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回顾与反思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对促进中国教育学在21世纪的发展是必需的。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可以沿以下两条路径展开:第一,教育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展史。中国教育学是在不断接受外来教育学冲击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史就是教育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展史。第二,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史。教育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世纪回眸与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门新学科的中国学史,自20世纪之初诞生以来,已经历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从总体来,它在梳理中国学五千年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性方面之成败得失,应该给予比较公正的历史评价。其功绩有三:一是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二是初步理清了中国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三是初步再现了中国学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失误有四:(1)学史观的时代局限性;(2)学史研究方法的线性思维模式;(3)学史撰写内容的陈陈相因和乏个性化;(4)学史哲学的理论匮乏性。新世纪的中国学史学科建设,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四点;一则加强学史观念的现代转换与学史哲学的理论建构;二则提倡学史研究和撰写的个性化与学史教学的学术自由化;三则注重中国学史学科研究史的研究,客观地评价20世纪中国学史研究和教材都市的历史功过与成败得失,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中国学史学科建设予以科学性的展望;四则加强中国学史研究与教学的专门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3.
本立足于中国学史20世纪的百年历程,从史的角度梳理了学史述碾轧在学内容和体例二元建构上的轨迹,内容范围剥离经史的学性走向,体例模式特有的史的流动意识的凸显,二其同奠定了学史发展的基础,从而确立了它的学科定位。  相似文献   

4.
魏应麒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知名的史学家,他撰写的《中国史学史》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中国史学史专著,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魏著《中国史学史》,在编撰上,注重对中国史学整体发展特征的总结;在章节设置上,注重揭示不同时期中国史学存在的内在联系;在体例安排上,采用"以类相从"的编撰方式。作为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中国史学史专著之一,对其编撰过程与编撰特点的系统考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史学史早期的编撰情况。  相似文献   

5.
章提出了“互联网学史”的概念,从互联网时代的“真实虚拟”的互联网化氛围、大众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环境、世纪末潜在写作传统的浮出、学史学意识从理论到实践的成熟给重写学史带来的契机四个方面论述了“互联网学史”概念提出的历史前提。梳理20世纪末期兴起的互联网学的发展道路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史学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20世纪中国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近20年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受到重视,出版了相当多的论文和专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相信在新的世纪,这种势头还会保持下去。一、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了中国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了中国史学的正确方向。20世纪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世纪。在这个世纪的前半叶,中国人民主要是为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浴血奋斗;后半叶则是在获得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华民…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学史撰写中,由于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和家、作品、学思潮的评价不尽客观准确,本尝试以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歌作为一个侧面,从历史写作的信度和效度着眼,从审美判断的立场对其作一些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散文繁荣期略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散伴随着“五四”新学运动开始有了变化,从书写方式到表达内容,从此散就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学史上。现代散发展经历了一个世纪,其中有过几次繁荣时期,即“五四”新学发展初期,60年代初期,新时期及90年代。回眸一个世纪现代散发展之路,从社会学分析角度对其繁荣现象进行思考、评述,对新世纪中国学的发展,特别是散的发展应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在学史研究中,论选编不仅是信息载体,而且也体现了选编的学术眼光和治学风格。王锺陵教授以独到的眼光对20世纪中国学史研究的论进行了选编,阅读其《二十世纪中国学史论精粹》,可以引起我们对学史论集的编纂方式和特色等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回顾和梳理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是否存在着流派,存在着或存在过什么样的流派。笔者认为,1949年前的20世纪前期民间文艺学史上,不仅存在着流派,而且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在理论、观念、方法上,形成多元格局。这些流派是:北大歌谣研究会派、“古史辨”派神话学、文学人类学派、俗文学派、社会一民族学派、延安学派和民俗学派。它们以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依存和发展的条件,分别有自己的代表人物、理论纲领和代表作。流派的存在和多元格局既促进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本土化发展,又显示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边缘性、跨学科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19.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农校对接"供应链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校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农校对接"多赢模式的释读与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分析,提出"农校对接"模式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