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凉山州素有"彝族文化之乡"的美称,有着其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彝族自治州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教育方面,形成了"稳抓"基础教育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局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民俗寄宿制的完善,实施"两免一补"的助学政策,促进"两基"教育的发展。[1]但是发展与困难同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口基数大且彝族同胞众多,受历史发展及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凉山彝族地区教育仍存在"三低、一少、一高"师资力  相似文献   

2.
彝族祭祖大典仪式集中体现了彝族宗教、哲学、历史、谱牒、民俗、伦理、文学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彝族传统文化的直观性资料.笔者于2007年2月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发窝乡大西邑村进行田野调查,就彝族祭祖大典的相关礼俗作了广泛的访谈,并对该村普德氏族举行的"祭祖大典"进行系统地观摩和考察.本文拟通过描述彝族氏族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景,对仪式与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加以探讨,从理论上分析观念与信仰体系同社会结构的关系,在仪式化表演情境中印证地方性知识和学者观念的交接,以期接近研究的特定对象,并做出合乎本文化传统与文化认同的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3.
作为"读书人",传统的"士"由于其独特的身份而享有种种特权,现代的"知识分子"作为公民则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中国读书人从传统到现代这一转型的核心则在于"职业化",也就是以创造和传播知识文化为其职业的人被叫做知识分子.虽然源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本质区别,传统的士与现代的知识分子存在着某些重要的不同,但是从精神血脉和文明传承方面讲,二者又在同一种历史传统中,所以与古代的士一样,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同样需要在谋道与谋食、优秀与成功、创造与时尚、君子与小人之间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4.
通过彝族毕摩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研究,探讨毕摩的权利义务、教学目的、内容、原则、方法、过程,充分肯定毕摩传统教育的积极性。同时,根据现代教育的方针、要求和目的,提出现代毕摩教育的理念,明确毕摩的权利和义务,使彝族毕摩更好的传承彝族文化,为彝族地区教育扶贫、教育脱贫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彝族花鼓舞作为一个仪式灵舞,源于彝族丧礼五言诗体古籍《笃慕拢细则兜》"娱尸慰灵"的仪式演述,其目的是通过后人模拟象征踩踏归祖途中的尖刀草而"送灵归祖",实现彝人灵魂在现世和祖界之间的有效过渡与平稳转换.彝族花鼓舞具有历史性、神圣性、艺术性与社会性等主要特征,相应地,形成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与地域和谐等多重价值,具有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多学科研究价值.随着2017年3月1日起峨山彝族自治县全面推行殡葬制度改革,作为彝族花鼓舞展演、传习源生时空的传统丧礼已消失,其原生功能也随之丧失,彝族民间花鼓会组织及其功能也将转变,作为纯粹艺术审美的各类现代展演可能是彝族花鼓舞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诗学的角度来分析作品可以让我们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并体验历史。辛格著名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的文化诗学解读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其背弃与回归的主题模式本质上是犹太人流浪历史的心路历程。这一主题模式也蕴含着辛格对其民族深入独到的观察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和文化预测。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30年里,峨山彝族花鼓舞在形式和内涵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一种传统的丧舞变为一种地方大众娱乐文化和文化资源,在这过程中,其宗教性、封闭性被打破,开放性和社交性得到增强,从而将地方与国家、边缘与主流、大传统与小传统、传统与现代等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其复兴过程就是社会整合和文化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库诗"是小凉山彝族诺苏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文化,其中蕴含着彝族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是云南小凉山彝族文化的集中表现。但随着改革开发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的深入,促使原来封闭的小凉山彝族与外界社会接触、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其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小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碰撞与冲击,这也使得"库诗"的仪式过程和意义发生了"显性"或"隐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彝族体育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和发展与彝族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观、审美观和价值观,是一种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文化。研究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彝族体育文化传承发展途径进行探讨,对当前丰富全民健身内容,促进彝族体育文化和运动方式的可持续发展都将会产生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图案的原始》中描绘的"日纹"、"鸡冠纹"、"蕨子纹"、"水纹"和"羽纹"都采撷于彝族传统毕摩文化文本。这些图纹作为"毕摩绘画"的重要图案,有彝族神话的渊源和历史。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方法要求对作品整体考察,把原型等概念引入批评的领域。本文对《图案的原始》所描绘的种种纹路从神话渊源角度进行微观分析是为服务于宏观把握,即探寻彝族精神文化的远离式回归。运用弗莱的"站后些"方法论,远观诗歌中描绘的原始图案,分析诗人借原始文化符号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意识"误读",进而建构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1.
