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古典诗歌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其教学还存在诸多误区。而"知人论世"作为沿用至今的文学批判方法,为古典诗歌的教学提供了一把钥匙,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当善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帮助中学生理解古典诗歌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山水田园诗是古典诗歌的一类题材,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知识点之一。作为高考语文考查重点内容,其课堂教学内容往往过于强调鉴赏技巧,而忽视了诗歌本身。此类诗歌教学,教师应该尝试通过赏析,让学生爱上山水田园诗,感受到诗中的自然之宁静与和谐,从而生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熏陶,并联系现实,牢固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最终实现德育渗透。同时,诗歌的魅力,不仅仅是会鉴赏、会考试,更重要的是把"诗和远方"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爱上诗歌,并能尝试去赋诗写歌,这才是如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T.S.艾略特是欧美现代派最有影响的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荒原》开启了英语诗歌发展的新方向,被誉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而中国"新月派"前期的重要作家闻一多是深受艾略特影响的著名现代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死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名篇。在对两位诗人的生年及作品进行了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荒原》与《死水》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及艺术观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经历一个大的社会转型期,诗歌传播有了一个全新的语境,其中最大的变化来自于传播媒介的改变.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信息文化等新的社会文化特征都为诗歌的传播带来了新鲜的质素,影响了诗歌写作的状况和诗歌文体从形式到内容各个层面.这些合力最终使得诗歌写作出现了一种求真的美学倾向,这种"求真"的美学导致了诗歌写作当中"善"的纬度的缺失.而如何让诗歌写作在真善美之间找到平衡是当前诗歌写作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宋代诗论颇多新辟创获,其中"以书喻诗"的诗歌批评方式很值得关注,其论涵盖诗变、诗风、诗法等多方面内容,典型体现着宋代诗论的特征。"以书喻诗"之所以在宋代形成并流行有其原因所在:对诗歌与书法互通性的认识上升为"诗书一律"的艺术观念是其根本来源,而打破艺术门类固有规定性的"出位之思"的美学追求最终促成了这一论诗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初学诗歌者,往往会因诗歌与读者的距离而无法读透诗意,对诗歌的形式——语言有陌生感,对诗歌的内容——诗情缺乏深入理解。"四读法"是一种实在的学习方法,即从诗歌的字音读起,渐而读懂诗歌意思,读出诗歌感情,并获取感悟。  相似文献   

7.
"新工人诗歌"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其研究现状同"新工人诗歌"的创作数量并不成正对。本文从其意象特点入手,根据对诗歌文本的分析与评鉴,总结出"新工人诗歌"意象的四个主要特点,即真实性与虚幻性并存、群体相似性与个体独特性相融、继承性与独创性兼具、系统性与零散化并行。每个特点内容看似矛盾,却又是保障"新工人诗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期冀未来"新工人诗歌"意象的研究能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而诗歌鉴赏作为诗歌教学的一部分,不仅是高考的考查内容,也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对学生文学素养、审美情趣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一直以来,诗歌鉴赏试题都是学生的"软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了解和欣赏诗歌,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李斌 《现代语文》2013,(4):84-86
中国古代蔚为壮观的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诗歌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古代诗歌代表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而古代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了相当的比重,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共有古代诗歌38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的第六条  相似文献   

10.
方东树诗体正变观受其雅正的诗学取向制约,强调变而不失其正,重视"变"对诗歌创新的积极意义,目的在于明确诗歌创作之正途,对清中期以后的诗歌创作有着重要影响。他继承了前人正变思想的合理内核,并与其通变论相结合,揭示了制约诗歌史发展两大核心要素,发展并总结了传统诗歌史观。  相似文献   

11.
崔融是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一位著名的诗人与诗歌理论家,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于初唐诗坛卓然独立,形成了其诗歌的鲜明艺术特征,如诗歌题材内容的丰富性,意境的鲜明性,作诗的合律性,以及清新淡逸、苍凉悲壮的诗歌艺术风格,而且还对近体诗声律、对偶理论进行了科学总结,形成其诗律学专著《唐朝新定诗体》,为唐初近体诗的成熟、完善,以及最终定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推广与创作上的示范、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仁裕(880—956),唐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时有"诗窖"美誉。他的诗歌创作,今可考者主要包括各类史籍记载的诗集《西江集》等5种,有《全唐诗》存1卷15首(句)和散见于别集的少量诗作、句和引谚等,然截至目前总数不足20首。通观其诗集(包括诗文集),均已在他亡故后的一段时间里散佚,无完整诗集收入类书或见于别集,今据史料记载可考知其概况。从王仁裕现存诗歌,可以窥知其艺术风貌和思想内容,甚至一些作品可以作为考证作者生平事迹的主要内证材料。  相似文献   

