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气象栏目<闽台天时>突破传统节目模式,通过对内客、资讯和节目形式的拓展和延伸,传播闽南文化、服务两岸乡亲,不仅是气象资讯的传递者,而且是文化的传播者.本文通过对<闽台天时>彰显地方特色、拓展预报范围、增加海浪旅游资讯、传递乡音等特色的分析,提出了气象栏目应为文化传播服务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强重大政治、文化、经济、体育等活动精细化气象服务,做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杭州亚运会等气象保障服务。”公共气象服务新媒体传播是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的重要宣传窗口,本文以2023年杭州亚运会为案例,分析公共气象服务媒体在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等方面的传播策略,从而对未来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媒体传播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叶海英 《青年记者》2017,(15):55-56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便携终端、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通过手机进行阅读的习惯形成,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气象信息的传播也不例外,微博、微信、客户端兴起,媒体融合促进了气象信息的传播. 气象媒体融合的发展与效果 1.从单向传播到报、网、移动新媒体互动模式.“互动”是媒体融合的关键,从报网互动,已经发展成为报、网和各种移动新媒体平台的全媒体融合互动.如今,融合发展正成为我国气象行业媒体发展的关键词.气象报、气象网以及气象微博、微信、客户端协同互动,不断朝着构建现代化气象传播体系、提升传播实效和用户满意度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4.
气候的变化关系到国计民生,做好气象信息的传播非常紧迫,我国气象事业自建国后开始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气象信息的传播也不断地走向正规,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我国对气象传播的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发轫,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在这种形势下,对当前气象传播研究的现状做一分析已是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张玮鸥 《青年记者》2016,(25):24-25
气象灾害因其突发性和不可抗性,往往造成巨大的损失.诸多案例研究表明,气象灾害中的信息传播,特别是专业化信息的有效传播,对防灾减灾具有积极作用.其不仅表现在对灾害预警和应对提供信息支持,而且有助于公众心理疏导和重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新闻现场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然而,更加专业、科学的气象灾害新闻报道在信息传播中,在防灾减灾工作中,仍然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得益于技术的发展,专业气象新闻报道不断转变思维,呈全媒体发展之势,并在突发性事件、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等领域体现出特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既有的受众、信息传播及媒体生产的概念和含义,整个媒介生态乃至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都随之产生了变化.在全媒体时代,传播力不再只是测量传播效果的一项指标而成为衡量整个传播机构整合力、执行力、覆盖力、品牌力等的一个坐标系.媒体竞争的核心正是传播力的竞争.气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内容,在全媒体平台上如何实现传播力的拓展?如何理解以传播力为核心的气象媒体发展战略?本文将围绕这些论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本期前沿报告关注气象报道,有人说选题冷偏,其实不尽然. 气象,与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各类媒体的气象报道,正在千变万化着、大红大紫地走进我们中间. 从30年前都市报兴起后的添字加句、电视台的指点云图开始,到今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即时滚动,气象报道,已从三两行字七八句话的天气简报、静态报告,转变成为半版整版、音视频全方位立体传播的动态气象新闻.+专家,+技术,加版面时段,加传播花样手段,看如今,各类媒体争相“揽天上云雨,问人间冷暖”,不断创新气象报道,以此吸引大众、服务大众.  相似文献   

8.
《申报》是我国发行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申报》内容涉及面广,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研究成果多发,但其中包含的丰富的气象传播思想则未能为人们所关注。通过对《申报》中暴雨、雷电、冰雹、大雪四种极端气象灾害信息传播的梳理,我们发现,这不仅有利于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气象灾害的历史,而且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近代气象传播的三大特点。即伴随西风东渐,中国近代气象传播打破传统的国内传播局面,逐步探索国际传播;伴随科学普及,中国近代气象传播冲破传统的封建观念束缚,逐步接纳近代科学价值;伴随民众觉醒,中国近代气象传播冲破传统的精英传播层面,逐步走向以服务民生为主要目的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个科学问题,近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频发生,使得气象信息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气象新闻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从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这个角度来看,气象新闻不仅能提供天气预报服务,还应该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舞台.经历了从"天气简报"到.气象新闻"的变迁,经历了从"直线报告"到"立体解读"的转变,气象新闻在媒体上的地位已经不仅仅是配角,而是慢慢变成了新闻媒体上的重要新闻品种.  相似文献   

10.
