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隐性课程是指那些不通过正式教学,对学生潜移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物质--空间,组织--制度,文化--心理.幼儿园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使得作为隐性课程的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对幼儿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晖 《中国科技信息》2007,(6):261-261,263
通过对体育隐蔽课程的研究认为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隐性物质文化要素,隐性制度文化要素,隐性精神文化要素。其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学校体育教育的作用,二是对学生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促进学生对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完善学生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显性课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本文从现代课程论的角度论述了构建一个完善、科学、具有实践意义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构建原则入手,从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和强化实践活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刘晓东 《内江科技》2007,28(7):153-153
隐性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新教材的实施,更强化了隐性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为了发挥隐性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隐性课程通过不同途径在地理教学中得以实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红蕴 《科教文汇》2009,(16):88-89
隐性课程是学校教育者通过暗含、内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潜在性的教育经验,是学校课程的一种表现形态。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以教学为媒介,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心理交往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隐性课程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日渐成为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隐性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应予以重视。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对高校隐性课程的内涵进行了全新解读,提出了新媒体隐性课程的作用机制包括学术性作用和非学术性作用两种渠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我国高校构建新媒体隐性课程的干预策略,认为在目标上要变“堵”为“疏”,明确新媒体隐性课程的建设目标;在内容上要构筑多元化的新媒体隐性课程体系;在实施上要形成新媒体隐性课程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挖掘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政育人功能。环境类专业课程是高校开展隐性思政育人工作的天然载体。该文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下环境专业课程隐性思政育人功能的实现。笔者提出,实现过程中需要重视课程思政网络资料库的建设,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结合,并提出专业任课教师在"言传"的同时更要重视"身教"。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内涵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隐性课程对大专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隐性课程的概念,通过企业对能力的需求调查、学生对活动评价表的调查分析及活动材料对比分析,构建了合理规范的隐性课程体系,并概括归纳了隐性课程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建构农村留守儿童隐性辍学的学校关怀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辍学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最大难题,辍学包括显性辍学和隐性辍学.读书无用论思潮、教育价值观念的偏差、教学与课程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不具吸引力、学校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等都是造成留守儿童隐性辍学的学校教育因素.从学校教育内部入手,在思想、制度、成长、课程、生活和爱心等方面建构整套学校关怀系统是控制农村留守儿童隐性辍学的现实举措.  相似文献   

10.
秦殿启  张玉玮 《现代情报》2010,30(10):58-60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是和教育有关的显性信息资源和隐性信息资源的统称,包括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资源、课内教育信息资源与课外教育信息资源、教育条件资源与教育环境资源等;通过教学模式、图书馆模式、网络模式、实践模式、信息素养模式等来达到有效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的目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隐性课程一般被认为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然而,本文认为隐性课程是社会排斥与社会团结的分层机制中重要却常为人忽视的组成部分,它影响了学生对未来社会地位的预期,进而对合理的社会流动产生威胁.  相似文献   

12.
徐赛英 《科教文汇》2014,(17):188-189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引进有效(生活)资源可以使课堂更生动,开放教材资源可以使课堂更精彩,把握有效(生成)资源可以使课堂焕发生命光彩。笔者从引进有效(生活)资源课堂才是生动的;捕捉激活课程资源课堂才是精彩的;把握有效(生成)资源课堂才是智慧的三个方面来谈谈“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学习社会培训机构的强化训练方法,以职业能力(知识点)为目标实行专业培训,对核心技能课程进行标准化、程序化、模式化和项目化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若干个技能强化训练营,去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实用技能。  相似文献   

14.
陈艳芹 《科教文汇》2013,(36):160-161
在科学课程中,生物学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立足国际视野,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物课程改革为基础,深入探讨了我国当前中学生物新课程教学的理性途径,主要包括:建立新型的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落实科学、技术、社会(STS)相互关系的教育,实施新型的教学要求,旨在为加强中学生综合素养,推进中学生物新课程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翠 《科教文汇》2014,(20):154-154
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需要语文教师努力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几大环节:(1)精妙的导入;(2)灵活的过渡;(3)高效的提问;(4)精辟的提炼;(5)机智的应对。  相似文献   

16.
杨笛  姚青 《科教文汇》2011,(14):165-167
校本课程属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尝试构建的"三级课程"管理框架,校本教材开发将对我国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与陕西省陇县、旬邑县签订的《校县共建教育发展工程协议》为背景,分析了两县音乐教学现状所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校本教材开发对两县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认为西部贫困中学改善音乐教育现状需要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吴景龙  黄守刚  孙亚丽 《科教文汇》2013,(16):75-76,173
交通工程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系统性、交叉性和社会性等特征。交通工程学(Traffic engineering)是从道路工程学中衍生出来的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它是把人、车、路、环境以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一统一体中进行研究的。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大多属于应用性和交叉性的学科,学科的实践性及其操作性很强,所以对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将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本文从交通工程的特点和研究内容入手,探讨了交通工程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思路和体系,旨在通过课程建设改革将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改革来实现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贯穿整个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
苏彦 《科教文汇》2012,(22):145-145,148
目前,高职学生的听力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及岗位的需求。而利用隐性课程来补充课堂教学,不但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而且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从而更有效地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因此,隐性课程的研究与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发挥空间。本文提出了七种形式的隐性课程,以供参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夏发焱 《科教文汇》2013,(17):109-109,111
有效而优质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能良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问题的探究,对思维的开发,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熏陶。在当前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如何科学、公正而精致地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达到以课堂评价促课堂教学的进步与创新,以教学效果的创新促学生健康成长,并促进教师优良教学风格的形成则是英语课程发展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刘瑞翔 《科教文汇》2011,(34):47-48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育。本文侧重讨论了三方面的内容:(1)界定了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概念,并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2)分析了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现状,并讨论其根源;(3)从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考核机制等几方面探讨了培育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