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振动训练以其独特的功效,在训练学领域由于能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而备受教练员的关注。以网球运动员上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振动训练对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和双手反手击球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振动组运动员正手击球时的爆发力,在小阻力和大阻力下有明显提高,出手速度在小阻力下有明显提高;非振动组运动员中阻力下击球速度有明显提高。②振动训练能使小阻力和大阻力双手反手击球时的爆发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在大阻力下的反手出手速度明显提高;非振动组运动员在大阻力下的爆发力得到提高。③振动训练在该实验中是有效的干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力量训练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网球的正手击球动作是运动员练习网球运动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为了帮助初学者掌握娴熟的动作要领,打下坚实的网球学习基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功能性训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普通网球正手击球动作和功能性训练对网球正手击球动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功能性训练对网球正手击球技术动作具有积极地影响。  相似文献   

3.
杜娟 《体育世界》2013,(12):90-91
通过结合核心力量的作用、网球正手击球动作的力学特征以及躯体核心区域的解剖学结构来具体分析核心力量在网球正手击球动作中的作用机制,找出发挥不同机制的具体肌群及其特点,同时提出了相对应的训练注意事项,从而为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鲁波 《精武》2012,(2):21-22
拥有良好的网球正手抽球技术是众多网球运动员和网球爱好者的梦想。开放式站位正手抽球逐渐成为现代网球的主流打法。本研究对开放式正手击球的准备和引拍,击球和随挥等环节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对网球训练过程中的易犯错误和不合理动作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核心力量训练对女子网球运动员技战术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教学实验法等,对湖北省高校网球专业的40名女运动员进行分组实验教学训练研究,实验组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对实验前、后两组网球运动员技战术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12周核心力量训练后,实验组在接发球上网、发球上网以及底线相持阶段的得分率及使用率上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失分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力量训练有助于发展女子网球运动员技战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网球正手击球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波 《体育世界》2011,(7):43-44
网球正手击球是网球技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技术之一,拥有良好的正手技术可以使之成为强大的进攻性武器,亦可成为其他技术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网球正手是网球学习和练习中因放在网球各项优先的地位。当今网球运动员的发展对运动员各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给网球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当今网球技术教学的发展和个人的实践,较为详细的论述了现代网球正手技术的动作要领和正拍击球方法,并对东方式正手击球提出几点建  相似文献   

7.
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技术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影像分析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ATP2008年终排名前6的网球运动员的正手击球技术动作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提高网球选手正手击球技术,使其正手击球成为比赛中强有力的得分武器。  相似文献   

8.
干福志 《精武》2014,(4):34-35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网球初学者在进行正手击球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着重对网球初学者学习正手击球时易犯错误动作进行分析。正手击球是网球初学者学习网球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术动作。为了让初学者便于掌握正手击球动作,在教学和训练中,要抓住技术关键,有针对性地训练,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以便及时纠正,以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尽快掌握网球基本技术动作。  相似文献   

9.
网球是运动量极高的体育项目。运动员不仅需要较强的爆发力,还应拥有较强的体能水平。在训练阶段,为保证网球运动员在移动和击球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身体平衡,应注重核心力量训练。本文简要概述核心力量训练的意义,分析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现状,重点讨论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切实增强网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如何提高网球运动员击球稳定性为目的,探讨平衡与核心肌肉群的训练对提高网球运动员击球稳定性的效果。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把网球运动员进行了不同训练项目的分组,在训练前、后均对测试者进行击球稳定性、平衡能力的测验,来评价训练的效果。研究发现经过平衡及核心肌群训练,在两边发球稳定性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在正拍与反拍击球则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1.
网球是一项技术复杂,大小肌肉群都要参与的运动。正手击球是网球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是各种打法都必须具备的主要得分手段。从生物力学角度看影响正手击球技术动作效果的因素很多。因此,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正手不同动作阶段技术进行分析,完善运动员技术动作、减少运动损伤以及提高运动成绩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天津体育学院竞技健美操队16名男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传统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核心力量训练的方式进行了8周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的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均有所提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但实验组提高的幅度较大;传统力量与核心力量相结合的训练方法更有利于提高运动员核心区域相关肌群的力量和稳定性水平;实验组运动员的竞技健美操专项力量素质以及完成C组跳跃类难度动作的落地稳定性水平都比对照组提高的幅度大。  相似文献   

