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古代游子诗人与月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中国人爱月亮,仰望明月勾起多少美妙的幻想;最爱月亮的是诗人,歌咏月亮的诗篇如璀灿的星光。而咏月的诗人大多是游子,他们诗行中的月亮多是忆国怀乡的月亮,多是思亲恋故的月亮。不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李白,是游子;感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杜甫,也是游子;吟出“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的白居易,正客居异地;遥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东坡,其时也远在他乡。为什么偏偏是月亮幸运地成了诗人游子痴痴以求,眷眷相思的对象?为什么恰恰是游子诗人一齐爱上了那轮高不…  相似文献   

2.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创作风格和追求的作家,乡土小说是其创作重镇。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品格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百顺街”、“果园城”及“无望村”等艺术世界,从而确立了在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在作品中,他将“游子还乡”这一古老母题注入了现代精神,塑造了一系列游子的形象。本文将对师陀笔下“游子还乡”母题的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分别进行剖析,并探究其乡土小说中游子们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3.
故乡的月     
月是故乡圆,此乃游子乡愁使然。月照故乡犹如一幅绝代版画珍藏于我的心底,夜深人静,独自欣赏,不由得悠然神往,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4.
母亲。你永远是我心中的一座大山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都是孟郊的诗句,表达了儿女们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歌颂了人问最伟大的亲情——母爱。  相似文献   

5.
家中月儿圆     
每每提起家,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家乡在外求学的他乡游子们,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就是:我好想家,好想回家。春雨蒙蒙、乳燕呢喃之际,常常对月垂泪,想自己的小屋,想那种“孤灯伴影,南打窗棂”的意境;每当月圆的时候,如水的月光泻溢了整个窗前,我不忍开灯。怕破坏了这份静谧。于是遐思万里,神游  相似文献   

6.
月亮是被古代诗人久咏不衰的对象,而咏月诗人大多是游子.本文从月亮的自然属性和人的审美心理的角度,论述了月亮美丽的形象,温柔的性格,丰富的内涵,揭示了月亮为什么总是和故乡连在一起,总是和游子连在一起,总是和相思连在一起,总是和诗歌连在一起的心理秘密.  相似文献   

7.
朱寿松 《现代语文》2010,(10):56-57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念。诗人们常常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到诗人那绵绵的思念、柔美的哀伤。  相似文献   

8.
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其精湛的艺术方式构就了游子愁情满怀,彻夜难眠的生动画面。在诸多的艺术手法中,尤以设色和声响突出。枫桥夜泊图的构成,游子羁旅愁怀之情的抒发,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色彩的调动。诗人对游子活动背景的描绘,粗读,只觉顺乎自然,无意雕饰;细研,便感刻意求之,安排精心,你看,“月落”、“霜天”,灰礞礞,暗沉沉,阴惨惨。这些典型的冷色原是为造成该篇黯然神伤的氛围,绘就游子  相似文献   

9.
月在何方     
一轮圆月,寄托着多少离人的相思.游子的孤独。李白爱月,于是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苏轼怜月.于是有了他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月是中华文化之魂,因为有月.干百年来的中华文化才有了生机与诗意。然而现在,  相似文献   

10.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中国人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结.离家远游,这种浓浓的乡情就会化作淡淡的离愁,在游子心中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11.
《神州学人》2009,(11):5-15
“我们对祖国的感情是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是鱼儿对水的依恋之情,是鸟儿对蓝天的向往之情……”在祖国母亲60华诞之际,海外学子们流露出了内心的真情。  相似文献   

12.
乡村印象     
乡村,多么熟悉而又亲切的字眼,它如寒风中曲暖阳,温暖游子的心扉;如秋夜上空的明月,充满人们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思乡,怨妇思夫,人文苦闷等三方面内容,充分体现了作者们追寻自我、回归自我,超脱自我的生命意识,其关注当下个体存在价值的背后显现的是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超脱自我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寒山寺     
当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响到第十二下的时候,我正坐在一艘游船上。看月落,听鸟啼,数江枫,品渔火。 我是若干年前的张继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做个好的诗人是多么不容易啊。我想,张继当时一定很瘦,游子一般都很瘦;我想张继当时一定很冷,游子的心一般都很冷。我很胖,而且我穿得很厚。即便如此,我还是品出了诗中的瘦,和诗中的冷。 我觉得古人没有令人潇洒。今天的流行歌曲里早已没有瘦与冷的成分,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些浅浅的忧伤罢── “遥远的钟声还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尘…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游子文学创作体现出海外游子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游子文学的创作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色彩,其早期的创作全面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转型期中国文学传统渐渐式微,但海外游子文学创作始终没有与中国文学传统决绝。  相似文献   

16.
八月十五是个团圆的日子,但对许多游子来讲,八月十五又是个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日子。关于八月十五的文章很多很多,满怀着乡愁的心灵也很多很多……(小石)  相似文献   

17.
香港回归     
图①发表于《讽刺与幽默》1997年第1期。作者将“香港”比作游子,将五星红旗比作游子身上衣,游子洋溢着喜庆和欢呼。  相似文献   

18.
在《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代作闺音”的现象比较集中。游子们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自身的无意识的作用下,在代作女性诗歌中隐藏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即:对自身性别的自卑和对女性性别的羡慕。  相似文献   

19.
夕阳西下的风景,牵动了多少游子思归的离情别绪,而中国古代诗人们到处飘泊,最熟谙这种痛苦的滋味,所以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就留下了许多以黄昏为背景的诗作,李白的《菩萨蛮》即是其例,请看词: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开首两句即勾勒出了黄昏秋山的一派迷蒙景象。展现在游子眼前的是一排平展展的树林,在傍晚  相似文献   

20.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教材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三篇现代著名女作家创作的名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因人而异.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学时除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的思恋、热爱之情.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还要感悟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什么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