13.
唐代僧诗是整个唐诗中特殊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唐佛教兴盛、诗歌繁荣,并相互影响的结果。作为其主要创作的诗僧主要出现于中晚唐的江南地区,有着士和僧人的双重人格。唐代僧诗以其独特的学品格对唐诗的繁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武全才的皇帝,他的诗歌大都显现出雄健高迈,感情激越,格调不俗的特点,初步体现了南方“清绮”与北方“贞刚”相融合的美学理想,在扭转华靡诗风,开创新的美学思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应该对唐太宗在唐诗史中的地位作一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唐代论诗诗承前代发展而趋成熟。杜甫组诗《戏为六绝句》,开创了论诗绝句组诗体的先河,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由此确定而盛行于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与发扬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反映现实的精神,直接以诗来发表对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观点、立场和主张。其思想倾向与艺术手法,或褒或贬,或破或立,或扬或弃,及时有效地引领唐代诗歌创作步入光耀风骚传统而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从而使唐代论诗诗呈现出一种承传风骚、反映时政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这对后世反对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诗风起到了典范作用。杜甫论诗绝句的组诗样式,开启了后世论诗绝句组诗体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6.
作为明代后期重要的诗论家,胡应麟对杜甫诗歌评价甚高,其诗学观点主要体现在《诗薮》之中。放眼整个诗学史,胡应麟认为杜甫有"三难":一是继承之难,在杜甫以前,诗家能事已尽,杜甫兼备众家,集诗家之大成;二是开创之难,杜甫在排律近体诗方面创前人之未备,可为百世师;三是振衰之难,开元诗坛兴盛之后,唐诗有衰退之势,杜甫力挽狂澜,成为诗坛中流砥柱。"三难说"体现了胡应麟论杜的高远眼光和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17.
唐汝询选编《唐诗解》,以《唐诗品汇》为渊薮,接受了高棅对大历诗歌的定位与评价,而通过选诗与评解相结合的方式,落实了高棅的基本诗学见解.唐汝询对大历诗歌的评解自有特色:描摹情状,感同身受;生发而补足诗意,得其全解;关注创作背景,点明题旨;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讲授诗之结构次第,从整体上彰显了大历诗歌的成就.清人乔亿编选评点《大历诗略》六卷,建构完整的大历诗人体系和大历诗观,而唐汝询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人间词话》看李煜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不惜笔墨地推崇唐五代词,对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偏爱有加,对其词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从李煜词的内容、贡献及艺术品位三方面来说,李煜词不仅是一部血泪史,其词宏大的取材、阔大的气象,更使其词注入了强烈的士大夫意识,使得词坛上"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为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李煜词之神秀亦为之添砖加瓦,增色不少。这就是《人间词话》里所展现的李煜词。  相似文献   

19.
徐祯卿的诗歌创作,以登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所作,沈酣六朝绮艳诗风;登第后与李梦阳等交游,改趋汉魏、盛唐,兼有南北诗风之长。其乐府诗、送别诗、抒怀诗尤多佳制。其诗论著作《谈艺录》虽仅四千多字。但论“诗之源”与“诗之流”、“因质开文”与“因情立格”、“广其资”与“参其变”诸问题,均具卓识。  相似文献   

20.
对于分题诗和分韵诗来说,欧阳修的创作具有独特的意义。欧阳修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分题诗、分韵诗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又加以变革:他的分题诗和分韵诗主要使用古体诗的形式,这与唐五代以来主要使用近体诗形式有明显的区别;欧阳修在北宋掀起了分题诗创作热潮,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他开创的用"分古人诗句"代替了唐五代以至宋初简单"分字"的分韵诗创作方式,更极大地推动了分韵诗在后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