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新文学是在对传统文学的否定中确立自身的,对传统文学的否定是五四新文学最重要的本质之一.五四新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否定是对"自己以前的存在形式"的否定.是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的一次质的飞跃.从诗三百篇到明清小说,从楚辞对诗歌形式的革新到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中国文学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都是这一质的飞跃前的量变的积累.外国文学的影响只能是一种不起根本性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作为五四大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五四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翻译现象,还是一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五四文学翻译思考研究的重点应该体现在中国文学流变与外国文学的深层联系,即外国文学的哪些因素被中国作家所择取,如何择取、变异及中国化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特征是在怎样的情势下,以什么为参照与样板而形成的,即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新传统之原型及其最初的积极意义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所以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革故鼎新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化转型的里程碑,一个基本的原因是,与以往文化变革活动的结果不同,五四新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是以往文化变革的积淀和发展,另一方面更是文化变革中的质变和飞跃。五四新文化价值结构主要由以下四个层面构成:一、以新的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内容。五四新文化具有明确的足以界定自身的文化新质──科学与民主。这些新质已经上升为一种价值理想,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不再依附于以往任何传统文化的某种形式;二、文化载体和形式。新的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五四文学放在世界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20世纪30到60年代的文学、新时期文学的多维框架中,做宏观审视,从而寻找它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位置。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从开放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中外文学“里迎外合”的产钧。五四文学分娩了30到60年代的革命文学,联结它们的脐带,是文学的功利功能。新时期文学是五四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文学的既定向发展,同时又积淀着革命文学30多年单向独进中积累的精华,形成以革命英雄主义文学为主轴的特色。它们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中,中国文学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学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意义。从五四新文学运动起,白话文学和翻译文学开始在中国文坛占据重要地位。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的主流与代表,创造社则是对五四文学的重要补充,这两个社团的文学观与翻译观以及二者间有关文学与翻译的种种论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作为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之一的翻译家郑振铎一生对俄国文学、印度文学和希腊文学的译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我国的翻译理论构建提出了独到的、颇具生命力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王文倩 《现代语文》2005,(12):35-37
中国文学在“五四”十年间(1917~1927)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其中固然有社会历史的作用,更是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然而“五四”文学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高潮又与西方文化的推动有着特别的联系,它是近代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而这一撞击在文学领域的具体矛盾运作及其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研究总结。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杂以道家宇宙观的文化体系。其特点在于:它是一个“自足体系”,并强调“家族整体意识”。泯灭人的个性,使人缺乏“独立性”,而又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这些以人的感情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五四大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五四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翻译现象,还是一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五四文学翻译思考研究的重点应该体现在中国文学流变与外国文学的深层联系,即外国文学的哪些因素被中国作家所择取,如何择取、变异及中国化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特征是在怎样的情势下,以什么为参照与样板而形成的,即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新传统之原型及其最初的积极意义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根本主题就是"人的文学",它高扬人的个性、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以及文学的启蒙价值,但是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一命题,同样是百年中国文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事实上,"人的文学"从未放弃中国文学几千年传统形成的文学责任感与使命感;也从未脱离"人的文学"与时代文学的互动关系;更没有淡化"人的文学"与人类文学的本质关联。从五四新文学的兴起,到当下这场全球疫情的发生,都充分证明了中国文学人性、时代性和人类性的互动互存。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既是对社会的现代化或现代转型的积极回应,又是对这一进程的积极参与。五四新文学先驱们共同推进的白话文运动,为文学的现代转型确立了最初的方向和目标,即通过激烈的反传统的路径来实现现代转型;与之相应的另一条路径则是“西化”,西化与反传统相辅相成。革命化与政治化、大众化与民族化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另外两条路径。