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这是一个问题。“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举一反三”,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自孔子时代以来,“举一反三”就是知识被掌握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何谓“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是一条成语,它源于《论语·述而》,其中指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即教人认识四方的东西,举一个角为例,让学的人类推另外的角,若不能类推,则不再教他.后来就用“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可推知其他许多事情。由此可见,“举一反三”就是善于类推,由此及彼.“善于类推”是手段,“由此及彼”是目的.注意,这里的“彼”可以是与“此”同类型的事情,更应该是与“此”有关联的其它许多事情,这便是“举一反三”的总含义.  相似文献   

3.
什么叫做“举一反三”?有关词典上这样解释:“从懂得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能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本领,进而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必须  相似文献   

4.
举一反三是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追求提高举一反三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就是追求一种学习的高境界,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要重点领悟(不仅仅停留在"理解"上)知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本质规律,积极寻找同类知识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三"是自然数的"三",但"三"又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数,更多的时候它指的是"许多"。孔子曾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里的"三"指的便是"许多"乃至"无限","举一反三"意思就是能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更多事情。更著名的是老子说过的那句话:"道  相似文献   

6.
“举一反三”,就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在英语学习中应用“举一反三”,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1、通过熟词引导生词或利用生词归纳熟词,学习下列单词:  相似文献   

7.
子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意思是,如果教给他一个角,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了。在这里,孔子用打比方的方式想要表达的是,学习的时候,要善于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更多事情,能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就是著名的"举一反三"的教育思想,后来经过叶圣陶的演绎,成为语文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乃至当前阅读教学"在操作上的总体思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  相似文献   

8.
《论语·述而》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据《词典》释之,是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成了教师的常用  相似文献   

9.
<正>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一、拓展问题外延,展示教学宽度"举"是因,"反"是果。不管是"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强调"举一反三",有人指出这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最主要原因。而事实上"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是语文教学的两条腿,但目前语文教学"举三反一"比较薄弱,需要走回归路。从"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关系认识和语文教学"举三反一"的重要性出发,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两者并举来解决语文教学的偏差。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历来强调"举一反三",但是"举三反一"也是一种思维方法,有时比前者更为重要.事实上,"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可以看成是演绎法和归纳法.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演绎法,先有许多定理,然后进行推演;美国学生的学习方法则倒过来,先从许多现象出发,归纳出定理.他还说,演绎法是学了对付考试的办  相似文献   

12.
散文教学首先要教授课本选中的美文,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上那点作品、课堂教学那点时间,应该延展到对课外众多散文的自读理解,并且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诱导学生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感知,得出自己的审美感受。这样,"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方法就值得推广,"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就这两种方法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举三反一”是针对“举一反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意在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接触、拥有大量言语作品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养成语感。这原本是正确的,但由此而否定“举一反三”则显然有失偏颇。从推理形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看,“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既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论语·述而》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据《词典》释之,是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成了教师的常用词,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一、问题的提出许多数学老师在教学中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这种题型我明明已经讲过很多遍了,只是数字换了一下,学生又不会做了。的确,学生的个体差异必然导致他们在掌握知识的时间上有长有短,但这并不代表老师将同样的题目讲很多遍就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果我们没有引导学生发现这类题目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学会举一反三,那么讲得再多也只能是徒劳。二、概念的界定"举一反三"一词是大教育思想家孔子提出来的,意思是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其他的事情,比喻善于学  相似文献   

16.
“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对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对矛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阅读方式来看,“举三反一”侧重略读,“举一反三”侧重精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延伸的关系,做到暗中摸索与明里探讨相结合、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相结合,即“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并举。  相似文献   

17.
"五四"前传统语文教育的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现代语文教育的"总思路"却是"举一反三".举一反三,讲究惟学课本,以少胜多,分析解剖,效果少慢差费.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  相似文献   

18.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有效的概念教学有利于数学的教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作为概念教学的开门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概念的应用过程中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熟练掌握所学知识,那么在教师可以将"举三反一"的方法应用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更有效地为学生引入概念,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智力。  相似文献   

19.
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业考试中应具备一定的数形结合能力、"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能力、分类讨论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化归能力、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能力.这些能力彼此独立又彼此相容,只要课堂教学合理有效,数学思想完备无缺,数学能力因"实"而强,必能"笑到最后".  相似文献   

20.
举一反三,“从懂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有关事情”,是治学的良方之一,是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主动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应付式学习的习惯.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果教师举了一隅,而学生不能以三隅来说明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