雾霾、台风、龙卷风、冰雪冻害——全球变暖导致的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各级政府、企业、事业和社会公众对气象工作更加重视,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新闻媒体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将气象报道融入时代大背景中,向公众解疑释惑,将气象信息传播至千家万户.如今,气象部门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气象在国家的生产、民众的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社会对气象科普的需求日益增强。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暴雨、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巨大,人们对灾害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热度逐步升高,社会各界对了解、掌握和利用更多的气象科学技术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气象科普节目是气象科学普及的重要手段,在气象科普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中文气象类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现状,结合行业特点及新媒体优势,提出基于微信平台的气象科技期刊传播模式,以促进该学科期刊更好适应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气象期刊整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杨晋辉 《青年记者》2016,(25):16-18
气象报道是什么 生活中,人们眼中的气象报道就是在家时常看的电视天气预报、乘车时常听的与出行有关的天气话题、刷手机时屏幕上常出现的与气象相关的各种资讯……实际上,气象报道还包括在各种媒体平台传播的天气、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气象科普知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和气象事业发展动态等多种以气象为主题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气象影视作品是社会大众了解气象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方式,是气象部门向社会公众展现工作的重要渠道,是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手段.气象信息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特殊的表达性,气象影视要想做到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就必须对气象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处理.而动漫作为非语言符号传播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发展日益迅速,影响力日益扩大,利用动漫的形式进行气象科普的宣传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王蕾 《青年记者》2017,(8):72-73
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一切文化都需要传播才能不断被受众认知、理解和接受,并由此形成一个地域内共有的价值观.地方文化是指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地方文化离开有效的传播就更加难以成为涵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在新媒体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新媒体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文化传播效果的今天,地方文化传播应该考虑怎样利用新的媒介形式和传播模式创新传播内容,传承文化精髓.地方文化既要重视创造与生产,也要重视传播与扩散,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地方文化的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16.
当前,气象新闻在报纸中的地位逐渐升温,许多报纸通过开辟气象新闻专版吸引读者.经过几年实践,气象专版由简单复制到自主创新,将天气信息与报纸版面艺术相结合,成为读者喜爱的本土化新闻产品.如何突破自身发展困境,利用和借助各种资源与传播手段提升气象专版质量,值得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广告传播方法,分析气象信息电视传播所应注意的问题,尝试从发展成熟的广告活动规律中探讨得到有益于气象信息电视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张激:(以下简称张)组建强大的文化阵容,发展强大的经济实力,去迎接国际跨国传媒公司的挑战,这是目前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当务之急.中国未来的迎战阵容中,湖南电广传媒别具一种气象,北京远景东方影视文化传播公司作为湖南电广传媒的电视节目工厂,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它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意义深远,为后世人们研究中原文化提供了宝贵史料依据,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分析河洛文化人文传播、商业传播、文娱传播的传统路径,探寻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河洛文化传播的局限性,从而探析河洛文化利用融媒体优势、强化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使河洛文化传播更具时代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吴冬  刘举 《出版广角》2015,(2):76-78
自媒体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形成多元化新格局搭建了平台,并使民众成为文化传播新主体.坚持平民立场的对外文化传播不同于以往的意识形态宣传,更容易以平等姿态和人文意蕴为国外政府和民众所接受.只有坚持文化平等、互敬、互惠原则,才能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播“软实力”,进而改善以往国际形象和异质文化的认知偏见.传播手段、内容的创新和主体多元化协作机制探索应成为当前我国提升对外文化传播效能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