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步曲。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  相似文献   

2.
李莉 《四川教育》2003,(11):34-35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只有短短28个字,却融情于景,意蕴深远。.这首小令写得自然凝练,意境、情调和谐完美,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评价是极为恰切的。笔者有一次难忘的听课经历,任课教师正是教授此令。因为是临时下校听课,老师事先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准备,可以说这是最真实的课堂。正是因其真实,才更具有思考价值。教师的教学设计线索清晰:学生回忆学过的写秋天的古诗文,由此导入。接着训练学生朗读、背诵,并指导学生找出小令中的十一个景物,让学生明白其描写了游子心情,表达了天涯沦落人怀乡的凄苦之情。然后是赏画、写文章。让学生看…  相似文献   

3.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学杜甫《绝句》一诗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内容苏 教版第7册第24课古诗两首之一。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理解诗中意,想象诗中画,体会诗中情。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五课《诗词五首》的内容为:曹操《观沧海》、王湾《次北固山下》、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辛弃疾《西江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唐人意境与悲秋乡愁意识的深层意蕴——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心解王瑜元人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历来为人所称赏。这首被周德清称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只用了短短二十八个字便极凝练地勾勒出一幅秋日黄昏行旅图,把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  相似文献   

7.
对马致远词《天净沙&;#183;秋恩》中情与景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认为这首词之所以充满艺术魅力,在于它将深秋的迟暮苍凉之景与游子的“秋思”情怀完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教学要求 :1.学习三首诗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中的感情。2 .能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3.能根据对诗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也可作画 ,或命题作文与自命题作文。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一、学习《暮江吟》,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二、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 )三、能够背诵、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 )四、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进行再创作 ,也可以根据诗意作画。(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1.板书 :“莫”。师 :你知道这个字有几种解释吗 ?小结学生发言 ,投影“莫”的意思 :  A.姓 :莫文蔚 ;B.表示…  相似文献   

9.
《天净沙·秋思》是著名的“元曲四家”之一———马致远的名作。当年马致以一首悲秋怀乡的绝唱,不知感染了少读者。今天,再细细玩味,其中的悲仿佛伸手可触,使人仍能得到美的享。不妨我们再来感受一次: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枯藤”,乃秋末之景。“昏鸦”,黄昏的乌鸦。见此景,如何不触动游子的思之情?西风起时一年将尽,马因长途跋在荒凉的古道上累瘦了,更何况人呢?看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这思乡的游子,仍然在浪迹天涯!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荣誉,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  相似文献   

10.
对马致远词《天净沙·秋思》中情与景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 ,认为这首词之所以充满艺术魅力 ,在于它将深秋的迟暮苍凉之景与游子的“秋思”情怀完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古诗词意象丰富,语言高度凝练、跳跃性强,初学者不易理解。通过解析《天净沙·秋思》的镜头画面,探索培养解读古诗词的能力,概括出三个方面:调动多感官联想想象能力、抓住诗眼整体把握意象能力、入情入境朗读吟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文六册第5课《瀑布》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这首诗由远而近地描绘了瀑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瀑布,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全诗分三节,描绘了瀑布的“声”、“色”、“形”。第一节写未见瀑布,先闻其声,第二节写山路一转,望见瀑布雪亮的全身,第三节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神奇多姿的美景。这首诗语言优美,句式多变,层次分明.比喻确切。教学这一课,要着重引导学生读懂全诗,理解比喻句,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全诗。全课教学要以自  相似文献   

13.
《天净沙·秋思》是广为传诵的元曲作品。比较分析这一作品的三种英译 ,有助于我们认识译诗如何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再现原诗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业设计提出了要求:一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重视基础性,增加选择性,体现时代性。二要优化作业的结构与组合,加强整合、选择,强调均衡等。为此,在语文作业设计方面我做了如下尝试。一、设计选择性作业学完《天净沙·秋思》后,我是这样设计的:背诵这首精美的词;查找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仿《天净沙·秋思》写《天净沙·冬恋》;根据词的意境,为词配  相似文献   

15.
“别小看学生的智慧!”第一次有这样的感受是2007年刚调入新城一小的一节课上。我清楚的记得那天上第八课《小桥流水人家》。因为课题是我喜欢的一首词里的一句,我便想从课题人手,在学生面前显摆一下,没想到当我问“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这一预设问题,一名学生居然直接就谈到课题:这篇课文的课题出自一首诗中,这首诗叫《天净沙·秋思》,我给大家念一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首借秋景抒悲情的抒情小令,《天净沙·秋思》历来被视为艺术经典,在当代也被收录于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面对《天净沙·秋思》这一经典文本,语文教学多以依托文本调动学生感受秋天苍凉萧索之景、体悟诗人羁旅天涯之悲为教学重点,本文基于陌生化理论视角,以延长学生感知文本情感的领悟过程、实现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思考为主要目的,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拓展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7.
学习目标:尝试用诗歌的语言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敬爱、感激之情;用个性化的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所积累的诗;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多元解读《黑板·粉笔》这首诗。学习重点:尝试用诗歌的语言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敬爱、感激之情。学习难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多元解读《黑板·粉笔》这首诗。学习过程:一、揭题引入出示:一块黑板大半生的战场一根教鞭点种桃李满园一杯清茶淡淡的苦,淡淡的甜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你们怎么猜出来的?(板书课题:献给老师的歌)(根据儿童喜猜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诗兴趣。在猜测中体会一种会读诗的成就感)二、看图说诗1.出示五幅…  相似文献   

18.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一篇代表作。 这首小令寄情于景,抒发了羁旅天涯的游子在秋 日里绵绵不绝的愁思。 “枯藤老树昏鸦”,起句紧扣“秋思”的题 旨,以淡淡的笔墨描绘暮秋黄昏的景色。深秋时 节,万物萧条,青藤枯老,黄叶凋零;静谧的暮 霭中,几只归鸦在老树上瑟缩着。这荒凉、冷 落、衰颓的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幽的氛围,衬 托出游子内心的悲凄哀伤。深秋薄暮,乌鸦尚有 老树可栖,而游子却漂泊无依,这怎能不使他愁 绪万端,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9.
朱军 《教育现代化》2005,(10):82-82
优美的诗歌必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给读者留下独特的审美感受。《天净沙·秋思》在达到了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的同时,也创造了“四美”。  相似文献   

20.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这一课,我决定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那么,如何有效地应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去教这首诗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