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等对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共计7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手机依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体育活动等级处于中低等水平,主要表现为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短、运动频率较低、运动量较少;男生体育活动等级明显高于女生,文科生体育活动等级显著低于理科生。(2)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手机依赖程度普遍较深;男生手机成瘾倾向显著低于女生,文科生手机成瘾倾向明显高于理科生。(3)大学生体育活动等级与手机成瘾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不同体育活动等级的手机成瘾倾向及其各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从无运动量到中等运动量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中等运动量与大运动量之间无明显差异。(4)除突显行为外,人口统计学指标和体育活动等级均能显著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其中,性别指标显著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体育活动等级显著负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减轻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且中等运动量的体育活动能够显著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2.
《湖北体育科技》2019,(5):461-466
目的为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锻炼态度,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573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锻炼行为的影响。结果与结论 1)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不高,强度较低,体育锻炼时间表现良好,体育锻炼以小锻炼量为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在性别、专业、年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2)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积极向上,且行为态度相对较好。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行为和目标态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行为态度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3)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存在高度相关。体育锻炼态度对锻炼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行为态度对体育锻炼行为的解释变异量为19.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价值认知与其运动动机的关系。方法采用了《运动动机量表》(张力为,2001)和大学生体育锻炼价值认知评定标准对6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 (1)大学生体育锻炼价值认知能够有效预测其运动动机。(2)大学生体育锻炼价值认知对其运动动机的参与倾向具有显著的解释力(R2=37.70%,F=107.463,p<0.001)。(3)大学生体育锻炼价值认知对其运动动机的回避倾向维度显著的解释力(R2=1.60%,F=3.842,p<0.05)。结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价值认知与运动动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知水平越高,越是倾向于参加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4.
学业拖延是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运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自我控制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学业拖延量表,对1 0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保护性因素自我控制和危险性因素手机依赖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学业拖延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自我控制、手机依赖与大学生学业拖延两两相关。体育锻炼正向预测大学生自我控制,负向预测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自我控制负向预测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手机依赖正向预测学业拖延。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学业拖延之间起单独中介作用。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学业拖延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建议:以体育人,充分发挥高校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以“体测”促锻炼,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心融合”,提升大学生心理品质;以研促教,全面覆盖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体育锻炼量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使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随机问卷调查武汉市285名在校中职生。结果表明:体育锻炼量和手机依赖存在显著负相关。适度的体育锻炼量可明显改善手机依赖现象。最后,从体育锻炼方面提出降低手机依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文川  刘春梅 《浙江体育科学》2007,29(5):111-114,117
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分析的研究方式,探讨不同运动强度对不同性别、不同锻炼情况的普通大学生状态焦虑的影响,寻找适合大学生降低状态焦虑的有效手段。实验结果显示,运动对降低状态焦虑的影响具有运动强度、运动形式、性别、运动经历差异,并在影响时间上具有延迟性差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男实验组,降低状态焦虑的适宜负荷为有氧运动中的75%VO2max和无氧运动,而对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女实验组、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男女组,有氧运动的中低强度(30%VO2max)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手机运动APP进行体育锻炼。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研究信息化背景下手机运动APP对大学生静态生活的影响,发现大学生对手机运动APP的使用率较高;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体育锻炼需求和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高校体育课程与手机运动APP的应用存在着不协调性;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缺乏科学的指导。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手机运动APP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提供优质高效的体育教学资源,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方法,依据行为改变理论,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现状,探索在手机成瘾研究领域中,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提供体育锻炼干预的解释机制。随机选取600名大学生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现状,女生比男生更为明显、大一、大二比大三的同学更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城与乡学生之间没有差异;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体育活动参与呈负相关。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现状从人口学变量分析,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存在差异;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体育活动参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情绪稳定性量表(ESSV3.0)等研究工具,对山西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2)锻炼人群和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3)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体育锻炼;4)不同项群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体育锻炼是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运动项目、运动方式对高三学生进行10周的体育干预实验,探讨体育锻炼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结果表明:有规律的、具有一定运动强度的各种运动方式的课余体育锻炼都能够降低高考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集体对抗类运动方式对于考试焦虑的降低优于个人非对抗类运动方式.具有集体对抗类运动方式特点的运动项目对于降低高考男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最为有效,具有个人对抗类运动方式特点的运动项目对于降低高考女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最为有效.揭示不同运动项目、运动方式对高考学生考试焦虑干预的不同效果,帮助高考学生科学选择最佳的体育锻炼项目,采用最佳的运动方式,有效地降低考试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