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化名噪一时,这一时期的音乐研究因史料相对丰富而颇有成果。其研究主要聚焦于乐人、乐器、乐部、乐曲、乐律、乐舞等六大要点。由于研究方式与视角的差异,其成果多有争鸣。尤其针对龟兹乐来源问题、西域乐律乐调的形成问题。出现印度说、伊朗说、中原说等几大观点。此外,西域音乐对中原音乐的影响程度亦有分歧。章试图通过对各种成果的整理以求管中窥豹,从而梳理隋唐时期音乐化概貌。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文化研究成果述要(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化名噪一时,这一时期的音乐研究因史料相对丰富而颇有成果。其研究主要聚焦于乐人、乐器、乐部、乐曲、乐律、乐舞等六大要点。由于研究方式与视角的差异,其成果多有争鸣,尤其针对龟兹乐来源问题、西域乐律乐调的形成问题,出现印度说、伊朗说、中原说等几大观点。此外,西域音乐对中原音乐的影响程度亦有分歧。章试图通过对各种成果的整理以求管中窥豹,从而梳理隋唐时期的音乐化概貌。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音乐历史上,隋唐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时期,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达到空前绝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大量的西域音乐传播并进入了中原地域,震荡了宫廷雅乐的正宗位置,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在此期间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形成了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大繁荣。而龟兹乐则是西域少数民族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乐舞。在隋朝的九部乐,唐朝的十部乐中,龟兹乐都被收录其中。在隋唐时期,龟兹乐已然成为了正统宫廷音乐。作为少数民族音乐翘楚,龟兹乐不仅在隋唐时期得到的高度发展和对汉族乐舞及文学与艺术等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传扬并影响了我国周边日本,朝鲜等地区。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古西域龟兹文化、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特点的介绍,凸显古西域龟兹文化对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互摄互补,方才汇成了今日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象。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政权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成熟时期。其间,各民族文化包括中外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甚是频繁。西域音乐在中原的传播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现将西域音乐之兴起、东传及在中原的流行、影响等内容集结成文,以求教于方家。古代人使用“西域”一词时,其界定范围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西域包括新疆及其以西的中亚、西亚、北非、地中海东岸及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从狭义上说,西域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葱岭以东,我国历代中央及地…  相似文献   

6.
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艺术繁荣时期,也是胡汉文化交流、融合及其影响最广泛的时期,更是西域乐舞与中原乐舞交流最充分的时期。将从西域乐舞对中原宫廷乐舞、民间乐舞的传播和发展,及对社会风尚的影响展开论述;详尽分析了西域乐舞在中原盛行的原因。因而民族文化艺术既要保护、开发和传承,也要交流、创新和发展,还须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开创中华民族文化振兴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西凉乐顾名思义是凉州地区出现的一种音乐形式,在近300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其集魏晋时期我国中原音乐之大成,并广泛汲取了中亚各国及西域等地的音乐文化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音乐风格,成为了我国古代舞乐艺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尤其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该舞乐艺术文化曾盛极一时,无论是对处于那一时期的舞乐文化,还是对此后的词曲和戏剧等艺术形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以凉州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对西凉乐的形成及其影响进行充分的分析来感受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8.
哈密古乐—伊州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密古称伊州,由于地处和祖国中原衔接的喉咽要隘,又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固而伊州乐不但传入中原最早,而且有其自己的特色,既富有以维吾尔音乐为主的西域各民族的音乐特色,又富有中原特别是秦、晋、陇一带汉族文化的内容。在整个西域音乐中独树一帜,对祖国音乐遗产有重要贡献。 伊州乐的主体伊州大曲,南北朝时就已在内地流行,到了隋唐则大大兴盛起来,史籍记载,公元609年六月,隋炀帝西巡至张掖一带,行前,先派侍郎裴矩招抚伊吾吐屯设和高昌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前西域音乐文化研究成果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是对学界南北朝以前西域音乐文化研究成果的述要,所使用的西域概念为通常意义上的狭义概念。据现有研究成果可将唐以前西域音乐发展大致分为先秦至南北朝的形成发展期与隋唐两朝的成熟繁盛期。西域由史地原因成为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但对早期西域音乐的研究因史籍等资料的匮乏而具有一定难度。对西域音乐的研究多以汉代为上限,并认为其早期主要以绿洲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为基础,于多元文化背景中逐渐发展完善。文章即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强调了其形成过程中的文化交流因素,试图以此管窥蠡测之举,钩稽早期西域音乐之大概面貌。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西音乐艺术的广泛交流创造了条件.交流的过程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西域音乐的东渐和中原音乐的西传.关于西域音乐东渐的情况在史书中多有记载,而中原音乐西传的记载却较少.因此,以往论者只注意到了西域音乐的东渐,忽视了中原音乐的西传,甚至绝断地认为古代只有西域音乐在东渐.如日人岸边成雄在他所著的《古丝绸之路的音乐·西域音乐概述》中说:"……丝绸是从东方流向西方的,而另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19.
党领导人大,人大接受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即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一身二任,责任重大,惟有来自人民授权的人大对其进行监督,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性。着力培育和发展人大这种监督力量来实现对党的监督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最为可行和有力的。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的事物都能体现真、善、美这三种价值,而人类的心理则存在着求知、立志和追求美好这样的三种心理活动,体现在教学中,占用了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三项,智育、德育及美育。教育的功用实际上就在于顺应人类的天性,促进人的发展以实现美好的生活和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