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阴阳变化谈太极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太极拳理论是指导太极拳实践的准绳.在习练太极拳的实践中人们必须要明了太极拳的灵魄——太极阴阳哲理。本阐述了太极拳走架锻炼和太极推手中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2.
运动即变化,太极即变化。太极拳即变化之拳。太极拳运动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中演练出来。太极拳以拳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太极”状态。拳是小“道”,“太极”是大“道”,习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变化即是太极、太极拳最根本的意义。误解了太极拳“变化”的真意,只会将太极拳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3.
杨应建 《武当》2013,(2):24-25
恩师冯志强教导我们,在明确认识什么是太极和太极拳、太极拳的渊源和特点功能等基本问题后,要练好太极拳,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三练三不练"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原理、道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的阳极生  相似文献   

4.
戚建海 《武当》2005,(9):10-12
是赵堡太极流传早,还是和式太极产生早?和式太极拳能否完全可以取代赵堡太极拳?要澄清这些问题,还得从赵堡太极拳源流史说起。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运动论的理论基础是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在太极旋转运动中产生的。太极旋转运动论在太极拳中应用产生了太极拳运动论。太极拳运动论的内容有太极之意,太极之理,太极拳运动的理法依据,太极拳运动的方式,太极拳运动的法则,太极拳运动的性能,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特征等论述,这些论述开创了太极拳理法的新篇章,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对提高太极拳的技艺和增强太极拳健身祛病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好太极拳读书很重要!如何读书更是重要!在学拳过程中一些经典书籍,如王宗岳大师的《太极拳经》、武禹襄的《太极拳论》、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李亦畲的《五字秘诀》、老子的《道德经》等,以及当今的一些太极拳经典书籍,都是太极学子学好太极拳所必须要读的。那么又如何读好太极书籍呢?  相似文献   

7.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校开展太极推手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太极拳技击技巧认识和探求太极推手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太极拳运动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杰出代表,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太极拳运动的推广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体现太极的理论基础与运动特点,深入挖掘和整理太极拳技术和理论,改变以套路为主,不吸引青少年人群的现状,抓住青少年健身人群,发掘适合他们的太极拳运动形式和模式,丰富太极拳运动,扩大太极拳人口。竞技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级表现形式,是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推广上先集中后普及、先业余后专项和规则上先限制后放开是竞技太极推手推广的重要方法。最终形成广泛的大学生校际比赛,将大学变成为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培养基地和太极拳普及与提高的重要场所,这应该是竞技太极推手运动在高校推广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无极歌宋谱/宋书铭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太极原生无极中:重点在"中""太极者,无极而生"。学太极、练太极、感悟太极必须要从无极着手认识太极。无极:天地交泰达成一片,称为无极,又称中和。中和:空间(前后左右上下)、阴阳、虚实、矛盾等都要处于和谐、圆满、平衡。太极拳锻炼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达到中庸无为的中和之道,太极拳真义就是要在虚无中求,在中和里练。  相似文献   

10.
自拙作《太极拳手概说》、《陈氏太极拳技击术》、《太极推手的战术运用》发表以来,陆续收到全国各地太极拳爱好者的来信,在众多的来信中,他们对笔者在太极拳技击领域的探索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同时也有部分读者对笔者的某些太极拳技击观点提出了置疑,他们认为太极技击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在粘黏连随不顶不抗中使对手败北,才可谓太极拳的技击,而笔者提出的太极技击实作,  相似文献   

11.
晏骏 《武当》2015,(3):17-18
太极拳的进阶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应着重于培养习练太极拳的感觉,也称为"太极外感";第二层次应着重对拳理拳论的研读与分析,从而理论指导动作,也称为"太极内感"。"太极外感"与"太极内感"统称为"太极之感"。想要在太极拳家眼中打出一套他们所肯定的、真实的太极拳,这就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分析解决练拳中的实际问题。太极外感:根据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对太极拳动作外形架构的整体外在感受,我们就称为"太极外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最重要的两  相似文献   

