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器的改制和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一物理新旧教材都有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演示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由于在该实验中小车运动后用夹子很难使它们同时停下来而不能保证时间t的相同;教师操作也不方便。为此本人对这个实验装置进行了改制。a.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b.使用方法。①将装置放在演示平台上,用水平调节螺丝调节长木板使之水平(用水平尺检验)。②将两小车分别置于长木板两端,右端小车(2甲)受细线向左的拉力,左端小车(2乙)受细线向右的拉力,使它们同时相向运动。③两小车在长木板上某一位置相碰同时停来(尼龙搭扣使它们尽快停止)。从刻度尺上可出…  相似文献   

2.
一、实验概况 本实验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司南版《物理》必修2的第二章第一节的探究实验,其中课本实验方案如下. (1)用细线将木板上的小车通过一个定滑轮与悬吊的砝码相连.改变木板的倾角,以小车重力的一个分力平衡小车及纸带受到的摩擦力,使小车做匀速运动. (2)在细绳另一端挂上砝码,使小车的质量远大于砝码的质量,小车在细线的拉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由于砝码质量很小,可以认为小车所受拉力F的大小等于砝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相似文献   

3.
陈春丽 《物理教师》2007,28(6):6-37
在《物理》新教材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是采用小车在橡皮筋作用下在木板上滑行,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作出曲线来进行定量关系分析.这个实验的要点是调节木板的倾斜度,使小车重力沿木板斜面上的分力与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平衡,这样小车只有橡皮筋的弹力做功来探究实验.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平衡摩擦力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并且木板上每处的动摩擦因数不可能完全相同.这都会给实验增加了误差。[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课本的第三章中的第三节的"牛顿第二定律"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知识,做好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非常重要.实验装置看似简单,但要做得成功还有一定的难度,要用人工控制两个小车同时停止运动,确实不易,稍有不慎,小车就会冲出长木板撞向定滑轮,影响实验效果.由于实验中的两个小车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也影响了学生观察实验的可视效果.两块木板与小车之间的摩擦阻力对实验的影响也很大.教材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很好,为定性分析的演示实验.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做演示实验的定量分析,而由于实验装置结构上的不完善,造成很大的实验误差.要想在实验中获得精确的实验数据来验证其定律,减小摩擦是关键.为此,我对教材中的装置进行了再次改进,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一课中,有研究空气阻碍小车运动跟“车厢”的形状有关这一实验。这是一组对比实验,要求学生研究三种不同的“车厢”在运行中受空气阻碍的情况(第一种是将纸板竖直固定在车头(如图1);第二种是将纸板一端弯曲成流线型固定在车头(如图2);第三种是将纸板一端折成直角后固定在车头(如图3)。)学生做这个实验时,要保证:使用的三辆小车相同,三张薄纸板的大小一样,斜面的坡度一样,运行的距离要一样;然后,根据小车运动的快慢,得出第一种“车厢”受的阻力最大,第三种“车厢”受的阻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帮助高中学生理解即时速度的概念,我们增加了这个学生实验。所用的实验器材就是《研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所用的实验器材,但不用打点计时器,改用秒表测时间,并加一个气泡水准仪。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水准仪放在长木板上,调整长木板使之处于水平。把小车A置于长木板左端,并将木板这端稍垫高,推动小车后,小车能近似作匀速运动。再用一细线通过定滑轮C挂一小盘D,调节滑轮C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在小盘D中放二个螺丝钉,用手按住小车A,在距离小车A10厘米处放一档板(如钢尺),放开手使小车A作加速运动,用秒表测出小车A的位移为10厘米时所用的时  相似文献   

7.
为了演示打炮时的反冲运动,我们自制了“反冲小车”演示器。制作过程:取一只长10—15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的试管,两端用铁丝固定,安装在木板上,木板上装有四只小圆轮(圆轮可用塑料钮扣代替)做成小车。试管与木板平面略有倾斜,试管口塞上木塞。在试管底部的木板上固定一蜡烛(如图示)。  相似文献   

8.
一、用“抬高斜面法”能“平衡小车受的摩擦力”吗? 新教材中介绍的用斜面小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小车在木板上运动时,必定要受到木板给予的摩擦阻  相似文献   

