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师说》是一篇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散,也是中学语教材的保留篇目。这篇章从内容到形式,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对比手法的有效运用便是其中之一。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章第二段中写到,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是故圣益圣”。古之圣人不仅从师,虚心求学,而且“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  相似文献   

2.
统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所在段落,它与后面的“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构成了一个多重复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陈述了学习中的两种情况,即不懂得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其主语虽未出现,但可以补出,为此,我们不妨看一下它前面的句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  相似文献   

3.
影响高校教育效果的心理因素很多,下面仅着重探讨其中的两个因素.一、教师的威信——影响教育效果的第一个直接因素.韩愈曾经说过:“闻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通其业,成就其道德者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意为:古代的学者、圣人都不是生而知之,而是要从师.即经过教师的教诲才能有所成就.列宁也曾经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  相似文献   

4.
韩愈《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说要概括为“学必有师,惟道是学”,有人说要概括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有人说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等等。我认为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师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论证为什么要从师学习的道理。先举“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例来论证。接着论证什么人可以成为老师,古代求学的人为什么必定有老师等观点。在这里作…  相似文献   

5.
力排佛老、复兴儒学、大倡师道的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对“师”之阐释可谓空前绝后。关于其结构艺术及斐然文采,前辈的分析已近完善,实已无话可说。但在个别字句上,仍觉有可商榷之处。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之“书”字,许多通行的译注文本均将其释为“书本”之意。阙勋吾等先生译注的《古文观止》(岳麓书社出版)将该句译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只是拿书本教孩子,学会其中的句读,并不是我所讲的传授儒家之道、解答疑难的老师”;《教师教学用书》则如此解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  相似文献   

6.
韩愈的《师说》以前常常被誉为胆识兼备、富于创造精神的作品。现在它又被重新选为中学课文。重读《师说》,深感韩愈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语言巨匠。一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判了当时在封建士大夫中流行的“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出和阐明了为什幺要从师和以什么人为师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从开头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第一段;从“嗟平!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到“其可怪也欤”为第二段;从“圣人无  相似文献   

7.
最近,重温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这句至理名言又有了新的体会。《论语》中记载:一次,公孙朝问子贡,孔子这么有学问,不知他师从何人?子贡回答说,孔子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孔子认为,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有德行的人认识其大处,德行不深甚至没有德行的人也能认识其小处,无论“贤”还是“不贤”,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的体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似文献   

8.
樊传斌 《考试周刊》2014,(37):37-37
<正>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在一次访谈中指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不足,大学生写论文时病句连篇,知道有错,却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语文到底怎么了,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是不是学不好语文了。《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我却不以为然,有老师固然可以学习,但没有老师也可以。从有效性的角度考虑,有了老师可以强化学习效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教育领域,有许多学生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的例子,也有许多学生是因为讨厌某位老师而产生厌学情绪的例子."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想要孩子"信其道",就先要让孩子"亲其师".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的教育领域,有许多学生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的例子,也有许多学生是因为讨厌某位老师而产生厌学情绪的例子。“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想要孩子“信其道”,就先要让孩子“亲其师”。  相似文献   

11.
吾学生小灵龙,喜书画,好说唱,成绩佼佼,又为体育健将,全面至极也;其貌活泼灵异,其性善良可爱。吾喜焉,令为班长,即工作出色,并得同学拥护,为学生会主席。学习工作两可不误,得一校师生赞之,自是成为教师之宝,人人厚待之。后转入升学成绩最优之学校,成绩亦遥遥领先,邑人引以为荣,其父稍稍宾客其师,或以钱币赠之。师感其心也,日使其埋头于题海,不使活动。吾念之也久。二年后,于路上见之,上初三矣。问成绩,不能如前时之名,其眼五百度,其貌瘦矮,表情木讷,言谈吞吐。初三会考后,复至学校问其成绩,曰:“泯然众人矣。”灵龙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而卒为众人者,其受于人者不至欤?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又受之人,终为众人——呜呼现代教育,众人如何成材人耶? ——齐人路兵《新〈伤仲永〉》  相似文献   

12.
说“求师”     
宋朝的杨时,有一次去洛阳见他的老师程颐,不巧程颐正在打盹,他便站在一旁等着,那天正好下大雪,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积得一尺深了。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故事生动地表达了杨时求师的迫切心情。为什么要求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而学习,是必须要有老师指导的。在老师指导下,如果学生虚怀若谷,勤学苦练,那就可以从无知变为有知,从知之不多变为知之甚多,从而使自己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这样便为创造一番事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切著名的学者、科学家,是无不“必有师”的。这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上.情况也一样。如杨振宁的老师是芝加哥大  相似文献   

13.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X[英译]Inancienttimes,onehadtofindateach-erwhenhebegantolearn.Ateacherisonebywhomthecoursesaretaught,andtheknowledgeishandeddowntothestudents.Underthisteacher’sguidance,theperplexitiesothestudentsareremoved.Manisnotendowedwithknowledgewhenheisborn.Whothencanavoidperplexities?Whilemanisconfusedburefusestoconsultateacher,hisperplexitieswillneverberemoved.2、人若志…  相似文献   

14.
宣珏 《语文新圃》2008,(12):31-32
古之学者必有师.十余载的学习生涯,我们遇到的老师不计其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作用似乎很简单,不过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但每位老师身上不同的个性特点却使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人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人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③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相似文献   

16.
韩愈在《师说》中将老师分为两种,一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另一种是“受之书习其句读”的“童子之师”。前者传授的关乎人生的大道理,是“人生之师”;后者仅仅传授讲解书本知识,是“句读  相似文献   

17.
新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传道授业,须有其道。古之师道,先从尊师、敬师、拜师始。故学生之进学堂,先行拜夫子之礼,即便是身为皇室贵胄,亦必先行拜师之礼。今日之韩国、日本等族,逢大节,弟子仍入师门行叩拜之礼也!何则?师生关系,若无尊师、敬师、拜师之礼,则无以信师,无信师之基础,则难以读师,若不能读师,则难以得师之真传矣!故曰:学道之术者,无他,唯教师、信师尔,教师三分,则收获三分;信师十分,则收获十分矣!然信师须从内心而来。叩拜之礼,乃其外形也,重在内心之礼拜。若无心中之敬仰,则虽有外形之叩拜,心中终未能宾服也。故师道之…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廉耻(清)顾炎武《五代史·冯道传》论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平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其核心就是"师爱".作为教师,应该无私地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懂得他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相似文献   

20.
新小班家访时碰了一位比较“特殊”的孩子——洲洲。洲洲是个小月龄出生的男生,也是我们班最小的孩子。由于家里住的比较远,所以我和搭班老师决定让他们来幼儿园进行家访。还没和孩子碰上面,哭声就从很远的地方先传来了。洲洲的妈妈抱起洲洲,一直哄一直哄都没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