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武当》2011,(8):9
道家的炼丹术由来已久,当时的目的只有一个:求长生不老,延年益寿。在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盛行。通常是宫廷聘请民间丹药术士到入宫炼丹。所炼之丹专供皇帝服用,以求长生。经多年验证,服用丹药的皇帝们并没有长生不老,反而由于丹药的慢性中毒,都没有达到长寿目的。晋代的葛洪发现丹药对于外科的痔疮有奇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养生误区自古即有] 其实在很久以前,人们对于养生的认识就存在不少误区.比如古代认为喝人血可以强身,一些统治者于是每天杀一个奴隶来喝血,结果还是不能长寿.秦始皇看重参禅和仙药,曾在海边修建了很多庙宇,并派善男信女四处寻找不老之药;汉武帝则迷信方士的话,希望通过食用“丹药”来达到永生的目的,结果当然是骗局一场.  相似文献   

3.
云烟散人 《武当》2001,(5):13-15
金丹一法乃是修炼诸法中最为精良者,雨武当派在金丹(包括内外二丹、玄门大小丹)方面独步天下。著名气功权威理论家龙门派传人,已故的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文献委员会副主任王松龄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气功的史&;#183;理&;#183;法》(华夏出版社)中言:“据道家内部传说,武当一派在丹药方面是有其独到之处的。”此处所说的丹药,不仅仅是治病之丹药.还包括了“地元丹法”之“丹砂点化法”和“天元丹法”中的“服食法”。  相似文献   

4.
拂尘 《武当》2009,(5):47-47
房事,即性生活。房事养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一大特色。中医认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之矣。”性生活应本于自然之道,避免损伤,需得其术,也是养生延寿必不可少的内容。实践证明,适度而愉快的性活动,对人的精神与身体健康有益无弊。但是,人类的性行为除机体本身以外,还受社会环境、心理、遗传、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古代生理养生讲究四道: 1、动养之道; 2、静养之道; 3、食养之道; 4、居养之道。动养之道即适度锻炼,活动筋骨,疏通气血。食养之道即均衡营养,饮食有节,二便通畅。一年四季的气候不同,南方、北方气候存在差异,秋天早晚温差大等等,不同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何科学养生,根据不同季节制定身体锻炼计划,进行营养进补,达到养生的目的,是大家所关心的话题。   一、春季养生与体育锻炼   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内经》有“春二月,夜卧早起,广步与庭”的说法,也就是说主张春天早睡早起,多到室外活动,春天…  相似文献   

6.
王利 《钓鱼》2009,(4):54-55
钓鱼不在多少,要的是搏鱼时的全过程,能尽兴就好。通过在钓鱼全过程中的不规则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是健康之道,也是乐趣所在。  相似文献   

7.
水火居士 《精武》2009,(5):38-38
“悟得婴儿顽”是我这一脉戴家心意拳学的第一大原则,也可以说是修炼心意拳可达到的最高境界。如果说打遍天下如斗鸡是属于先下手为强的后天之术,“悟得婴儿顽”则是先觉觉后觉的先天之道。  相似文献   

8.
孙波  孙晋海 《体育学刊》2005,12(3):17-20
依照儒家哲学的思想原则、文化理想和基本观念,讨论儒家精神视野中的人文奥运的可能意义。认为中和、中庸等儒家哲学的观念和原则可以成为人文奥运体育之道的支撑性观念,而仁、忠恕之道,和为贵等思想和原则对于构建人文奥运的相与之道则颇具启示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认为《庄子》一书的目的是达到待"道"而游、超越外物,不为所缚的"逍遥"之境,并非为追求延年益寿的养生之书,但其提出的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为养生中养性之道提供了依据;为精神之悬解而记述的"守一"、"心斋""坐忘"等方法被后世习练者充分发挥并用以养生。  相似文献   