以大量原始的彝族文献和鲜活的现实民俗为养料,以彝族和其他民族关系流变史为主线,通过条分缕析的历史勾勒和整体的理性关照,探寻彝族传统道德在原始社会时期、西汉至南北朝时期、南诏时期、元明清时期发展轨迹,挖掘彝族传统道德现代转型所需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昭觉县作为凉山州腹心地带,聚居着圣乍、所地、阿都、依诺四个语系的彝族人.作为凉山彝族文化的中心地,有"不到昭觉不算到凉山"之说,昭觉其悠久的历史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给凉山彝族音乐文化染上了古老而又独特的艺术风格.彝族重视生命全程中的人生礼仪,他们始终延续着本民族自古相沿的仪式传统,并通过音乐这一特殊的表达方式将本民族的生死观念、个人生命哲学进行阐释.彝族人生命中所有特定的仪式都与音乐文化有着极其深厚而悠久的联系,音乐是彝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彝族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让彝族传统的婚丧音乐得以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将文化生态学理论应用于花腰彝舞龙文化的研究,调研石屏的花腰彝舞龙文化生态环境系统,对其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环境进行研究,探讨了文化生态环境改变对其发展的影响,回答了花腰彝舞龙由一种神秘的传统宗教仪式演变为现在的女子舞龙的社会根源,说明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伴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冲击为顺应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适应性改变,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现代花腰彝舞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结合的产物,我们应理性看待花腰彝舞龙文化的时代性改变,并鼓励市场、政府和学界从多方面参与、支持、研究彝族体育文化,促进其继承发展朝着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4.
在楚雄昙华彝族聚居区,有一种独特的“双宅式”居住模式,韵味古朴的传统彝家村落与时尚典雅的现代楼阁式建筑并存。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居住格局。它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活态的物化符号。不仅反映了昙华彝族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巨大适应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望和创新.从而达到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三胡传承了彝族人民渊源远古的优秀传统,其个性鲜明,呈现了彝族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十分珍贵的财富,而且还蕴含着红河州彝族百姓的无穷智慧和民族精神.三胡在继承和发扬红河州彝族民间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列维—斯特劳斯有关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理论和观点,通过田野调查和查阅有关彝族历史文献资料,从弥勒县补其村彝族人的一些民间活动、民居建筑、宗教信仰和相关图腾崇拜以及亲属关系,探讨构成彝族文化的一些结构要素及其文化内涵。研究过程中,补其村彝族的"木"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民居建筑与汉字"彝"的关系;蜘蛛崇拜中蕴含的灵魂回归与生殖崇拜;认"树"与认"桥"做干爹习俗中的不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四川峨边彝族民歌是我国彝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传统民歌题材丰富,音乐独特,体现了峨边彝族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然而,峨边彝族民歌与我国其他传统音乐一样,其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且面临着日渐衰亡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翻译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的"撮泰吉"这一名词时,都往往从它的情节和反映的内容入手,理解为"变人"或"变人戏"等,对其文化民俗涵义与功用都有所忽略。将它与彝族传统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彝族文坛上,彝族女作家冯良成绩斐然。文章从语言维度、人物维度、思想维度三方面对她的新作《彝娘汉老子》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揭示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冯良从一个多重身份的彝人的视角出发,对其切身文化体验作出了一种严肃而又深刻的表述,体现了彝族传统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彝族水文化是彝族在千百年来世代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和传承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总和,是彝族传统文化中以水为核心的社会文化综合体。彝族水文化有“逐水而徙”“、缘水而生”“、崇水而敬”“、取水而净”“、治水用水”与“因水而治”等主要内涵。彝族水文化极富现代生态价值,在水环境恶化、水问题频出的今天,应加强多学科协作,全面挖掘、整理和传承彝族水文化精髓,以早日建成边疆民族地区生态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