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印度的开放大学和图书馆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论教育是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它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它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方式来完成。与正规教育不同,远程教育对于不同年龄结构、文化、社会背景、性别和职业的学习者都是开放的,它为那些不能通过正规教育途径学习的人们提供学习的机会,由于不同原因所迫,比如像居住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很差、家庭困难、无能力进入学院或大学,想更新知识和技能,以及为了未来前途等等。所以,我们可以说,远程教育是对那些当初不能接受正规渠道教育的人们选择接受教育的第二次机会。印度远程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印度…  相似文献   

2.
晏阳初的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儒家民本思想及欧美新思潮影响下,20世纪20—30年代晏阳初率领同仁在河北定县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他们由社会调查出发找出农村社会的主要问题,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以及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在乡村平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变动及社会改良均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史上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流派,对当代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终身教育--我们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终身教育指的是以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为起点,中经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老年教育为终点,适应人生不同发展阶段之教育需求而连续不断实施的教育过程.换言之,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的各种培养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各种教育,还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终身教育既有专业教育,也有社会、生活、文化方面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技能的形式外,还与社会文化活动和实际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由此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概念,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终身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它的内涵也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4.
农村非正规教育是指县(市)以下 ,除成人学历教育以外的所有成人教育活动。农村非正规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社会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形式的灵活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教育管理的非集权性等特点 ,因此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决不能仅仅看作是正规教育的补充 ,而是整个教育体系尤其是未来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如何发展农村非正规教育的实施途径及思考谈几点浅见。一、通盘规划 ,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通盘规划上要根据农…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就有社区教育的乡村教育实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实践探索.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社区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们针对面临的问题,不断加强农村社区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6.
<正>终身学习的理念自20世纪60年代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提倡,加上70年代许多专著的出版,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和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好"学生"。这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我们胜任教师这一职业的需要。那么我们学什么呢?我认为除了广博的文化知识外,我们还要学会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英国多元文化教育及其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社会。二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移民涌入英国,教育系统内部和社会的反应变化多端,开始是抵制,经过同化和融合,多元文化主义最后发展到反种族主义。但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别是1988年教育改革法通过之后及随后的政策变化导致了多元文化教育及反种族主义教育的倒退。1997年,新工党以压倒性优势赢得了大选。新工党政府的言辞多少有点更令人对前途充满信心,但是任何具体的政策或者说特别关注多元文化的反种族主义教育的实践尚需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任何教育机构和教育形式都不可能一次性解决终身教育问题,从发展水平、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看,继续教育是人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构建的需要,又是人们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是促进基础体育发展的前提,也是教师职后教育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9.
构建我国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意义、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教育界的普遍共识。我国也以立法的形式接受了这种教育理念,并把它作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目标。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一、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现实意义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这对于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乃至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文化论争与通识教育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其社会的文化演进密切相关。一元文化主义控制下的通识教育以传承西方文明、塑造统一美利坚民族为己任,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使通识教育转向对其他文化的关注,将弱势群体的经验和知识引入到教育内容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中两种文化发生了尖锐冲突,通识教育也出现了“回归传统”与坚持多元的激烈讨论。围绕着国家和民族归属与认同这一文化核心,美国社会对通识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尝试。  相似文献   

11.
在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下,外导向型精英化农村学校教育不仅使农村少数精英人才流向城市,也造成了大部分农村人口走出乡土社会,进入城市务工生活,致使乡村社会治理和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以城市为导向的农村学校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生活的实际,未能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此外,农村教育也在破坏和消解着乡土社会生态环境。这一切都造成了乡村治理和发展的困境。农村教育惟有与乡土社会有机融合,以农村社会发展为导向,与地方自我治理相结合,方是解决乡村基层治理与发展困境的根本之举。  相似文献   

12.
本编从民国、新中国两大时段继续探寻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自然之维"丧失的关键因素与过程,直至经典自然观的当代新生。其中,民国时期着重分析、揭示中国社会由近代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为追求西式工业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提倡与天地斗,将自然当作研究、征服和控制的对象。民国时期学术转型又使整体的自然被分学科的科学分解,整体的人被知识、伦理分解。教育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疏离了"自然"和"经典自然观"。新中国70年来历经曲折。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家经济实力急速增强,中央提出了新发展观。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经典自然观逐渐苏醒,重新生根。当代新自然观正在逐渐形成并呈现特质。基于"新自然观"的当代教育改革,需要直面社会新转型,从社会、教育系统内部和学校三个层面,把丢失的自然找回来,成就全局意义上的中国教育由现代向当代的新转型,走向依"教育所是"而行、达"自然而然"之境,开创"教育与自然"内在关联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Scholars studying the global governance of education have noted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corporations play in educational policy making. I contribute to this scholarship by examining the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of twenty-first century skills (ATC21S?) project, a knowledge production apparatus operating under cognitive capitalism. I analyze how ATC21S gains symbolic power and authority as it defines what counts in education through three key processes: (1) By legitimizing and disseminating new knowledge about twenty-first century skills; (2) By implementing this knowledge concretely in schools and (3) By embedding this new knowledge within a global alliance. I suggest that the knowledge produced by ATC21S in calculating and measuring twenty-first century skills contributes to the capture of living labor and its reproduction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 through the school system.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代表主流社会和国家利益,而地方知识则存在于具体的社区脉络中。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社区里,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的关系更深地潜藏在国家与乡村互相建构的关系之中,学校对新时期乡民的真实文化需求,例如将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忽视,很可能是导致学校与社区关系趋于紧张的主要原因。学校与社区的关系问题,是文化取向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经典命题,亟待相关专家学者在跨文化比较的视野中通过扎实的民族志研究提供有益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在中国 2 0世纪上半叶影响广泛 ,他的“社会即学校”、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的社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教育服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的思想对当今开展乡镇社区教育仍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稳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农村大学生占很大比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大学生心理特征,结合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探究适合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2 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是以学堂乐歌的兴起为标志的 ;学堂乐歌在中国兴起的原因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乐歌自身的特点以及早期教育家主观努力的结果紧密相关 ;学堂乐歌的兴起是中国新音乐发展所经历的一种必然现象 ;探析学堂乐歌兴起的原因能促进我国现行普通音乐教育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末毁学风潮与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受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初,科举制度的停废使现代教育制度在乡村获得很大发展,同时也导致乡村教育矛盾的不断激化,教育冲突日益激烈。毁学是一种群体性破坏新式教育的暴力行为。清末十年间,毁学事件在各地乡村屡屡发生,几有遍及全国之势,对刚刚起步的乡村教育现代化产生很大影响。几十年中,新、旧教育的冲突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直困扰着中国乡村教育,是导致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步履蹒跚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陈斌 《安顺学院学报》2020,(1):18-23,79
工业化背景下的乡村学校教育,其制度性缺陷的本质主要表征为或忽视或边缘化村落社会的作用。实质上,村落社会是助推乡村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我国,并不缺乏村落社会与乡村教育相互成就的成功案例。文章以号营村由生计教育、礼制教育、习俗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为例,在概述屯堡村社教育基本内涵及社会特征的基础上,彰显村落社会与乡村学校教育相互成就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的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都是围绕着正确处理五个方面的关系展开的:1.政府、社会、市场、学校的关系;2.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3.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校办企业和产业化的关系;4.国际化、国家化、地方化、个性化的关系;5.知识与能力、智力与非智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