前者是文学对中国社会革命进程的回应,后者既是对革命化和政治化的策应,又是五四以来文学革命的延伸。中国文学的第一次现代转型,形成了文学的现代品格:精神取向上,以批判封建主义,高扬人的解放为特征;艺术形态上,建立起了现代的文学形态;发展方式上,以多元并举,兼收并蓄的开放性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西二元对立的文化逻辑中产生的中国新文学,当它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传统文学的遗产,全身心地拥抱西方文明的时候,一个根本性的焦虑就相伴而生:新文学的"主体性"何在?换句话说,新文学想要摆脱"姗姗学步"或者"牙牙学语"的状态,大踏步地向前,面向全世界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首要的是发展并完善自己的"新质"。这种新质既迥异于传统文学,又与他国文学有着本质差别。正是这种"新质"方能确立新文学的"主体性"。对这种"新质"的追寻、探求与创造,既是"五四"一代先贤们的焦虑,也是他们为之奋斗的文学理想。这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华文文学的名称与定义,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及其拓展,不同时代的留学生文学,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世界华文文学多元文学中心,以及从世界华文文学到华人世界文学等诸多问题,但主要是响应汕头大学编写的《海外华文文学史》一书中所提出的两个重要观点,此书编写者说,正当中国某些标榜先锋的作家和学者热衷于在西方文化中淘金的时候,海外华文文学却正在悄悄地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艺术构思到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还说,这种潮流还刚刚在兴起,但很快会变成一股热潮,这篇文章认为这样描述当前华文文学世界的状况失之偏颇。文章还认为此书编写者否认今天世界华文文学已经存在多元文学中心的观点是不对的,有志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华文文学在世界发展者都应该抛弃“中国(精英)中心”的过时观念,都应该支持并推动华文文学世界多元文学中心的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4 7-1 94 8年间 ,发生在台湾文学界的关于“新写实主义”论争 ,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推行“皇民化”殖民文化的历史清算。陈映真、曾健民发掘、整理并出版一批资料 ,以历史的本来面目与现实会面。从中可以看到 :新写实主义的理论原则 ,是和批判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由毛泽东提出和确定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中国文学的创作原则相一致的 ;每一个参与论争的人都毫无疑义地肯定 ,从领土所属到文化精神 ,到文学发展之路 ,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论争中 ,两岸文学交流是一个重要议题 ,许多参与者都发表了见解 ,两岸作家积极地付诸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果。这场论争对继承祖国五四新文学传统 ,继承台湾日据时期新文学的革命传统和确立台湾文学的发展方向 ,有着根本性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直接决定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走向 ,同时对中国现代及将来的文化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文学革命”或“文学改良”相号召 ,对旧文学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并且以创造新文学为己任而作了大胆的尝试 ,其主要贡献则在于白话文的倡导和应用。这样便造成了文学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更有利于下层劳动人民享受文学所带来的愉悦 ,以及借助文学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文学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巨变中的一个方面 ,是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一段激流。  相似文献   

16.
新诗发生是中国诗歌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从晚清诗界革命到五四新诗运动之间,有个诗歌现代化的重要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嬗变,不仅为五四新诗的发生和发展开拓了道路,同时自身就是一个诗歌现代化的发展时期。新诗发生的现代化趋向,大致体现在诗质的现代化、诗语的现代化和诗体的现代化。南社诗歌在整体意义和诸多层面上代表着那一年代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文学具用鲜明的功利性特征,这一特征深烙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印记。中国文人身上固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参与意识、中国文化中的教化传统以及古代文学的社会功利传统,使五四文学从一开始就是被当作思想启蒙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工具。这种文学的功利价值观虽然被“纯文学”的要求排斥,但无疑又是新文学的强有力的共识。五四文学的独立性几乎就成为一个虚拟的存在,“为艺术而艺术”最终走向了对功利性的皈依。因而,文学的社会性特征才是五四文学的最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过程的考察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经过了由文学中的山水到山水文学,再回归于文学中的山水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同时,在此一过程中,作为山水文学之主要写述对象的山水,其功用也由比德嬗变为感情寓托,再进而成为烘托和映衬人物或情节之背景。通过这一纵向的描述与说明,揭示出一定的与文学、与文学思想发展有关的理论素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李辛白大力反对旧文学,努力提倡新文学,致力推广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积极投身改造中国社会运动大潮,支持、讴歌"五四"运动,传播进步文化等三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李辛白也由此完成了从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到反封建、反军阀的爱国民主志士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20.
五四,一向被作为传统的终结和现代的开端,那么,文学的五四精神是什么呢?夏志清认为,感时忧国是中国新文学的传统和精林,然而,这种观点无法将五四新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区分开来,因为感时忧国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精神。以“新民主主义”一词来概括五四发端的新文学,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作法。但是,以政治术语来规范文学现象,本身就很成问题。诚然,陈独秀倡导“德先生”(民主),但是,新文化运动中很少有几篇象样的讨论民主的论文,而显示了文学革命实绩的鲁迅.则带有明显的反民主的倾向——从(文化偏至论)的“反社会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