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体育课心理气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体育教学是一个双边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个环境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彼此交往,在心理体验上形成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状态,就是体育课的心理气氛。它是体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的社会心理条件,也是体育课共同活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一、构成体育课心理气氛的基本元素构成体育课心理气氛的基本元素是教师、学生和教育情境。这三个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这里的学生并不是指个别学生,而是指学生群体。二、体育课心理气氛的分类及特点根据课堂心理气氛的状态,粗略地可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体育理论教学过程分析,发现学生在理论课学习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消极心理,为了克服这些不良心理,对恐惧和拒绝心理、焦虑心理、模糊心理、轻视心理、兴趣的单一化等进行了原因分析及反馈矫正,有利于心理调节,排除心理障碍,使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理论和技术理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3.
心理诱导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心理诱导,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身心健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心理诱导渗透到教学中的方式有:根据教学目标实施心理诱导,根据对象差异进行心理诱导,教学组织中的心理诱导,课堂教学要讲究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慕名心理 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非常重要,教师和学生第一次见面,有点名气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慕名心理亮出“名牌”,资历较浅的教师要扬长避短,抑制学生的慕名心理。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可以在第一堂课安排理论教学;身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可以用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来吸引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同伴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快捷地掌握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各种心理变化的特点,把教与学的角色进行互换,使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教学内容时具有轻松的心理状态,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存在的消极心理。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对自我心态进行调整,把自身当作一名学生,体会学生的心理,融单纯的讲解、示范及纠正动作于学生的彼此交流之中,与学生产生共鸣,使教与学的角色相互理解,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因各自的性格、气质、能力、协调性、体…  相似文献   

6.
所谓“近区”,就是相对于学生的心理状况、运动技能和知识水平来说,认知和感受距离比较近的课程教学资源。“近区”教学中的“近区”,不仅仅指学生的认知方面,而且还包括情感态度、心理走向、价值取向等方面。“近区”教学所关注的是与学生认知心理、情感距离较近的教学资源,是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甚至是从学生生活中来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7.
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穿插健美操和形体训练,对优化学生美感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评价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学校体育教学的相关的知识理论,对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评价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中专学生自我评价的心理结构,自我评价的心理功能对促进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体育锻炼能力、促进学生心理个性健全发展和社会化的进程等方面的作用,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自我评价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体育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9.
试论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心理指导南京第二十八中学方蛟龙目前,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常常忽视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导致教学上形式主义、公式化、“一刀切和一锅煮”现象,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就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指导作一研究。一、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全...  相似文献   

10.
在体育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不同,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然而,要完成所学技术动作,学生除具备一定的运动素质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而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传输的指令性信息进行调整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中能把握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调整,进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甚至失败,如果多次出现类似情况就容易导致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怀疑甚至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文章主要阐述这种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及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应如何采用合理的方法,预防学生产生和帮助学生脱离这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高校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心理训练研究重庆交通学院夏蒂本文根据运动心理学原理和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学生形成和提高专项技能的心理规律,提出并设计出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心理训练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背越式跳高的"技术感觉",掌握正确的跳高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运用问卷调查法、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我校上形体课的学生心理进行了研究,发现造成学生厌学形体课的不良心理主要有:懒惰心理、自卑心理等。对此进行了心理诊断,并探索了对其实施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4.
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进行体育教学与常规体育课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认为按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教学符合科学的教学原则和规律。对增强学生体质有显著效果,证明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教学是可行的.因此要实现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进行教学会取得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教师在学生体育技术考评中的心理行为及其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在学生体育技术考评中的心理行为及其调控●张卫民张鹏黄方伟刘学生的体育技术考评,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学生的体育技术考评中,教师的心理行为对学生体育课的考核成绩及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影响极大。由于教师在评价学生体育技术时,其心理活动变...  相似文献   

16.
试析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促进心理健康,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激发学生心理潜能。章就体育教学中加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竞争心理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只要高职体育教师从提高自身能力做起,夯实做好提高学生竞争心理的工作能力,把握正确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因材施教,发挥好榜样的引领作用,就能培养好高职生的竞争心理,帮助学生适应就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心理策略”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方式和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心理策略,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技能,同时又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因此研究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预见和指导学习的心理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完不成动作或出现错误动作而失去学习信心时才去补救,而要善于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预测其易犯的错误和学习动作的难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教师就比较主动,效果较好。如在教排球垫球时,估计学生做这个动作,最容易…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实初中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初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学习效能和心理疲劳等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在学习效能上得分要显著好于不锻炼的学生,而在心理疲劳上则明显低于他们。  相似文献   

20.
体育院校图书馆读者阅读心理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院校图书馆的读者群由教师、学生和其他读者三大读者群组成,他们对图书报刊资料的需求心理各不相同,教师因年龄不同,其阅读心理各异;学生因年级和学历不同,阅读心理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读者群的阅读需求,图书馆及工作人员应提供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