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祁太秧歌作为山西省重要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发展,祁太秧歌发展不乏出现问题,从新编秧歌戏《孟母三迁》获得成功来看,它给予了祁太秧歌的发展许多有益的思考,这就是要求我们仅仅抓住其中凸显的契机和机遇,不断将祁太秧歌的传承和发扬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祁太秧歌的民俗学田野考察,揭示出祁太秧歌作为一种地方小戏,不仅存在于传统的乡俗礼仪中,还存在于当代仪式庆典中,并且作为地方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还积极参加由官方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这些构成了祁太秧歌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变迁的主要脉络,并赋予祁太秧歌一个全新的民俗语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查阅相关资料,对祁太秧歌的以下内容作了研究:1.祁太秧歌的概述;2.祁太秧歌的发展概况;3.祁太秧歌的现状分析与保护。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祁太秧歌,为弘扬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努力,由于其真实地反映出当地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因此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祁太秧歌当前的研究成果做一归纳与分析,以便今后做进一步研究的同时有相关文字积累。  相似文献   

4.
祁太秧歌,又称太谷秧歌。是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和祁县以及周边县市的民间戏曲艺术。其表演以当地的民间生活为表现内容,唱腔的特点在整个民族音乐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当地人民创作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祁太秧歌的调式音阶、节奏结构、唱腔衬词等方面,进一步对祁太秧歌的形态特点经行剖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祁太秧歌是山西省优秀的民间音乐剧种,由于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决定了传承主体的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祁太秧歌传承主体的发展历史,并对当下传承主体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当下环境中祁太秧歌传承主体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祁太秧歌是在晋中盆地,以祁县、太谷为轴的乡土小戏,是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的综合体艺术。祁太秧歌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通过它的内容将它分为很多种,本文描绘的是正月十五,人们赶着观赏灯会的场景。  相似文献   

7.
祁太秧歌,又称为"晋中秧歌"。以唱为主,具有优美的声腔表演特点,语言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是山西大地上一种很有名的表演艺术形式,赢得了山西晋中地区的一致好评,已经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证了我国秧歌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8.
晋中是晋商的发源地,音乐受经济的影响,种类较多,有调式多变的祁太秧歌、有曲调动听的左权民歌等等。晋中地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属于山西腹地,全省民歌区域划分(晋中、晋北、晋南、晋东南)中,唯一没有与别的省份接壤的地区,因此,这里的民歌呈现出独特的音乐风格。本文立足于音乐形态的视角,对晋中民歌的风格进行理论把握,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寻音乐对象主体与晋中民歌风格成因的关系与规律。  相似文献   

9.
以往学界对民间小戏的研究缺乏对民众主体及其实践过程的关注,难以在民众生活和地方文化系统中揭示其本真状态。而民俗学由事象研究向整体研究发展的方法论反思与转型,为这方面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文章以祁太秧歌为个案,主张在地方文化系统和具体表演语境中对活态的表演进行细致描述和深入阐释,由此理解民间小戏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文章首先对民俗学倡导的生活文化研究的理论诉求给以梳理,然后提出个案研究设想,阐释实施研究的两个方法论重点,即整体观研究法和社区调查法,并评估研究设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来的新秧歌一经兴起,便迅速在陕北黄土地上闹腾了起来,成为了民族战争时期宣传政治、宣传抗战的重要工具。而在新秧歌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秧歌的功能、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变化则现显出民间秧歌的审美空间已被边区意识形态彻底改写,红红火火的新秧歌热潮也已不再是民间意义上重在娱神娱人的传统秧歌,而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革命秧歌。  相似文献   

12.
陕北秧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舞种,秧歌与其它的地方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方主义色彩。自延安时期开展的"新秧歌运动"后,陕北秧歌就在全国得到迅速并且广泛的传播。伴随着陕北秧歌的不断发展,对中国舞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可以说,陕北秧歌在中国的民间艺术宝库中占据着关键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健身秧歌以其趣味性、健康性、娱乐性逐渐发展为一种流行的健身项目,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健身秧歌选项课,激发了大学生认识健身秧歌、走进健身秧歌、参与健身秧歌的积极性.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梳理和总结健身秧歌在高校的价值,提升健身秧歌的开展效果,本研究就高校开设健身秧歌选项课的意义与对策进行了分析.通过本研究以其促进高校健身秧歌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滁州学院学报》2016,(4):78-80
"扭秧歌"是我们对秧歌表演时的俗称,几乎所有的汉族秧歌都特别强调"扭"。胶州秧歌俗称为"扭断腰";陕北秧歌也特别强调"扭",如文鼓的表演以扭为主,重扭而轻打。东北秧歌也把扭在腰上作为最主要的风格特征之一等等。"扭"在秧歌里不仅仅是一种动势,而且集中体现了汉族秧歌独特的审美意趣。以秧歌的"扭"字为线索,追溯秧歌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分析古时缠足的发展及形成对秧歌女角的审美取向、舞蹈形态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陕北榆林地区“大场秧歌”,一般在广场进行,属全体秧歌舞队的集体舞蹈,是陕北秧歌最大、最为壮观热闹的一种表演形式。简述了榆林“大场秧歌”的现实形态,分析了大场秧歌声乐和器乐的艺术特征,并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特有的民俗风情、厚重的红色圣地文化三个层面展现了大场秧歌的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场秧歌发展的上行路线和下行路线.即塑造精品路线和大众健身路线。  相似文献   

16.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又称“地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7.
朔州踢鼓秧歌是在山西省北部朔州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与广灵秧歌、繁峙秧歌通称为"晋北大秧歌"。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地方文献和实际调查所获得的口碑资料,论述了朔州踢鼓秧歌的音乐表现形式及嬗变。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非自然传承来的延安解放区新秧歌一改传统秧歌戏谑调笑、自在不羁的特色,而成为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激励鼓舞民众战斗激情的武器。作为意识形态的直接产物,新秧歌应时而生的意识形态特质已将民间秧歌的本质内核彻底改写,其在创作观念、文本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与传统旧秧歌截然不同的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朔州秧歌是在山西省北部朔州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与广灵秧歌、繁峙秧歌通称为"晋北大秧歌"。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地方文献和实际调查所获得的口碑资料,论述了朔州秧歌与地方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我国晋西北伞头秧歌的发展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对晋西北伞头秧歌的起源、艺术特点以及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论述,对晋西北伞头秧歌的发展提出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村晋西北伞头秧歌的表演队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晋西北伞头秧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晋西北伞头秧歌的创作和表演要突出"三农"主题等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