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4年底,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济南出席相关活动时透露,全国人大正在研究新闻传播立法,新闻法治化将提上日程。2015年两会期间,又有代表提出要设立《新闻法》。我国从1980年首次提出新闻立法,至今新闻法却迟迟没有出台。如今国家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加强和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给新闻传播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新闻传播行业内“有偿新闻”“有偿不新闻”“煽情新闻”等乱象丛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新闻法》的出台。本文主要探讨新闻立法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及立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我国新闻立法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魏永征新作《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是一部系统阐述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关于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的学术性专著。作者把新闻法定义为“调整新闻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即使《新闻法》尚未出台,我国法律体系中有关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也已十分丰富。全书35万字。包括“导言”和8章、23节、60小点。引用法律和司法解释、行政法  相似文献   

3.
郑观应: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定新闻法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光仁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 九)》认为,“在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起‘报 律’的是康有为”;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 史》、黄瑚著《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也说, 1898年8月9日康有为上书《恭谢天恩条陈办报 事宜折》时附带了一个请定中国报律片,这“在 中国首次提出了报律的制定问题。”如果仅仅从 字面来看,上述观点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康有为 的确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出“报律”二字的 人。但如果我们把“报律”与“新闻法”等同视 之,会发现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订新闻法的 人不是康有为,而是郑观应。本文通过考察三个 版本的《盛世危言》:1894年的五卷本、1895年 的十四卷本和1900年的八卷本,认为郑观应在 五卷本《盛世危言》中便提出了新闻立法问题, 增修八卷本时又明确提出制订报律。因此,郑观 应提倡制订新闻法的时间至少比康有为早4年。  相似文献   

4.
孙旭培,1944年12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汉族。196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外语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81年10月起任《人民日报》记者。1983年6月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代所长,所长。曾任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新闻与传播研究》主编、《中国新闻年鉴》编委、中国新闻法起草小组成员。2001年4月起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重点研究新闻理论和新闻法。出版过《新闻学新论》《新闻侵权与诉讼》《华夏传播论》、《当代中…  相似文献   

5.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魏永征新作《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是一部系统阐述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关于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的学术性专著。作者把新闻法定义为“调整新闻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即使《新闻法》尚未出台,我国法律体系中有关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也已十分丰富。全书35万字,包括“导言”和8章、23节、60小点,引用法律和司法解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法律文件208件,引征新闻出版领域的民事、刑事诉讼和行政处罚等案件200多个,最新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新闻诽谤”案件的增加,随着法庭内好消息和坏消息的相继传出,新闻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震动。特别是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记者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的判决,更是引起了新闻工作者的强烈反响。人们都热切地呼唤《新闻法》早日颁布,保护新闻工作者进行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的正当权利,同时,也希望《新闻法》对“新闻诽谤”有明确的界定,以便法院判案时有法可依。应当指出,由于没有《新闻法》,没有现成的案例可资借鉴,还由于一些法官对我国新闻事业的特征和新闻规律不甚了解,目前只能把新闻诽谤案当作普通的刑事、民事诽谤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新闻诽谤”案件的增加,随着法庭内好消息和坏消息的相继传出,新闻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震动。特别是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记者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的判决,更是引起了新闻工作者的强烈反响。人们都热切地呼唤《新闻法》早日颁布,保护新闻工作者进行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的正当权利,同时,也希望《新闻法》对“新闻诽谤”有明  相似文献   

8.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魏永征新作《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是一部系统阐述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关于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的学术性专著。作者把新闻法定义为“调整新闻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即使《新闻法》尚未出台,我国法律体系中有关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也已十分丰富。全书35万字,包括“导言”和8章、23节、6O小点,引用法律和司法解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法律文件2O8件,引证新闻出版领域的民事、刑事诉讼和行政处罚等案件ZOO多个,最新资料截至1999…  相似文献   

9.
刘枫 《青年记者》2017,(27):101-102
2013年6月,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这是历史上我国首次两部委全力推进新闻单位和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联系和交往的重大政策.《意见》规定自2013年9月至2017年7月,教育部、中宣部分别从新闻单位和高校各选聘500名优秀从业人员相互交流,形成“新闻单位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人员互聘‘千人计划”,目的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这同时,各地政府部门和高校也以不同的形式推动高校新闻院系和媒体间的挂职锻炼交流.  相似文献   

10.
陈栋  王丽明 《今传媒》2005,(8X):4-6
孙旭培,1944年12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汉族:196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外语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81年10月起任《人民日报》记者。1983年6月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代所长,所长。曾任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新闻与传播研究》主编、《中国新闻年鉴》编委、中国新闻法起草小组成员。2001年4月起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重点研究新闻理论和新闻法。出版过《新闻学新论》《新闻侵权与诉讼》《华夏传播论》、  相似文献   

