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本文就如何处理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好的表达原意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雅各布森把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语符翻译。根据雅各布森对翻译的分类并结合亳州花戏楼砖雕图像文化中的"参天地"对语符翻译法进行阐述,旨在说明亳州花戏楼砖雕的英语译介要实现图像翻译中的两种跨越:跨越不同学科和艺术门类的翻译和跨越不同文化语境界限的翻译。因此对亳州花戏楼砖雕文化的译介,应采取语内翻译的图像文本转换和跨语际翻译的语符翻译法。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由一语符向另一语符转换的过程,不同的语符系统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如何将源语中独特的语符准确地转换为能为目的语文化所承载的语符系统,是译学界始终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在符号学语义模式内进行意义剖析,探讨《阿Q正传》英译本中译者对三种符号意义的动态选择。  相似文献   

4.
翻译作为一种特别的语言活动,其目的不再是语符间的转换,更是传递源语信息、文化底蕴的一种文化转换.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翻译障碍产生的大多数原因就是文化差异所致.本论文从归划和异化两个翻译策略入手,讨论了正确处理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纠结.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文本语符充满了多义性,反映了汉语语符结合的基本规律。描写、分析《红楼梦》语符的转换机制,有助于较为深入地探讨汉语语符转换的系统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大学生翻译操作中普遍存在的word-for-word现象,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即把双语转换看成跨过语言桥梁、寻找对应语——语言智能板块(一组意义相关的语符串)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敏锐地感悟语言的约定俗成性并将语言的搭配意义发挥到极致,而且还可以对阅读、口译、笔译、机器翻译以及搭配词典的编纂工作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译者翻译策略的多元化是文学翻译中的普遍现象,也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的重要内容.阐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它一方面化解了翻译策略二元论,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认识到,翻译活动本身并非简单的语符转换,而是融入译者主观审美和历史境遇的艺术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转换。本文从文化与语言的角度分析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句子翻译的好坏正误,对整篇章的翻译影响很大。翻译过程要以句子为轴心,句子等值转换既要在语言微观领域的基础上进行,同时更要在语言宏观领域的制约下进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在句子的语言语符表层、语义深层和语用修辞层三个层次的等值转换中,可根据英汉句子的不同情况,其着重的层次是可以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符号学理论背景下的翻译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解码过程,解码又是一个意指的过程。翻译的最高标准即再现源语符号系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形式也包括意义。雅克布逊的翻译三分法是翻译符号学的开端,为翻译符号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文从翻译符号学的角度对张培基英译散文进行分析。无论从涉及源语社会历史的语内翻译、关于两个符号系统之间符码转换的语际翻译还是有关传统文化的符际翻译来看,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散文都堪称经典,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不是单纯的语符转换,翻译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这就决定了它跟意识形态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严复的翻译为例证明意识形态影响着译者选择翻译材料、决定翻译策略、影响翻译结果.  相似文献   

12.
英语名词词组是指以名词为中心加上其他修饰语所构成的词组。对此类词组的翻译,依据等值论.应当把它看成一个整体来找其语言语符表层、语义深层、语用修辞层的等值转换,并恰当地运用熔铸、转换等翻译技巧去进行处理,才能得到与原词组等值的汉语词组。  相似文献   

13.
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作者)在和他人交流过程中从一种语码转换到另外一种语码的现象。隐喻型语码转换一般来说都是说话者(作者)有意为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语码转换,特别是隐喻型语码转换的对等翻译。因为此类语码转换不仅仅是语码的转换,而且有很多信息隐含在内。本文作者以《围城》英译本为例,旨在探讨汉语中的隐喻型语码转换在英译过程中的处理,并提出了实现翻译对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林柯 《文教资料》2011,(22):35-3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中重新建构的文学语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语符对规则的颠覆解构使符号体系形成了一个无坐标空间。解构是从对语符的编排组合而言 ,对语符的审读则意味着一种重新建构。从解构到重建是语符从外在层面的颠覆错位转化为内在层面的平衡协调的审美过程。这一过程又意味着语符编码者与解码者的链接 ,而构筑这一链接的是语境。语符的解构是在多维语境层面下的颠覆错位 ,它的重建得力于对语境各因素的整合重组。交际双方由此共同完成了从语符意义到意味转化的审美体悟。  相似文献   

16.
翻译实践中语义的判别和具体表达时语词的抉择,必须依循原文所展示的语言环境;对受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双重制约的原文语境还原程度是检验和订正语符移译的所选对象是否精当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语篇翻译并存宏观的文化信息单位和微观的语篇信息单元。翻译过程中,宏观文化单位要整体转换,微观单位要多种技巧杂合转换。唐诗翻译是动态的语篇过程,目标是意境传递,方法是文化焦点词位的转换。合理的唐诗翻译过程应有一个双层单位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张伟 《海外英语》2012,(10):8-9
语际转换必须记过语言文字作媒介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语言文字的结构手段必定是双语相通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双语之间实现转换是不可能的。文章主要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语际转换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19.
论译文的回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译论对语际翻译,尤其是英汉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归纳出不少翻译原则。这里从多语转换现象出发,提出了“译回译性”这个新概念,并对其分类进行了讨论。在从原到译的翻译过程 中考虑译的回译性有利于促使译“忠实”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神似”、“化境”,也有利于多语转换和化交流。据此认为,“译回译性”应成为译质量的评判指标之一,回译性研究应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组成部门。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08-113
翻译的过程就是模因传播的过程,作为模因综合体的源语文本,承载着源语作者的思想、理念和文化背景,译者是被模因感染的宿主,担当着转换和解码源语信息的角色。因此,英汉新词的翻译应遵循期望规范和专业规范,采用多元优化的翻译策略,在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建立恰当的关联,实现原信息的等值或等效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