变异具有商业目的性强、语言使用特殊化以及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典型特征.广告语言变异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交际策略,它充分体现出广告创作者特殊的语用目的和意图.日语广告借助语言变异、词汇变异、语用变异等手段达到特殊的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7.
<<语文建设>>2008年12期刊载的<<"不知所踪"应是"不知所终">>一文,认为"现在报刊上常把不知道结局或下落表述为‘不知所踪',……‘终'有动词的用法,而‘踪'显然是名词,不能作动词用,故不能写为‘不知所踪'."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语言事实并非如此.故略述陋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提供隋树森先生的分析是:"‘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这是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都会受到元语用意识的调控,调控意识越高,它在语言结构层面的反映就越明显。语言变异就是一种调控意识较高的语言现象,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语用策略,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语用效果。本文在元语用视角下从几个方面探讨了语言变异的各种表现形式和其中的元语用策略及语用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先生的意思是,语文指语言和文章,即口头语和书面语,而书面语以口头语为本.吕叔湘先生对语文也有明确的解释:"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两位语文教育家见解完全一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不可轻"语".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小说和新闻语体中,"直引结构"是最能充分体现口语交际过程中一切与语言交际有关的语言或非语言特征的语言形式."直引结构"中的"转述分句"表现出语用功能丰富多变的结构特点.现代英语中能引介(直接)引语的动词多达数百个,根据这些转述动词的语义语用特征和逻辑关系可对其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2.
变异性V成结构具有相当大的语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语用价值方面,其可使表达波澜壮阔、汪洋恣肆;新鲜生动,超乎想象;风趣幽默,强化动作;言简意丰,语义含蓄。其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简赅美、丰富美、斑斓美、情趣美等几个方面。因此,较好地运用变异性V构成结构,必能使文章表达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3.
从符号学这一全新的视角探讨语用失误的成因,采用了Morris的观点来分析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并分析了Morris符号学意义观中的三个要素,即言内意义、所指意义和语用意义,指出在两种符号进行转换的时候,任何一种意义没有被精确地转换成目的语符号,都将引起语用失误。而此前,在进行符号转换的时候,往往只重视语用意义的转换,忽视了言内意义和所指意义,尤其是言内意义。基于上述从符号学意义观角度对语用失误这个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有关英语教学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语用层面讨论现代汉语时制系统涉及语境、语用主体和语体。从语境的角度说,上下文语境和情境语境都对将来时的确定有重要影响;就语用主体来说,其在将来时进行描述的时候往往带有预测、要求、许诺等附加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话语是交际双方特定语用距离的反映 ;语言礼貌在话语层面上是否礼貌取决于它是否切适于交际双方的语用距离。语用距离是在交际过程中推断和确定的 ,它随着交际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交际者可以凭借一定的语言手段来维持或改变现有的语用距离。因而 ,话语礼貌具有动态性和可洽商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Generic noun phrases (e.g., "Bats live in caves") are important for expressing knowledge about abstract kinds. Past work has found that parents frequently use generic noun phrases in their speech to young children.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regarding how children understand these expressions, nor which cues signal generic meaning. The present set of 5 studies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linguistic form class (e.g., "What color are dogs?" [generic] versus "What color are the dogs?" [nongeneric]) and of pragmatic context (e.g., "What color are they?" in the presence of either a single exemplar [generic] or multiple exemplars [nongeneric]). Participants were 2-year-olds (N = 42), 3-year-olds (N = 40), 4-year-olds (N = 40), and adults (N = 51). The data indicate that by 2 years of age, children use linguistic form class, and by 3 years of age, children use pragmatic context.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young children have begun to underst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generic and nongeneric noun phrases from a very young age, and that identification of generics is signaled not by formal or pragmatic cues alone, but by a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from both language form and pragmatic context. It is suggested that children make use of multiple linguistic and conceptual cues to acquire and interpret generics.  相似文献   

17.
史锡尧先生在自己多年的语言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们要想获得对语言的相对完整的认识,必须把语法、语义、语用这三者结合起来进行语言研究的思想.史先生的"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研究语言"的思想,不同于语法学界"语法(句法)、语义、语用三结合研究语法"之主张,具有很高的方法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史先生在其语言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语法学研究、修辞学研究、词汇学研究中,努力贯彻并实践着自己的这种语言研究的思想,并取得了为学术界所瞩目的成果.<史锡尧自选集>就是史先生的这种理论开拓与实践创获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语用含糊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还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在交际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一种主观故意的行为。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作为理论依据,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语料分析在具体语境中语用含糊作为一种交际策略以达成某种交际需求的现象,提出语用含糊策略的应用是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证明顺应论对于揭示语用含糊策略的本质及其语用功能具备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