12.
乔松茂目前正进行邯郸太极文化研究会的成立筹划工作:“体育系统有个太极拳委员会,太极拳委员会统领邯郸地区的太极拳活动。目前我们党委部门准备再成立一个太极文化研究会。这样的话,即将成立的太极拳文化研究会和原来体育系统下属的太极拳委员会两个组织一个务虚、一个务实。太极拳委员会务实,主要负责全民健身和竞技比赛这一块,而太极文化研究会则主要务虚,包括开办太极文化研究刊物,以及不定期地举办论坛和培训。”  相似文献   

13.
陈宗剑 《武当》2011,(8):14-15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以内为主的拳术。太极内功和技击懂劲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练拳的目的是健身还是技击,太极内功都是根本所在。而太极内功最客观的东西就是内气。内气是健身的瑰宝,是太极拳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打太极拳健身如果不修炼太极内功,不练出内气,那就不如做  相似文献   

14.
当代著名武术家、太极泰斗、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冯志强先生,融太极传统理论,集毕生武学实践,在传统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融入混元功法独创了心意混元太极拳,继承并发展了,太极理论,将太极拳运动推向了一个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内劲的学习,先学习拥内劲的心法,然后循序渐进地学习捋、挤、按、采、捌、肘、靠内劲的心法和用法,由此体会太极内功心法的神奇奥秘。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曾经讲,太极拳要追求虚无的气势。但是,如何追求呢?没有内功心法的训练,要体会太极拳阴面的神、意、气和阳面的形体动作互相孕育的奥妙,逐步达到太极拳太极无手处处手、棚捋挤按皆非似的妙境是不可能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有这样一句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虽是短短的  相似文献   

16.
技击术是太极拳的精华,没有技击含义的太极拳就不能称之为“拳”,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才可达到武术之上乘。太极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技击的一种基本方法,“沾连黏随”作为太极推手技法特点的表现形式贯穿于太极推手的始终,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技法来进一步揭示太极推手之精妙。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蕴藏着深邃的东方文化内涵,它源于我国武术、中医、儒教、易学,为武当丹派所用。从多年的高校体育教育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到,太极拳施教应该融理(天理)守法(真法),理不融则法同虚设。然而太极和太极拳理法又很不容易认识和掌握,要练出绵里藏针的内劲功夫,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就更加困难。 1.朋理会真意,人天还本一 何谓太极?太极之名,源之于《易》。太极即圆,它圜周不止,是生生之源,含有  相似文献   

18.
《少林与太极》2014,(9):11-14
太极拳作为中国民族的文化品牌和中华武术的瑰宝,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温县、焦作乃至河南的一张名片,是河南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对太极文化传播手段以及动漫技术特点的分析,找出太极文化与动漫传播方式二者之间的结合点,提出一种基于动漫技术的太极文化推广系统,该系统利用动漫技术、影视后期合成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太极拳的各种招式进行模拟展示,并涵盖了太极文化以及太极相关新闻、太极论坛、太极拳视频、各式太极拳等多方面内容的计算机系统。  相似文献   

19.
孙建国 《武当》2011,(4):14
太极拳推手是检验太极拳套路及身法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双方知己功夫和知彼功夫的一种习练手段。通过一段时间或几年的太极拳套路的演练后,一定要通过太极推手的方法来验证是否合乎太极拳内外三合之要领。  相似文献   

20.
卢信友 《武当》2015,(2):18-21
武当赵堡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大名拳,同属太极拳六大派。因历史的原因,赵堡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起步较晚,科学化、规范化推广更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太极门派。截止目前,赵堡太极拳还缺乏一套标准的初级套路,这非常不利于赵堡太极拳评段、竞赛等推广活动的开展。鉴于此,浙江台州的卢信友老师在师父王海洲及各位同门师兄的支持下,依据赵堡太极练法旨要,结合竞赛要求,创编了"赵堡太极拳初级套路(讨论稿)",以期抛砖引玉,诚邀更多赵堡太极名家积极参与,群策群力,搞好修订,最终形成赵堡太极拳初、中、高级标准架,以利于赵堡太极拳更好的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