11.
按国际惯例,我们通常把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法,称为新闻法或媒介法。新闻法是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法律关系的法律,由于新闻传播活动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在所有国家,新闻传播法都不是采取  相似文献   

12.
李楠 《新闻传播》2009,(10):121-121
近年来,新闻侵权、网络侵权事件时有发生。这给高校新闻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势在必行。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将新闻法列为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但是,许多高校新闻学专业还没有足够重视新闻法课程的开设。随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新闻法教学也需要时刻更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新闻法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管理新闻业的法律。今天,世界上建立了新闻传播系统的国家中,有不少已经实行了新闻法制。这对保证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新闻立法的形式纵览世界各国的新闻法,其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针对新闻活动订立单项法规,包括新闻法、报刊法、广播电视法、新闻记者法、大众传播法。欧洲的瑞典有《出版自由法》;法国早在1881年制订了它的第一部新闻法,后来又陆续进行修改和补充;联邦德国没有全国性的新闻法,而是各州自行订立新闻法;希腊也颁布有新闻法律。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委内瑞拉、塞内加尔、哥伦比亚等也都制订了新闻法。  相似文献   

14.
拙作《试论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试》文),首次涉足跨文化条件下的新闻选择标准这一研究领域,随后,阎建设同志撰文《也谈跨民族文化新闻传播》(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3期),对笔者的一些观点作出了否定性的结论.笔者认为:跨文化传播目前在我国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而跨文化新闻传播更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笔者真诚地欢迎进行商榷的任何文章,这将有利于更加严密、科学地界定课题的概念与范畴体系.本文试图就阎文的结论进一步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关于基本概念问题1、“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新闻传播”首先,从概念名称上说,笔者在《试》文中的确没有明确使用“跨文化新闻传播”一词,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它“把跨文化传播当作跨文化新闻传播”.理由有二:其一,与“跨文化新闻传播”并列的概念还有“跨文化艺术传播”“跨文化政治传播”“跨文化经济传播”等等,它们都不涉及“新闻”价值问题,惟有“跨文化新闻传播”才存在“新闻”价值问题.《试》文之所以用“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一词,而没有使用“跨文化传播的艺术价值观”或“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等,足以说明作者是把自己所讨论的价值问题,界定在跨文化的“新闻传播”领域之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6月15日至17日,“新世纪首届新闻策划学术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专家、教授和新闻工作者济济一堂。大会共收到《新闻策划》、《新闻传播的策划与报道》两本专著和十五篇论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赵振宇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分别作了《再论“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和《新闻传播策划理论体系与教学实践》的主题报告。与会者就新闻策划的有关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探讨。与会代表强调,在学术探讨过程中,不要急于下定义。由于新闻策划的内涵、外延不够周…  相似文献   

16.
与其他英美法系国家一样,在美国没有一部系统完整的新闻法典,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课程中也没有一门课程叫"新闻法"。美国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主要遵循的是《宪法第一修正案》所确定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原则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新闻媒介争取新闻自由时所产生的各种判例及其确定原则。但是,新闻自由同样也受到了法律的限制。美国政府(通常通过法律)与新闻媒体对抗、博弈、妥协、合作等,在诸多现实且互相制约的因素中,美国新闻界不断获得发展,美国也最终成为了世界上新闻业最发达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诊所式"新闻法教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法学,是随着中国新闻法制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各院校纷纷将它设置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必修课后,课程体系相对成熟,教材建设初具规模,师资队伍逐渐壮大。但由于《新闻法》尚未出台,新闻法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又都很强,要上好这门课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而且,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18.
邱沛篁 《新闻界》2005,(1):23-25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新闻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据2004年11月21日在西安举行的教育部全国高校新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透露,目前我国高校所设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已达480个。全国高等新闻教育呈现出老牌新闻院系“锦上添花”、改革开放初就创建的新闻院系“你追我赶”、顶尖级名牌高校新建新闻学院“争先恐后”、各种类型高校创办的新闻传播专业“遍地开花”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电视播音与主持》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目前,在《电视播音与主持》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形象轻表达、重实践轻理论、缺乏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在教学中应遵循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相结合原则、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并重原则与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李鹏委员长接见外国记者时说,中国的《新闻法》即将出台。传媒闻讯,莫不欢欣。长期以来,新闻从业人员履行舆论监督,屡屡受阻。恶意诉讼名誉侵权,动辄得咎,官司缠身。究其根由,无法可依也。任何一部法律的基石,均源于实践,新闻和司法共同关注的课题是“舆论监督与社会公正”的关系。由此引申出“舆论监督与名誉侵权”、“舆论监督与司法腐败”……等等,拓出广阔的议论空间。因此,本刊开辟专栏,特请专家学者,对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本期推出参与“《工人日报》深圳官司”四年的曾晓明先生的《舆论监督与名誉侵权》一文,以飨读者。欢迎关注舆论监督和《新闻法》的人士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