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李大钊代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在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站在民族复兴和民族团结的角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提出了以"再造中国"观、"自觉中国"观和"复兴中国"观为主要内容的"青春中华"思想。他的"青春中华"思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于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初步基础和开辟复兴中国革命新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缘起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其实质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不断产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的过程。依据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的成熟程度,其演进历程可划分为早期探索(1921.7-1934.12)、初步成熟(1935.1-1949.9)、曲折前进(1949.10-1976.9)、拨乱反正(1976.10-1982.8)和创新升华(1982.9至今)等五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3.
袁博 《教育教学论坛》2014,(16):141-14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观对中国革命发展影响重大。本文从知识分子和中国共产党两方面因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知识分子观分析。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李大钊与陈独秀的儒学观同中有异、各具特色。同为由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北李南陈"的儒学观呈现出"破与立""扬与弃"的思想倾向,而其儒学观之差异,则与自身的成长经历、个性特征、学养积淀等因素密切相关。出于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忧虑,对"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于儒学的高度关切。  相似文献   

5.
疯癫不是一般医学意义上的疾病,也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实在,而是一种历史话语建构.由于文化不同,中西方疯癫认知观呈现了一定的差异.进入世界"现代性"进程的中国,其20世纪上半叶现代文学中的疯癫话语建构与西方现代社会疯癫观有着更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语境中,疯癫话语发生变异,它的出场及其变迁,与中国社会现代性进程的推进有关,与中国知识分子社会身份认同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公共知识分子"论泛起于20世纪90年代."独立"是它的本质特征,"批判"是它的外部表征,做公众的"意见领袖"是它的根本要求.在对待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上,"公共知识分子"同广大知识分子的立场是根本对立的.在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欲掌握"话语霸权"、成为独立的"意见领袖"的"最热切希望"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知识分子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知识分子理论和实践,创造性的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分子观,为知识分子创造了建功立业、和谐发展的大好环境。  相似文献   

8.
抗战期间,中国在对苏文化传播互动的样式与手段方面更具有大众传播的特性,主要集中表现在文学、美术、音乐和电影等情感性舆论形态方面,因此更能体现出国际传播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从而使参与新闻与文化信息互动的中苏彼此之间产生战略性传播与接受的效果。在中苏文化交流战略的互动中,相互间的国家利益成为价值选择和进一步沟通的主要依据,而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被双方有意识地淡化,成为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频繁而又大规模的交往活动中,却极有力地助推了中国民众,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苏联观"的逐步形成,同时也助推了苏联民众和知识分子"中国观"的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9.
近代是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近代知识分子在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显得矛盾重重.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怀疑与否定,承认西方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传统文化眷恋不舍.王韬的文言小说正是反映了文化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这种特殊心态,他在妇女观、婚姻爱情观、科举观等几个方面都体现出经过了西方文化洗礼的崭新的价值观念,但同时对传统文化仍然藕断丝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以后,在深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很自然的将目光投向在中西对抗中大显其威的近代科学技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很快成为他们的执着选择,由此形成一股社会思潮.掀起一场影响广泛的洋务运动;而部分敏锐的知识分子则提出要大力发展格致之学,从而将中国人的科技观由感性器物层面转向"理"与"学"的理论层面.  相似文献   

11.
开办新式学堂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借助清末兴学的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新式学堂发展成为自己宣传和组织革命的阵地,徐锡麟任教和兴办新式学堂的历程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最终,新式学堂演变为培育革命力量的基地和清末革命浪潮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干,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系统,从整体上讲是一种重伦理、轻科技的文化。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科学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了其思想观念的更新,使处于主流地位的伦理文化逐渐被科学文化所取代,并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科学文化体系。大概分三个阶段,从明清之际到新文化运动前,这是中国近代科学文化观的萌芽时期。从新文化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这是科学文化开始与人文文化相区别,走向独立的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是科学文化形成完整体系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陈季同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也是近代中西文化关系史上具有典范意义的先驱.陈季同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双向传播工作,并为消除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作了种种努力,他的贡献使晚清中西关系的发展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4.
清末以抗外为趋向的爱国风潮,在其发展过程中渐次转向反政府,拒俄运动就是典型的例子。拒俄运动中特别是初期,民众对政府充满期望;与此同时,民间舆论中亦存在另类的异动;随着清廷对俄外交的节节败退,到了1903年拒俄运动第二次高潮之时,民众对政府的态度由倚赖转而为批评;需要强调的是,1903年及之后的拒俄运动中出现了有组织排外的强音。总之,拒俄运动的民众中存在着由倚赖政府向反政府方向的转化,并日趋组织化,清廷最后走向灭亡,上述因素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女权运动,从清末兴女学、不缠足开始,起点既低,而且始终被统摄在男性主导的民族一国家宏大叙事中,作为从属的部分存在。这决定了中国女权话语的男性色彩和国家意识形态特征,也决定了清末文学女权叙事的男性想象特征。女性的缺席,女性体验的缺乏,使晚清小说的女权表达呈现着书写的真实与表现的不真实问题。对晚清女权话语与女性叙事的梳理,是理解和分析20世纪中国文学女性表现的必不可少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剑桥中国晚清史》是由美国费正清教授及一些西方著名汉学家共同编著的历史著作。该书以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对中国晚清社会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综合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为中外学者提供了许多研究历史的新视角,同时也值得我国史学研究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汉译历史教科书在晚清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学术现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真正在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普及,是在晚清新式学堂纷纷使用汉译历史教科书作为教学蓝本开始。而这一阶段,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书院改制这三个教育改革时期。  相似文献   

18.
"六书"研究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许慎《说文解字》为载体的"六书"理论自其问世以来,至今已近两千年。纵观整个研究过程,其历史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即东汉为其研究的创立期、宋元明为中兴期、清代为鼎盛期、近代以来至今为新时期。这种演变展示了各个时期独特的成就、独特的学术风气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9.
洋务派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采取一系列“自强”“求富”措施,虽然目的是为了帮助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其封建统治,但客观上却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进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促进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20.
洋务运动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端,而晚清法律近代化则是作为中国社会近代化一部分的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起点,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洋务运动为晚清法律近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支持,而且洋务派是晚清法律近代化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其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思想也是清末法制变革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