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乾隆时期的一部颇有影响的小说,《绿野仙踪》有着复杂的思想意蕴,儒释道思想间充满了融合与碰撞。本文将结合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格局,立足清前、中期儒道文化发展的现状,解读其"儒道互补"的理想文化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历史上,儒家与道家教育思想构成了两条主脉。尽管儒道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对立之处,但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方面又有互补之处。我国的教育文化应当积极汲取儒道教育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3.
邵长宗 《文教资料》2007,(33):75-77
在思想文化领域,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艺术思想、审美兴趣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宋朝是瓷器蓬勃发展的一个朝代,当时各地瓷窑星罗棋布,被称为瓷的时代。基于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它不可避免地对宋瓷发生了影响。本文从分析儒道思想在审美领域的观念入手,阐述了宋朝的美学思想,从青白瓷、名窑的开片瓷、钧瓷等的特色来阐述儒道思想对宋代陶瓷的影响。在器物的釉色、质感和美学追求上体现的是道家精神,但在器物的造型上,却体现了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4.
钱伟 《林区教学》2011,(2):11-13
在上千年的历史递嬗演变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历史上,儒道佛三教的冲突始终不断,三教的融合也一直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儒道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哲学思想,但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融互补的。通过对儒道佛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差异的分析,探讨三教在思想上的相通互摄,相异互补,并认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在现代与未来仍然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文教学似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现代视角。一、古代文化思想的整体渗透。如同当今文化中有主旋律、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样式并存一样 ,古代文化思想也是丰富多彩的。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 ,先秦理性精神中的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哲学上美学上的儒道互补原则 ,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文学之中。从宗教方面看 ,儒道佛三家 ,汉以后 ,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至深。古代文学作品始终自觉地遵守文道统一的法则。而这种“道” ,从哲学上说 ,往往不超出儒家和道家。从宗教上说 ,往往不超出儒道佛三家。李白 ,被人誉为诗仙…  相似文献   

6.
儒道互补的中国人性结构与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繁荣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已成为众学者的共识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儒道互补的中国人性结构剖析其内在原因 :一、儒道互补的中国人性结构赖以产生的物质和物质文化基础。二、儒道互补的稳定的群体人性结构———一种完美的人性结构的假象。三、儒道互补的残缺的个体人性结构———奴性。  相似文献   

7.
面对文化交往的全球化,重新审视、发展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和一项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以史论结合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魏晋玄学思想进行思想史的动态考察梳理,着重从名教与自然之辨的视角理清儒道思想的关系。可以说魏晋玄学思想贯穿了"名教"与"自然"之辨,是儒道思想在碰撞历练中由相融到相斥或超越再到相融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中的儒道兼综和互补。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结构性的存在。儒道等多元化价值取向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二者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结构,使其形成儒道互补的人格特征。《红楼梦》中的贾政,作为一名封建士大夫,其性格也是一种儒道互补的结构性存在。  相似文献   

9.
李泽厚认为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虽有相对立的成分,但从精神上来说,儒道两派并不是全然对立,而是道家做了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文章从审美的人生态度、人格理想、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具体深入探讨了李泽厚先生"儒道互补"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要求追随到最纯真最至美的国学文化,本文就"儒道互补"这一思想来阐述一下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儒法道释之间的互补及融合,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儒、法、道、释的融合是一个完整的人、和谐的人的内在要求,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欲求与自足,它反映着人的存在本质的复杂与深邃。  相似文献   

12.
人性是人的根本,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头。先秦儒家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主体与本源。通过比较先秦儒家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的人性观,发现两者小同大异。综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儒家思想穿越百家争鸣的血战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与主导而道家思想最终走向离群索居、回避世俗的重要原因是其人性观之差异。  相似文献   

13.
儒道精神的入世和出世,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两大支柱。儒家成就了中国人的道德生命,道家完善了中国人的艺术生命。音乐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背负着儒道两家的精神。古琴艺术作为中国古老的音乐形式,承载着圣贤哲人的人生哲学和艺术精神,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和对人生态度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人的幸福是多样的,于是“幸福”也就成了人类生活当中最捉摸不定的问题。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幸福理念,对于中国人幸福观点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家为主干,道家、佛家为两翼的三维结构。儒家的“德福一致”、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涅槊之乐”产生了和谐的碰撞与交融,为今天中国人的幸福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为中国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底蕴。’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具有普遍的伦理价值取向,围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传统伦理观中存在着儒道分野的现象,儒家伦理观和道家伦理观的人性论、人生观、本位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儒家和道家思想对围棋对个体的功用、围棋与社会关系、围棋的品格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儒道文化长期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道文化的和谐美好的社会理想、多重维度的人文关怀、牺牲奉献的群本位意识三大契合点,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道文化的现代化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升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引领力和对人民群众的感召力,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被中国人民所认同、接受和信仰。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重大的哲学命题,提出了各自鲜明的环境生态伦理思想。以儒、道为互补结构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环境道德与生态智能,不仅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可借鉴的环保思想资源,而且也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儒、道两系均以《周易》为经典。《周易》以自身的特质和内蕴包含儒道发展的种子,含有容纳儒道的基因。《周易》古经是儒道同源的思想文本,《周易》传文使儒道会通真正实现,《周易》成为儒道共同的言说框架和思想场域,《周易》中奇偶符号、阴阳之道、天人合一等都为儒道会通提供了方法、载体、根据和视域,实现了儒道的兼收并蓄和圆融会通。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化作为一种异域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存在诸多差异,从其早期传入起,就遭受到了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的批判、抵制甚至打击。文中主要论述了儒、道思想及统治阶级等对佛教文化的抵抗,以及这种抵抗对佛经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文疏理了关于"国学"的几种不同定义,认为要恰当地定义"国学"、了解"国学"的基本内涵,首先应确定"国学"的核心对象与核心观念。与目前的主流观点不同,文章对"儒学为国学核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对先秦主流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四家主要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明确此四家为"国学"研究的核心对象,而在这四家之中,道家为体,"天道"是其核心观念;三家为用,但三家的"人道"主张与倾向各有不同,因而彰显出不同的人文色彩。先秦之后,融合道、墨、法、阴阳等各家而成的儒家遂成一家独尊之势,成为先秦之后中国古代庙堂的主流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形态乃至民族特征的丰富性,仍然离不开其他三家持续不断的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国学"的核心,才能全面理解儒家的发展变化,进而准确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