10.
李虎  张方海 《精武》2008,(9):26-27
拳学和禅学一样,都是研究宇宙本际和人之本性的。所谓:以禅为体,以拳为用,禅拳不二,拳道一如者是耶。宇宙本际、人之本性和万物之灵、生命之源,都是“道”的别称。“道”是宇宙间一切事象的根源之母.所以人们为了弄清这一本然,从各个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所谓的拳学、禅学、儒学和道学等,都是进入“道”之本然的不同法门而已。“道”主宰宇宙一切,一切事象都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人是宇宙中的一种成分.也是“道”的一个外在形态,故人的能力和形态是由“道”来驱使和改变的。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的道     
道是什么,词典上的解释是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从道字的字型上讲,道是一个首字加一个走之,是思想和行动的结合,也可以解释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属哲学范畴。由此可见,道应该是事物本身的运行规律以及人如何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的方法。明白了道是什么之后,才能认识和了解太极拳的道。我国古代道家学说博大精深,而太极拳是道家的一种动功功法,是一门小道。习之既能康健身体,健脑益智,延年益寿,又能防身自卫,到清朝后才传人民间。既然是道家的东西,也当然要遵循道家的理论体系和学说,所以笔者在此简要阐述一下太极拳几种道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孔德 《武当》2001,(5):42-44
道也者,生天地,育万物,放之则包罗虚空,敛之则退藏于密。两仪、日月、五行都是道中造化耳。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五行顺而生入生物,五行逆而成仙成佛。故云,五行顺则法界火坑,五行逆则天地七宝。这五行之精,秘于四大形山,不内不外之密处,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耳。民可使由之。顺行也;不可使知之,逆行也。夫鱼在水中,不知其为水也;人居气内,不知其为气也。此譬喻当潜心研究,回光返照,明心见性,果证仙佛,复何难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中"道"与"术"是把握"存在"问题的主要方式,它们由作为现象表达场所的身体而形成了一种"即体即用"的现象关系,这种关系是"内在超越"特征在中国武术中的身体表达。它具体表现为:由"如何作"的身体之"术"可以进阶规律之"道";由"形而下"的身体之"术"可以默识形上之"道";由"工夫论"的身体之"术"可以通达本体之"道";由"有为之技"的身体之"术"可以升华自然无为之"道"等4个维度,体现出了中国武术"由术显道""以术进道"的生成论关系以及"道体术用""以道统术"的本体论关系。这一结论的得出,使得中国武术的"道术"关系彻底地走出了神秘主义以及非理性主义的误区,最终以一种持之有故的形式而得以真正澄明与豁显。  相似文献   

14.
单留 《集邮博览》2001,(6):11-11
邮票有什么用?普通人可能回答:邮票可以寄信。集邮则进一步,他们说:邮票可以收藏、欣赏、研究和展览。另外还有一些人,他们认为邮票可以投资,达到保值和增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党源 《时尚球类》2006,(4):22-22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博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  相似文献   

16.
传统武术的道与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是创造性的根本智慧;武术之道,是人潜在的最为理想的有关武术实践的智慧。道只可体悟而不可认识,对道的体悟与把握,将自然地获得驾驭武术实践的真正的术。传统武术家们所追求的真正的术,其实就是道,而不是外显之术。悟道的方式,决定了传统武术的经验性质;以实用为标准的传统武术的经验思维,自然可以包容与吸纳已获得实用性证明的现代科学思维;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想模式,自然是传统经验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高中山 《武当》2008,(2):43-45
(接上期) 第二部分 性命双修 【原文】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即安。故曰:“食其食,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故躬,小人得之轻命。  相似文献   

18.
陈毓照 《武当》2004,(5):51-52
陈撄宁先生是当代道学界公认的道家,道教研究权威,“仙学巨子”,其有人赞誉为“当代的太上老君”。这样一位学术权威在学术上是否居于空前绝后之地位,是否就无挑剔之处,陈毓照先生的文章提出了质疑。编者认为,在尊崇权威的同时又不迷信权威,这应是学术进步必要的学风。但编者又认为,学术界也不应为不迷信权威而无根据的任意贬责学术巨人。总之,学术研究的宗旨应在证理,而不在责人。我们推出这篇文章,就是希望达到这一目的。至于作者对陈撄宁先生的评价,只代表作者自己的观点。本刊希望道学,道教,开道研究爱好之同仁,有团结的大旗下,能积极参与讨论一些问题,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从美学史来看,道德和美丽是具有相关性的。因此,本文通过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观点来观察体育和体育人的道德之美。孟子认为,所谓的性善,就是美与善的统一。孟子为了说明这种关系,讨论了人类感觉器官的享受和内在审美性的享受。审美性的享受具有把人类道德作为审美对象的意义。孟子为了解释这种观点,用“充实之谓美”来进行解释。充实之谓美意味着,人本性的善,通过仁义充实地表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具有美的人。因此,在体育中运用充实之谓美可以为体育人内在价值为何美而提供依据。就像孟子通过讨论人的内在价值从而确定人格美那样,本文讨论为何在体育中出现道德行为时,体育也具有“美”的特征。人格主体是道德主体的个人,因此,体育中关于人格美的讨论不仅使道德行为,也使表达这种行为的主体—体育人得以美。这意味着,体育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善的自觉实践行为”和“善的意志”。因此,对于体育来说,充实之谓美的应用,可以使体育中的对美的讨论从理论发展到实践。不仅如此,关于体育人人格之美的讨论,也将为体育人为什么美丽提供解答。  相似文献   

20.
“六段运动”对人情绪的影响及其作用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六段运动”对人情绪的影响及其作用原理进行了分析,认为:通过完整的“六段运动”锻炼,可有效地降低锻炼者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疲劳感的缓解和消除;建立心理暗示,提高对相应肌肉的控制能力,进而达到放松机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可使锻炼者的消极情绪得到一定的宣泄和排遣,同时还能增强人的蛮勇之气魄和坚强之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