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1996-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分析了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因素相比,当前政府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对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且在经济意义上并不显著。通过将全国地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分组分析表明,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在东部、中部、西部及少数民族自治区对学前教育发展的作用各异。在我国现行学前教育财政体制下,政府投入如果主要用于公办园质量的提高,则其扩大学前教育机会的作用会被抑制。  相似文献   

2.
对比四个教育现代化指标的区域分布后,认为东部地区的教育现代化程度高,西部与东、中部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进一步用泰尔指数对其区域差异进行估量,发现东部各省区间的差异最大,但趋于收敛;西部差异较大,虽有缩小迹象,但速度较慢,教育经费的省际差距不断扩大;中部省区间差异小且总体下降,教育经费的省际差距也呈扩大态势。  相似文献   

3.
学前教育供给水平体现了学前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状态。文章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31个省份连续8年学前教育发展的宏观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地区间以及地区内学前教育供给水平差异均呈扩大趋势。实现提升区域学前教育供给水平的目标,我国亟需完善学前教育财政管理制度,建立学前教育阶段经费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的多主体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4.
自2010年国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以来,全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水平逐步下降。同时,尽管大多数地区家庭成本分担水平下降,但地区间差异却在不断扩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第一,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水平呈现出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第二,地方政府财力和投入努力程度均与家庭成本分担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第三,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对降低家庭成本分担水平有显著作用。第四,增加公办园供给对家庭成本分担水平的影响很可能取决于公办园的供给策略。第五,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水平呈现出中部地区较重,东部和西部地区较轻的“中部隆起”现象,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未来的学前教育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完善投入机制,增加政府投入,降低家庭成本分担水平;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力度,加大中央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之间家庭成本分担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首先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简单线性加权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和劣势。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地域差异化明显,就总体排名来看,呈现东部地区强、西部地区弱特征,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逐渐递减。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6.
为了客观评价和比较分析中国省域自主创新能力,先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再应用理想解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分析,并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差异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地域差异化明显,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规模的区域分布应与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才能最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区域之间的分布存在差异,笔者使用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差异的标准,分别测量了在校生规模在省级区域之间和在省级区域内部相对于区域经济(GDP)和人口分布的差异程度.结论认为:省级区域之间高校在校生规模分布差异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相对较小,而相对于人口水平而言相对较大;省级区域之间研究生规模分布的差异程度远大于本专科生;在校生规模分布在省级区域内的差异远大于省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西部地区多数省份的在校生规模差异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然而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泰尔指数分解统计分析发现:2016年我国各省学前教育经费支出城乡差距显著;纵观整个2011-2016年间,西部地区城乡差距有扩大趋势,中部地区城乡差距大于地区差距。导致这些差距悬殊的原因诸多,其中"城乡二元"的委托-代理关系是致使学前教育经费支出城乡差距的制度诱因;个人部分支出是学前教育经费支出城乡差距的关键因素;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支出城乡差距显著。为此,研究建议:"以省为主",立法保障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重视农村个人经费支出,提高农村学前教师工资待遇;加大对中西部尤其中部地区学前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  相似文献   

