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诗画同体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大特点。明中叶,文人文化的泛化与世俗文化的兴盛同步,使得这一时期的诗画同体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唐寅诗、书、画兼善,绘画作品多有题诗,具备“诗画一律”的自觉。分析“女几山图”的诗画关系,可以发现唐寅绘画创作过程中借助诗画互补以完成画面构建,同时通过诗意物象和诗意人物的选取与运用丰富画面形象。在传播学视域下,作为传播者的唐寅虽具文人画家素养却以鬻文卖画为生,故其绘画实践又带有职业性,诗画同体有助于其画作的传播与接受,诗画关系在接受过程中因观者全身心的参与而达至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是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明显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有强烈个性特征的独立画种;中国艺术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彰显;中国画个性特征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绘画样式的独立的绘画艺术形式,只有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画个性特征的完美结合,才能保持中国画的纯粹性,中国画在世界艺林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也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诗画互通、互补互济的艺术关系,是中外古代诗画家的重要艺术发现和创作经验之谈。诗与画 的融合,经过了相当长的历程。大致分为三步:艺术中处于对极地位的画与诗;题画诗、诗意画使诗与画形 式上的融合;诗与画精神上的融合与艺术上的丰富与圆成。  相似文献   

4.
意境创造是一个双重主体作者与“味”诗观画者同向构建的过程.在作者这一主体它经历了物我相亲,物我同化,超越自然(意境)的历程,在“味”诗现画者这一主体来说同样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这是由意境创造的同向构建所决定的,但是其又有不同的特点.其一是物我相亲的“物”的不同;其二是物我同化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变为寓情于诗(画),情诗(画)交融;其三是超越原诗画的意境,进行原诗画意境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5.
一 图书馆是社会的产物,因社会需要而产生,随社会进步而发展。图书馆自身的存在并不能表现其价值。它的价值只反映在它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上,它的生命力只在于它不断地变革以满足社会发展着的需求。那么,实现其价值、体现其生命力的关键是什么呢?是图书馆员。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宾雍在诗学方面的造诣,直接影响着他对中国画的理解以及对诗画关系的思考。宾雍将“节奏”视为诗歌与绘画的基本原则,以弥合诗画形式间的差异。他又从诗学的视角对中国画的“气韵”作出了丰富的阐述,并从华兹华斯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中发现了中西艺术有着沟通的可能性。宾雍对中国画的认识没有局限于艺术史的概述,而是在研究中体现出了一种跨文化的诗画关系思想,不仅为欧洲人欣赏中国画树立了一个新的审美和思维方式,同时也以独特的视角为中国画研究提供了富有启发的实践范本。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内证法”,通过对苏雪林作品自身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的剖析,揭示了苏雪林作品诗画美、灵动美、真挚美的三美境界及其文学语言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8.
徽州版画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视觉语言与精神特色,将它运用于现代数字插画设计中可丰富其表现手法和精神内涵,使当今数字插画既可传承优秀民族艺术的视觉魅力,又与现代设计趋势自然衔接,创意新生。文章将徽州版画与数字插画结合起来,分别研究徽州版画的造型美、色彩特征和地域文化精神等视觉语言要素在现代数字插画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精粹,至今还闪烁着无与伦比的光辉,自古以来,我国诗词与绘画之间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古语有云:"翰墨无形画,丹青无语诗"便是诗与画之间紧密联系的最佳诠释。纵观唐诗宋词中描绘色彩的诗句并不少见,可见,将诗与画融合于一体,早已成为我国诗画艺术最高境界。本文将对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文人画山水诗的产生都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强烈精神还乡思潮的风会有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大分裂、大动乱的年代,广大文人士大夫在极度悲苦彷徨中,在毅然走上怀疑、否定名教道路的同时,总想有一个可以栖身的避难所,于是在诗画艺术这一人化的自然中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处所,获得了精神上的快慰与满足  相似文献   

11.
线描结构与色彩结构是工笔人物的基本结构,线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化积淀,色彩结构在色服从于线的前提下,在“色不碍形,线不碍色”的合作之中共同形成了工笔人物画的画体特征。中国画的色彩观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观念而有青、黄、赤、白、黑五行之说,形成了“五彩彰施”、“随类赋彩”的设色准则和要求。学习研究中国古代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结构,对发展现代工笔人物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花鸟画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唐朝绘画题材从宏观的山水画进入微观的花鸟画,花鸟画独立成科,五代是工笔花鸟画发展的关键阶段,被称为“黄家富贵,徐氏野逸”的黄筌和徐熙代表了当时的绘画风格。宋朝设立画院,画家深入生活,高度的写生制作技巧,表现神妙富丽的图式,成为世界绘画史上灿烂的一页。元、明、清工笔画逐渐衰落,水墨文人画兴起,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新材料、新技法运用给工笔画带来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3.
师承于中国的日本岩彩画在近现代无论是在内容、形式、颜料、技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创新,并取得了许多的成就。然而中国的工笔重彩画却没有取得大的突破和创新,和日本相比,我们已处于落后地位。因此学习、借鉴日本岩彩画的发展经验,对于促进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写意画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完整地传达中国美术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再现中国人的美术发展观。吴昌硕先生的写意花鸟画,深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加之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在中国绘画史上,开创了文人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只注重工笔画形式上的工整性,而忽略了其内在的写意性。不仅是工笔画,就中国画整体而言,它都是写意的艺术。文章从写意性的角度探析工笔人物画,"写意性"作为一种绘画观念蕴含于工笔人物画艺术之中,体现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意趣,赋予了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陈逸飞的绘画技法纯熟、风格独特,用西方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浓郁的东方神韵。几组系列组画体现了他的艺术探索,并且都在中国和世界画坛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反响。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领悟到了油画创作的关轮关奂,还体会到了他对关和生命的眷爱。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画的现代性是一个突出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现代性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文化而言,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于中国画来说,其现代性是建立在与西方绘画相互碰撞的基础上的。随着时代和观念的变化,传统的中国画,尤其是中国文人画的审美取向、价值追求和表现方法等,都与现代性要求不相符,并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了较大差距。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现代性是其与西方绘画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18.
摘要:曾衍东不仅以<小豆棚>与袁枚的<子不语>、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齐名,而且他还是一个大画家和画论家.有"今画"和今画论<七如题画小品>行世.他的"今画"全部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这在清中期的画家中是极为罕见的;他的画论就当时人物、现实题材等均有一系列创新之见,对当代画家颇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9.
线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方式,也是绘画最基本的语言;中国画的线是一种富于东方艺术特质的艺术表现形式;正确把握线与形的关系,合理组织线条,能够充分认识线这种独特的形式语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美感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