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杰 《考试周刊》2012,(46):21-22
伊迪丝·华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纯真年代》是其代表作,描写19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初即老纽约时代中个人与纽约社会之间的矛盾与抗争,反映了在冲破旧文化束缚、创造新文化的转变时期上流社会成员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揭示了老纽约时期上流社会的偏执,通过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变化过程的描写,深刻而透彻地剖析了当时美国人的人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伊迪丝·华顿在其小说创作中详细记录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时代变迁。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深刻意识到消费时代的价值观对于女性的负面影响以及女性在新旧时代交替时所面临的社会处境。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华顿在其小说中予以了反思。她希望通过“精神共和国”和“新的土地”在两个时代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从而实现一种传统与现代、自由与约束、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完美平衡。  相似文献   

3.
肖静萍 《中学文科》2007,(8):113-113
《祝福》《边城》《荷花淀》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三篇小说,三篇小说中的人物祥林嫂,翠翠,水生嫂不仅是文学作品中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更是各个时代中女性的代表,反映了不同社会时期中女性的生活命运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女性解放是一个存在已久,不断被提及并付诸实践的社会运动。易卜生和萧伯纳生活的时代正是所在国女性问题开始引起关注的时代。我们知道任何的作品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今天,我们将小说中的女性作为时代缩影,通过对“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和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匹克梅梁》中的伊莉莎,这两个人物创作者的关注异同,人物身份地位的异同,追求理想的异同,抗争方式的异同,进行女性解放的研究,追寻女性实现真正解放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童心丹 《文教资料》2012,(29):17-18,21
德莱赛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第一位杰出作家,他在小说《美国的悲剧》中塑造了很多消费时代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在物化的社会中很容易被影响,或追求富裕享乐的生活或进行挥霍性消费,爱情与婚姻被她们当做实现梦想的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消费时代的女性和她们的婚姻爱情观来阐释美国消费文化与生活方式对女性的影响,从而揭示出在异化的消费社会,女性很难得到纯洁的爱情与幸福的婚姻。  相似文献   

6.
学者普遍认为多克特罗的小说《拉格泰姆时代》兼有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及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特征,并重点研究其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文本的历史性以及历史的文本性。文章认为《拉格泰姆时代》也是一部新现实主义小说,是多克特罗在后现代主义走向没落之后回归现实主义的转型之作。其新现实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历史的真实性与小说的虚构性之间的深度融合。在新现实主义视域下,多克特罗小说不仅重建了20世纪初美国社会历史,而且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现状和民众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7.
论“时代女性”梅行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茅盾《虹》中的梅行素,她是作者塑造系列“时代女性”形象中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人物。梅行素形象的塑造成功,说明了中国的新女性,当她们将个性解放和时代解放融为一体,并在革命的洪流中,克服了自己身上的弱点和缺点的时候,她们的生命就会闪出时代的火花。同时,梅行素这一形象的出现,标志着茅盾“时代女性”系列形象创造的完成,人们从中比较清楚地看到了茅盾的美学追求和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8.
小说《荆棘鸟》描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女性在父权制社会里与命运抗争追求幸福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对三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来揭示在女权运动发展的不同阶段她们身上所萌发的不同程度的自我意识与其个性、命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菊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为数不多的以女性为题材的短篇佳作之一。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男权社会里渴望自由、追求自我却无法实现梦想的女性形象。结合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发展的社会背景,分析对伊莉莎的女性主义内涵及其矛盾的个性,以此探讨斯坦贝克女性观的矛盾性。本文指出女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作者对女权运动中争取自由的女性的态度,斯坦贝克的态度也代表了同时代的男性对女性社会角色认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伊迪丝·华顿作为美国19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创作的小说《纯真年代》反映了19世纪末纽约上流社会不同人物在环境压力下的悲惨遭遇,整部作品文笔细腻优美、结构精巧,一经推出便在美国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的情节、人物的背景、特点,直接定位了小说的基调,男性人物的价值观、自由间接引语的叙述手法与暗含的女性主义叙事人物、声音与情节形成对照,表达了《纯真年代》女性意识、女性话语权观念,伊迪丝·华顿有关女性出路问题予以前瞻性设置,以促进女性权利在男权社会中真正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11.
戚一岚 《文教资料》2007,(29):33-34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部反映美国梦破灭的小说。本文讨论了美国梦的意义、盖茨比的追求与毁灭,并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指出这部小说已成为爵士时代的寓言。  相似文献   

