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后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回复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 ,称为恢复。在恢复过程中 ,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 ,这种现象叫做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持续一段时间再降回到原有水平 ,即完成了一次训练负荷后恢复的全过程。在一定范围内 ,运动负荷越大 ,消耗越剧烈 ,恢复过程就越长 ,超量恢复也越明显。正是由于运动训练能引起超量恢复效应 ,使得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并为之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 ,运动训练中的恢复 ,并不是满足于回到先前水平的恢复 ,而是要追求超量恢复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  相似文献   

2.
对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与超量恢复原理的审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运动训练的超量恢复现象的分析认为,机体承受已适应的运动负荷刺激对物质的消耗,至机体机能恢复到原有水平所出现的波动现象,是机体机能的消耗与恢复达到充分平衡后的后效应,不会对机体机能能力产生直接的提高与降低。其原理,是机体在适度刺激条件下适应外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机体内环境偏离平衡态后所出现的过量恢复和恢复后在一定值的范围内波动。根据运动训练中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特点,认为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原理是指机体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后,所达到的适应性恢复水平与原有恢复水平之差。  相似文献   

3.
运动恢复是指使用合理的恢复手段及方法加快运动员体力和精神疲劳的消除。修复运动创伤、恢复和提高机体的活力,为运动成绩的继续提高打下基础.如何快速消除运动疲劳,恢复身体的机能状态,一直是运动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运动训练产生的疲劳.需要通过合理的恢复休息.机体机能才可恢复至超过训练前的水平,这一过程称之为“超量恢复,训练结束后,身体必须得到恢复和超量恢复.使机体水平得到巩固提高,为下次运动训练创造物质基础。科学研究证明。运动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恢复必须提到与负荷同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运动训练中运用超量恢复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熊茂湘 《体育科学》2002,22(2):59-62
根据运动训练中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特点,研究认为: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是指机体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后,所达到的适应性恢复水平与原有恢复水平之差。对目前国内流行的超量恢复训练理论再思考后,提出:在运动实践中运用超量恢复规律的关键是合理安排休息间歇,具体要求是综合运用诸训练原则,目标是不断出现相对更大的适应性恢复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训练教学中,主动引入超量恢复理论,即用超量恢复理论指导训练,会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运动成绩较快提高。本文将就在超量恢复理论指导下的短跑训练问题作如下探讨。一、超量恢复在运动后的休息期,体内被消耗减少的能源物质得到恢复,不但能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会超过原来水平,这一过程称为超  相似文献   

6.
在训练中之所以必须进行恢复训练,这是因为经过紧张激烈的训练,机体中的能量储备必然消耗,产生疲劳,机能水平下降。根据恢复和超量恢复原理,运动结束后,机体能量物质必须要得到恢复和超量恢复,方能使机体功能水平得到提高,为提高运动成绩创造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运动恢复是指使用合理的恢复手段及方法加快运动员体力和精神疲劳的消除,修复运动创伤、恢复和提高机体的活力,为运动成绩的继续提高打下基础。如何快速消除运动疲劳,恢复身体的机能状态,一直是运动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运动训练产生的疲劳,需要通过合理的恢复休息,机体机能才可恢复至超过训练前的水平,这一过程称之为"超量恢  相似文献   

8.
超量恢复     
著名的爱沙尼亚生理学家指出,超量恢复不仅是指糖原储备,而且还包括占较大比重的蛋白质代谢.在负荷后的恢复阶段,应力求使机体:——尽快恢复至正常的机能水平,达到内环境的平衡;——能量储备重新得到补充(这是指短时间的超量恢复);——细胞组织和酶系统得以修复.在负荷结束后数分钟或在承受了强度特别大的负荷后几小时,机体就可恢复至正常的机能水平,达到内环境的平衡,人们称这种恢复为“快速恢复”.而能量储备的重新  相似文献   

9.
训练实践证明,合理的周计划结构模式,能解决训练水平积累与人体机能提高间的矛盾.周计划结构模式,能反映训练过程各要素的组合规律,描述训练的进展程度,同时,必须遵循训练过程的特点及原则,如能量恢复的异时性和超量性、训练内容手段的特异性和对立性,大强度训练的痕迹性和劣时性,机体承受负荷的应激性和有限性,人体神经机能对适宜负荷的适应性和机能器官适应的不同时性,以及训练过程中的整体性、综合性、平衡性、系统性、层次性、顺序性等.  相似文献   

10.
对“超量恢复”学说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超量恢复”学说提出之后,该理论就受到运动生理、生化和训练界许多学者的质疑。运动生理学家蒂玛瑞斯(deMattes)在其专著《运动生理学》中写道:“所谓的‘超量恢复’至今仍然在许多方面缺乏科学的证据”。霍尔曼(Hollmann)和海廷格尔(Hettinger)认为不能将肌糖原这一单一指标的超量恢复现象延伸扩展到解释整个机体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1.
武术是以人的身体活动来完成的,所以武术在具有技击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健身作用,武术从来就兼有健身和技击实战的社会职能,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侧重。文章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表演竞赛、养生保健进行研究分析,以使我们能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武术中的"打、练、养"及他们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由此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浅谈"时机"与"时机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员良好的时机和时机感是比赛获胜的保证,阐述了什么是时机与时机感以及时机和时机感在训练、比赛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吴荣清 《收藏》2013,(3):132-137
中国的石佛造像,早年流失海外者甚多,内中不乏精品,有些代表性的作品,在王昶《金石萃编》、罗振玉《海外贞珉录》、阮元《山左金石志》、端方《陶斋藏石记》等亦有著录。流落到日本的佛像,在大村西崖著《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和松原三郎著《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水野清一著《中国的佛教美术》等书中亦多有图版揭载。虽然国内石佛像遗存尚多,但这些流失海外的石像有些颇具学术价值,今择其重要的数尊介绍如下。较早期的石佛像有北魏太安元年(455年)张永造石佛坐像,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此像为砂岩质,  相似文献   

14.
"撑船"     
一、游戏目的 1.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增强自尊、自信能力. 2.锻炼学生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和身体平衡能力. 3.发展学生上、下肢及腰腹力量.  相似文献   

15.
"传电"     
一、游戏目的 1.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机智和灵敏素质.  相似文献   

16.
从狩猎之射到文化之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射礼的文化分析,考察了中国人对狩猎之射的文化.一方面,透视了西周将"射"转化为"国家大事"--成为天子、诸侯及贵族的政治生活,融入社会秩序的再生产的政治化过程;另一方面,分析了射之新技术、新项目、新的文化意向的种种生产以及射之活动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孔子在文学上有不少独到的认识,形成了他颇具个性的文艺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发端.文章着重探讨了其"文质观",在阐释其内涵的基础上,试图结合孔子的经历思想进行分析,力图打破就"论"而论,零碎散乱的思维模式,从而全面、准确地认识、评价孔子的"文质观".  相似文献   

18.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一书出版发行。在该书中作者阐明,社会分工既能导致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也是职业形成的缘由。"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  相似文献   

19.
"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差异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体质和健康的内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对“增强体质”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形成背景、包含范畴、实现途径等的深入认识,指出“健康第一”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增强体质”指导思想的内涵,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吸收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和气功等文化精华,形成了一整套锻炼方法,具有保健、养生、增强体质和开发潜能的效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初学者对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很难理解,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从太极拳中的“力”与“劲”的关系、力学简析和强身作用几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