13.
网球是一项技术动作要求很高的运动,网球正手技术是网球运动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也是初学者最先学习的技术。拥有良好的正手击球技术可以使之成为强大的进攻型武器,也可以为其他技术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在网球训练中正手击球是指在球员持拍手同侧的地方对落地球的打法。  相似文献   

14.
现代网球运动是高速博弈的游戏 今天我们看到现代网球,运动员的击球力度要比以往更大,并且带着非常强烈的上旋。在职业水平级别中,顶级职业选手如罗杰·费德勒和拉斐尔·纳达尔,正手击球中总是带着极度的上旋、有着难以置信的速度。他们能够用上旋球制造出可怕的击球角度,在现代网球中这样的击球,从没有在过去出现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运动生理学及生物力学等角度出发对正手击球的技术动作、战术、体能以及运动员自身的生理特点这4个方面做了全面地分析,并把它们看成一个正手击球的动作体系来研究,为网球正手技术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网球运动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比较典型的网球打法是正手进攻,反手防御,反手大多数为下旋击球,正手也只是平击式击球,缺乏变化。现在的发球正、反手大都采用上旋击球法,这不仅加大了球落地后的后冲力,还增加了对方回击的难度。为加强反手击球的力量,不少选手采用了反手双手握拍击球技术。  相似文献   

17.
当今职业网坛力量化趋势日益显著,男子力量化、女子男性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由此可见,击球的力量与速度已经成为进军职业网坛的基本要求。网球运动中,所有的力量起始于地面,也就是由腿部开始,然后由动力链条延伸至上肢末端,最后作用于来球。在整个的力量传递过程中,机体中心区域是关键,作为人体的核心力量,不仅决定着机体力量的大小,同时也是人体的中心轴,起着稳固重心的作用,保证运动员在大范围、快速的移动中迎击来球,提高击球的质量与稳定性。所以从现在来看核心区域的肌肉力量的练习在网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当中越来越重要。当然,在这方面我国还处于一个初步探索的阶段,还有诸多的地方需要学习、借鉴并创新。笔者先从分析网球运动员进行力量练习有哪些必要因素,而后从研究网球运动员影响力量练习的主要因素方面,最后针对训练途径进行整合,旨在探求出有效的训练途径,帮助运动员提高自身力量素质。  相似文献   

18.
悬吊训练方法作为一项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训练的实践创新型训练手段,在网球基本技术中应用,对于网球正手击球技术的提高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调查了首都体育学院2011级、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网球辅修学生15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5人,调查对象进行网球学习时间均为1年.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结果分析悬吊训练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9.
多球训练法在乒乓球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研究等方法,对乒乓球少儿运动员技术启蒙阶段中采用多球训练方法中"一球一击"与"单球训练"两种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多球训练方法中"一球一击"手段为主的实验组其正手攻球、反手攻球(推挡)、左推右攻、正手平击发球等四项基本技术单球连续击球最高次数明显高于以"单球训练"的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正手击球 对于初学员网球的人来说,开始比较容易掌握的技术是正手击球。与学习反手击球相比较,初学者往往感觉正手击球学起来比反手击球难度小。但是,正手击球的节奏一旦稍稍有一点点遭破坏,则会导致全局乱套。实际上,网球技术水平的提高,最令人苦恼的技术就是正手击球,因此,认认真真地学好正手击球这项最基本的技术,是提高网球整体技术水平的关键所在。 削球的基本特点是:使球尽量低地过网,击出的球是低低地滑动飞出,但是,更具攻击性削球的轨迹也有例外、比如打到对方网前的小球。其技巧是拍面角度比一般的削球稍大点。基本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