9.
陈文波 《考试周刊》2010,(22):182-183
所有教参中对于人教版《物理》第二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的平衡摩擦力问题都一致认为:1.需要对小车平衡摩擦力;2.不管小车总质量是否变化,车的重力沿木板向下的分力始终与摩擦力平衡,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但本文作者与学生一起做学生实验时发现.当小车总质量发生变化时,小车的重力沿木板向下的分力与摩擦力不再平衡。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大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在高考考试说明(物理)里,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共有五个,即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求合力的办法,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这五个实验中就有三个实验使用的是同一器材,即小车(或滑块)、滑板(或气垫导轨)、打点计时器(或光电门),所以同学们在复习实验时注意整合对比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谈谈小车在长木板上运动类实验的复习的做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课本中,“牛顿运动定律”一章的“牛顿第二定律”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知识,做好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非常重要.实验装置看似简单,但要做得成功还有一定的难度,要用人工控制两个小车同时停止运动,确实不易,稍有不慎,小车就会冲出长木板撞向定滑轮,影响实验的效果.由于实验中的两个小车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也影响了学生观察实验的可视效果.为此,我们对教材中的装置进行改进,具体做法如下.1实验器材 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线;钧码和砝码;洗衣机排水电磁铁;传感器(型号:GS38—N,感应…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物理新教材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小车在橡皮筋作用下于木板上滑行,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作出曲线等措施来进行定量关系分析。这个实验对于橡皮筋的要求很高,小车受力为零的位置不好确定,并且要调节木板的倾斜度,使小车重力沿木板斜面上的分力与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平衡,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平衡摩擦力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并且木板上每处的动摩擦因数不可能完全相同,这都会给实验增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牛顿第二定律》一节,是通过演示实验来探索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科书上的实验装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书中实验较理想化,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差,学生不便于观察,测量小车运动的位移较费时。如图1-(a),1-(b)所示,是教科书中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从图1-(b)可知,小车尾部的绳子在夹子口处有一个拐点,小车开始运动后,尾部的两根绳子  相似文献   

14.
<正>一、高中力学实验改进策略实施(一)利用身边物,巧做小实验如图1所示,在木板的下方放置两支同一个型号的试管,并在木板的上方存放玩具小车,一旦玩具小车逐步向左侧滑行的时候,车下方的平板要向右侧移动,就会产生较为鲜明的实验效果。小车多运用遥控,这样能减少人为手动的干扰,也更具有说服力。(二)改进不理想的试验效果,增强实验  相似文献   

15.
高中物理教材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一册第 1 2 8面图 7- 2 1所示的反冲演示实验在教学中很难做成功 ,演示效果难以保证 .笔者设计制作了一个反冲演示小车 ,效果很好 ,现介绍如下 .实验装备 :取一根长为 1 0~ 2 0 cm、直径为1 cm的试管 ,两端分别用一根铁丝绕几圈后 ,将两根铁丝的另一端固定在一块长 2 0~ 3 0 cm宽度适当的小木板上 .在小木板后端打一个蜡烛粗细的小孔 ,试管相对木板平面略微有点向上倾斜 ,并把木板固定在一个实验小车上 ,如图 1所示 .1 .演示低速平缓的反冲运动 .在试管中装少量的水或酒精 ,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橡胶塞…  相似文献   

16.
教学《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一课时,我在演示物体的运动惯性的实验过程中,发生了这样的一幕:物体的静止惯性教学已经完成,进一步教学物体具有运动惯性,我实验演示:运动的小车突然遇到障碍物,上面的木块向前倾倒(实验成功)。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小车的运动》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在教学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对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过程产生问题:“小车从斜面上冲下来,滑出去的距离远近与什么有关﹖”,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然后在假设的基础上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对影响小车在平面和斜面上运动的因素进行分析,做出一定的假设;2.能够依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能够…  相似文献   

18.
在进行高中物理力学的复习时,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能力,我安排了一次探索性的实验课。这次实验是参考高中物理甲种本第一册p.364的课外实验活动“估测自行车受到的阻力”来进行的。为了便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相互学习,我将上述实验的研究对象作了修改。具体作法如下: 实验题目:估测物理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所受的平均阻力。实验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实验器材:物理小车(质量已知)、直尺,  相似文献   

19.
1 牛顿第二定律高一物理(人教版)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三节、《牛顿第二律》中的演示实验,教材采用夹子夹细绳的方法来控制小车的运动和停止,操作不但繁琐,且难易控制,效果也不佳。我们学校物理实验教师,对演示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去掉了夹子,采用小车自动停住的方法,使操作变得非常简便。具体改进的做法是:将二套J04263型力学轨道小车(用J2018型斜面小车也可)一高一低放置(轨道都要放平),以提高演示效果。然后,用木块组合(由四块木头钉合而成、像飞机尾巴形状似的)通过轨道小车的夹紧螺钉,将  相似文献   

20.
1中学教材中的“伽利略斜面实验”在中学教材中多次提到了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以人教版物理教材为例,表述如下. (1)初中物理教材“牛顿第一定律”中的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由此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