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源减少、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等已经对人类自身与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高等职业教育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联系尤为密切,亟待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文章提出要把握低碳经济发展内涵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确立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低碳经济发展服务理念;深化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改革;开展以低碳教育为重点的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推进高职院校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挑战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2.
今天,“低碳”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高职院校需要与时俱进,应对低碳经济形势变化和社会需求,通过低碳教育教学改革,传授低碳生产和生活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低碳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日益关注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分析低碳经济与贵州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低碳经济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贵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在贵州省大力开展低碳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百年来,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的产生,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类社会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气候变化挑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低碳经济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配置,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碳预算"是把财政学中"预算"理念引入气候变化应对机制后形成的概念和制度,主要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为达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生态容量之间平衡的目标而确定的碳排放数量规划。相比于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社会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的一项任务,这对国家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的碳预算职能在其诸多职能中是居于基础性地位的。明确碳预算这一新型国家职能并通过对其进行的合理配置,可以推动我国节能减排的深入实施,为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实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观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是人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共识,并逐渐成为一股新的世界潮流。法律服务经济,加强低碳经济立法,是促进低碳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有力保障。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即:低碳经济产业链及外部性保障机制为切入点,借鉴外国低碳经济立法经验,提出构建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保障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大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近年来,英国大学以责任为出发点,以合作为基本原则,在校园运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4个领域全面展开气候变化应对行动。一是不断完善学校“碳管理计划”,分阶段地实现校园“净零”运行;二是推行多层次的气候变化教育,提高所有学生的气候素养;三是推进绿色实验室建设,增强科研过程的环境可持续性,优先开展气候变化及相关交叉研究项目;四是加大与政府、企业及社会各部门互动合作,助力全社会低碳转型。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英国大学制定了系统的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并将其融入大学整体发展战略,以此统筹推进各项气候变化应对行动。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政府管理创新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政府在促进社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又对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政府必须在其管理理念、管理能力、管理模式、公共政策及其政策工具以及绩效管理方式上有所创新,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社会责任运动已经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当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模式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进程中,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还很依赖化石能源,为了缓解全球环境恶化,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商业银行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需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还应顺应低碳经济的时代潮流,加速推动绿色信贷等低碳金融服务在我国的实行,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1.
在气候变化备受国际关注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总结了他们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提出中国应该在全面理解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增加研发投入,以技术扣市场为根本,综合运用各种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核心在于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以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低碳经济并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产业模式与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是极具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其发展动力分为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政治外交和国际贸易等;内在动力包括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之间的平衡、实现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等。外在动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低碳的要求,而内在动力则为中国经济发展给予了经济的驱动。  相似文献   

14.
<正>为实现把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到2050年,超过80%的发电装机容量要实现低碳化;来自可再生能源的零碳或低碳能源供给,占一次能源供给的比重应达到51%~68%。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为实现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温度控制在比工业革命前上升2℃以内的目标,需要加快推动国际减缓气候变化进程。今年年底,即将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国际社会将努力就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一世纪以来,由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目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应对气候变化而产生的低碳经济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疑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初步探讨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对于我们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如何降低碳排放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应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以倡导环保的低碳意识为主体的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要渗入低碳教育。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低碳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佳经济发展模式。文章在阐述低碳经济概念的基础上,对惠州发展低碳经济自身具有的优势、劣势,外在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运用SWOT矩阵组合分析对惠州如何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具体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从科学层面转向国际政治、国际法律乃至国际经济的综合治理。当气候变化引发环境危机与金融动荡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时候,国际社会需要在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均衡点,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稳定繁荣。通过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环境法为分析对象,明确法经济学的分析前提,探讨国际环境法的发展路径,进而剖析国家参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策略,将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大国建立科学有效的应对机制.并推进“后京都时代”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国家参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必须建立国际气候环境合作秩序,促进多层次的国际政治合作。完善政治目标经济化的手段和路径。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低碳生活方式呼唤创新型的政府,政府管理创新方能引导低碳生活方式。政府创新是社会创新的表率,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有一个创新型的政府。这是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发展低碳社会、引导低碳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1〕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概念不能全面反映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方向,也没有揭示未来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路不能局限于减少碳基能源消耗,必须在全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提高碳汇和二氧化碳捕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