9.
无论自然地理区位,还是国家区域经济格局,中部六省起着关键作用.由于发展起点、环境、条件不同,中部目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抓住"中部地区崛起"机遇,加快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中部各省关注的热点和重要课题.从实证角度,就中部与全国,与东部、西部、东北地区的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001年至2006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做初步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同区域的地方高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通过GDP和人口加权的泰尔指数,对全国东、中、西、东北地区和各省区1999-2009年地方高校政府投入的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地方高校政府投入的差异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较小,相对于人口分布而言较大;省际间差异均大于区域间差异,此状况以GDP加权的泰尔指数更为显著;东部地区的差异对全国的影响最大,西部次之,中部和东北地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小;我国地方高校的政府投入差异处于起伏变化状态,具有缓慢的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部地区义务教育投入塌陷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省级统计数据,本文探讨了中部地区义务教育投入塌陷问题。研究发现:(1)中部地区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教师收入等方面相对均衡,但义务教育投入的生均指标显著落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部分省份,中部地区义务教育投入存在"水平塌陷"与"低水平均衡"现象;(2)计量分析表明,东、中、西区域内部存在"俱乐部收敛",中部地区义务教育投入存在"增长塌陷"并有可能长期陷入"低水平陷阱"。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看,加大中央对中部地区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强化中部地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力度是扭转中部地区"教育塌陷"的必由选择。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分解式衡量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差异、省区差异和地区差异,发现总体上全国旅游经济差异呈现缩小态势,区域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在时序变化上有所缓和。国际旅游经济差异始终大于国内旅游经济差异,但国内旅游对旅游经济差异的贡献程度高于国际旅游的贡献度。区际贡献率整体呈现降低趋势,但区域内部差异贡献率属东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大致相当,中部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13.
我国美术馆在"场馆环境"和"服务内容"等方面表现突出,且东部地区和省级场馆的优势也较为明显,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中个别因素评价低、服务水平呈现"两极化"分布、场馆优势以东、中、西部阶梯状下降和中部地区服务内容相对落后等问题.应创新公共投入机制、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外围延伸性服务内容水平,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均等化,重视中部地区特殊性、确保服务内容与硬件设施同步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美术馆免费开放的绩效评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少儿教育是教育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构建社会福利体系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对其区域差异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研究主要利用SPS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均值分析、回归分析等技术,从福利供应的分析范式对我国少儿教育进行了区域差异的量化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少儿教育福利总体上呈现出了东部、中部、西部逐步恶化的分布格局,学前教育福利的区域差异最为明显,且各省市的少儿教育福利供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影响.基于此,研究认为我国教育福利政策应当尽可能地向中部和西部省份进行延伸,并优先解决学前教育的区域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15.
西部高等教育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角色,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通过运用AHP-TOPSIS-Tobit模型对2011—2020年全国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时间趋势上,全国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均呈波动上升态势,西部地区增长率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空间差异上,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表现为四川、陕西发展水平较好,重庆次之;离散程度上,东部和中部地区不断缩小,而西部地区呈扩大趋势;影响因素上,外部因素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内部因素的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科研投入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为此,应以陕西、四川为战略基点,打造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鼓励西部高校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建构了包含7个维度的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PLS结构方程模型对2010年我国各省份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东部省份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部和西部省份;同时在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在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全国31个省份按其高等教育发展特点可以分为5个类型,东部地区的省份在高等教育发展类型上较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样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市场结构与产品质量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选取中国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97—2009年期间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研究市场化程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市场化发展程度与产品质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一地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将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水平;不过,市场化程度提高对于提高产品质量的边际贡献率存在区域差异,总体上西部地区(含东北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文章最后就如何建立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的长效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全国12个省市2358所幼儿园的调研发现,我国不同地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总体特征一是各地区均存在横向分担结构失衡问题,表现为家庭分担为主,政府分担为辅,社会力量缺失;二是地区间差异显著,存在“两极化”和“中部凹陷”现象.各级政府仍需加大财政投入总量,合理统筹、重点投入,重视质量监控,以促进各地区学前教育保质保量、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全国31个省的省级数据,采用利益归宿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支出的受益分布。结果表明:人均GDP最高地区、东部地区为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支出的最大受益者,其他地区均为学前教育公共支出利益受损者,其中最大受损者并非在人均GDP最低地区和西部地区,而是在人均GDP次低地区和中部地区。这一格局在2003-2008年的6年间并未出现实质性的变化。相反,受益差距在不同地区却呈现出一定的扩大趋势。政府投入不足,政府间责任分工缺乏有力的制度约束,以及公共支出投向偏差是造成当前学前教育公共支出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尽快补足学前教育短板,将政府以及各级政府间在学前教育投入的责任具体、明确,做到有章可循,扶持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是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公共支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4—2018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和时序数据,本文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中部塌陷”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部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多项生均指标明显落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塌陷”状况具有时间差异,呈现不同程度的加剧态势,这成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短板;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核心的国家政策支持不足对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塌陷”状况具有显著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改善“中部塌陷”的关键在于加快落实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保障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造血”源;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政策倾斜与支持,统筹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优化教育资金资源配置,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