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伍玉慧 《科教文汇》2011,(20):105-105,116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在传统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强化和训练.容易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但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倡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逐步在自由活跃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综合能力,突破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定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郎红军 《科教文汇》2008,(21):137-137
素质教育最高宗旨是培养创造新型人才,因而在物理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本文拟从方法、机会和原则三方面具体阐述其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秀琴 《科教文汇》2007,(9X):89-89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新《课标》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三型”计算机应用人才是指具备“创新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好的交流沟通能力”的人才。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教材、实践、师资等方面探索适合学生个体的培养模式,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容、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一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沟通交流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市场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无为而治”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为的最高表现,“无为”是为了达到无不为的化境。所谓无为而治.就是说、由于管理者具有极高的领导艺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非常清闲,并没有太多作为,但是他所管理的组织却井然有序,兴旺发达。“无为而治”管理思想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日、美、德等国家的一些管理专家也在注意研究和利用。“无为而治”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同样可以用于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无为教育。一个有创意、有思想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放得开,撒手让学生去做,仿佛无为而为,但并非不为。“教是为了不教”.“善教者化‘教’为‘不教'”,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如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步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我们教师若能做到“无为而为”,“取法自然”.真正让学生们自己“有为”起来,就会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这样也就会更容易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学生。  相似文献   

6.
正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各项素质是教育的当务之急。结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也提出了很多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思想教条,创新意识差,实践能力低下,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祖国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教育者必须顺应时代要求,针对现实教育的不足进行有力的改革,为祖国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6,(17)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当今社会,创新思维在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关键的作用。文章首先指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然后全面论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希望能对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曾凡开 《知识窗》2014,(20):70-70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从自学质疑、筛选问题、合作交流、反馈归纳、深化创新这五个方面实施“五步”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新要求,也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新要求,也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杨桦 《中国科技信息》2004,(24):178-178,174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笔者提山教师应从观念.能力、方法、知识系统等方面进行角色更新,从而有利于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李伟  高峰  湛锡坚  刘凯诚 《科教文汇》2021,(11):143-144
该文首先阐述了“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现状,然后提出了工作室模式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通过共同选题、共同调研、共同实施、共同检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全过程参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后,该文指出为保证工作室的健康运行,须制定一系列人才培养约束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余文静  邵军  肖斌  曾凡才 《科教文汇》2013,(24):57-57,72
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医学生”为己任,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生物化学是医学重要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生物化学实验课更具直观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实验室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立起一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旨在能全方位、多层次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上去,一味靠引进技术,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已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差,课堂效率低下,因而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乃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通过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管理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充实实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实验兴趣,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进行了探索、尝试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孔素阳 《科学中国人》2014,(1S):145-14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英语教学工作也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构建新的模式,探索新的途径,将创新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高霞 《科教文汇》2007,(11Z):30-30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新要求,也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上去,一味靠引进技术,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已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巨差,课堂效率低下,因而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毅伟 《内江科技》2009,30(2):78-78
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并重点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论述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意义,指出高校体育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且可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智力开发、应变能力、心理素质的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而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今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