12.
《商洛学院学报》2017,(5):40-43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和查尔斯·达德利·沃纳的名作《镀金时代》被认为是展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风貌的经典作品。小说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一般民众到政治人物,投机逐利、贪污腐败等社会状况。而现实之中的"镀金时代",即南北战争结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也正是美国历史上腐败现象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因此,试图从小说中所展现的腐败现象说起,探讨19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中腐败问题严重的原因,以及对于变化社会之中腐败现象与反腐败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虽然出身于纽约的上流社会,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出人意外地创作了小说《夏》。根植于美国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并结合夏洛特·吉尔曼、凯特·米利特以及鲁思·罗森等女性主义理论家的观点,本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妇女的经济困境、华顿对美国底层女性渴望摆脱贫困的书写以及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美国社会给予女性经济选项之缺乏三个层面解读小说《夏》。小说正视了20世纪早期身处底层社会的美国女性所面临的经济困境,并敦促美国社会对其根源予以深刻的反思。它所反映的社会与性别问题,对于21世纪的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而言,仍然具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翼 《考试周刊》2014,(65):15-16
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擅长描写农村妇女,偏重于对黑人和黑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刻画,歌颂主人公与逆境搏斗的精神。在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刻画了三个黑人女性,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如何传承及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沃克以被子为象征,反映了在强势文化下,黑人女性以一种隐性力量不断抗争的过程,表明了黑人文化和生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女性中广泛存在着束腰现象。这种以扭曲身体为手段塑造理想体态的毁形装饰,受到各阶层女性的青睐,成为维多利亚时代中前期盛极一时的时尚。到维多利亚时代晚期,随着医学界批评的日益激烈、女性主义思潮的传播以及旨在反束腰的服饰改革运动的兴起,束腰现象逐渐衰落,并于20世纪初走向消失。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女性束腰的兴盛,是男性权力构建的审美理想、不平等的社会分工以及上层社会的文化优势等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屈从地位。而反束腰运动的兴起及成功,则体现出英国女性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以及女性地位日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男权制的社会中,男性主宰着文学叙事空间,女性成为被剥夺声音的群体,处在沉默的失语状态。从早期单纯的女权抗争到20世纪妇女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女性们逐渐认识到抗争的狭隘,把重心转移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层面。从英国的夏洛蒂、伍尔芙到法国的西苏,她们不断吸收和发展前人的创作成果来试图构建女性独有的话语权,走出"女性失语症"的尴尬情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实现女性独立解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7.
成长问题作为文学主题之一,在中外文学史上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长小说特征显著,以描述人物成长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一个人或数个人成长经历的叙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历程。成长小说的源头在欧洲的德国和英国,歌德、笛福、乔伊斯等人为成长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其发生新变并取得长足发展却是在美国,在此过程中美国黑人作家功不可没。随着美国女权运动的兴起,加之一代代女作家的努力,美国女性成长小说开始趋于繁荣,《紫色》的问世便成了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中韩两国都曾受父权制度和男尊女卑思想的深刻影响,女性毫无权利和尊严可言。然而,随着西方近代思潮的传入,一些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和教育的新女性开始寻求自身的解放。1920年代是中韩两国近代小说的确立时期,鲁迅和玄镇健作为现实主义小说作家,开始在作品中塑造反映社会现实的女性形象。拟选取鲁迅和玄镇健的各三篇短篇小说。以其中出现的女性形象为中心,运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探究同一时期,中韩两国女性的生活状态以及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促进中韩比较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比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白雪公主后传》塑造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渴望解放的现代女性形象——白雪公主,但是白雪公主没能逃脱依附男人的命运,渴求女性解放的愿望落空。小说中无处不在的男性凝视将女性变为男性的欲望对象,女性试图建构的主体性成为永恒的匮乏,女性的解放受阻;强大的男权势力宣扬男性主宰、女性服从,男性作为本源和主体而存在,女性被看成男性的补充物和客体的思维范式,而女性在这种范式中被培养、被规训,继而被阉割,最终失去自我,争取解放的斗争成为虚妄。因而,《白雪公主后传》质疑和拷问了美国女权运动。  相似文献   

20.
《简·爱》是一部闻名世界的不朽名著,小说中的的女主人公简·爱不屈服命运,与现实抗争的精神,追求个人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正是女权运动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兴起之前,女性为争取个人独立以及各方面公平权利的表现。文章试图从经济因素的角度出发,来讨论简·爱在与现实抗争,追求个人的幸福与平等权利时,她表现出来的女权思想所受到的经济因素的影响,从而说明经济因素对女性追求以平等权利为主要特征的女权思想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