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纳西族女性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旅游的各行各业中,同时这也对她们的家庭地位产生深刻影响.文章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法,选取丽江古城纳西族女性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发展对当地女性家庭地位变迁的影响.调查显示:旅游业的发展对丽江古城纳西族女性在家庭事务决策权、个人自主权和婚姻自主权方面呈现出权力不断增强、家庭地位逐渐提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居住在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民众中,广泛开展着打跳活动,渗透到他们的婚丧嫁娶、时令活动中,随着"大众健身"的开展,打跳活动也成为了中老年妇女的日常健身项目。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打跳也与旅游业结缘。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打跳活动在发展、推广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由于丽江地理原因、历史原因造成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并存;在全国是罕见的。特别是纳西族在吸收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道教基础创立的东巴教是全国唯一的;丽江的多元文化,纳西族的多元宗教形成许多名胜古迹,这些景点成为宗教旅游资源,在旅游中有一定价值,为发展旅游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以丽江古城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调查法对纳西族打跳运动与当地旅游业互动的基本情况做了论述,并从各自发展的角度详细论述了纳西族打跳运动与旅游业互动的必要性。目前来看,丽江古城中打跳运动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使得双方实现了双赢,为全国各地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对丽江纳西族的典型饮食文化“三叠水”宴席进行阐释.以对“三叠水”宴席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分析为基础,提出将纳西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提升纳西族的文化,促进纳西旅游业和纳西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也为传播纳西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丽江多元经济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纳西族心灵与精神变迁史的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危机。在现代传播环境中,要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规范旅游消费市场,对现代科技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音乐教育(如在幼儿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纳西民乐课程等)加强对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保护,同时,通过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举办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节、设立音乐博物馆以及人才培养基地等措施使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在现代化潮流中找到最为有效的传承和保护途径,以更好的推动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巴文化以云南丽江纳西族古代民间的东巴教信仰为载体,构成古纳西文化的重要部分。东巴文化影响到纳西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的灵魂。她既是传承了近千年的纳西古文化,也是延传至今的人类文明的活态文化,通过智者东巴们的口传身授,世代传承。东巴文化适应纳西人的需要而存在,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东巴美术的当下处境表现为以下方面:旅游业与东巴美术的商业价值、东巴美术在当下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丽江多元经济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纳西族心灵与精神变迁史的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危机.在现代传播环境中,要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规范旅游消费市场,对现代科技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音乐教育(如在幼儿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纳西民乐课程等)加强对纳西族传统民同音乐传承的保护,同时,通过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举办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节、设立音乐博物馆以及人才培养基地等措施使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在现代化潮流中找到最为有效的传承和保护途径,以更好的推动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昔日的黄金旅游胜地大理因传统旅游产品老化、局部规划不合理、深度开发欠缺、旅游投资资金不足等原因,遭遇“瓶颈”,加之丽江、香格里拉机场的建立以及昆明一丽江铁路的修通等交通因素,大理在地理位置上变得越来越尴尬。与此同时,相距不远的丽江旅游业却在上市公司“丽江旅游”模式的运作下,发展势头旺盛,这对大理旅游业有较好的启示。在总结“丽江旅游”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大理可以通过组建旅游上市公司、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业产业链等路径,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丽江纳西族地区足球运动是最受人们喜爱的运动之一。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研究方法,探析纳西族地区盛行足球运动原因,发现该地区盛行足球运动的原因有:有良好的古代足球和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做基础;有良好的制革技术,提供了制作足球的技术;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与纳西族文化和其民族特质有关等。  相似文献   

11.
丽江纳西族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语言、宗教、礼仪、饮食、服饰、民俗、节日、建筑、医学、体育、艺术等。文章从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着手,论述了对纳西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旨在通过对纳西族文化的探索和研究,让生活在丽江这片土地上的儿童,在接受主流文化教育的同时,仍然能传承和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使幼儿园的多元文化课程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和探讨的永恒话题,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变迁往往首先是表现在语言变迁的基础之上。语言变迁的原因主要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通过在丽江大研镇一个月的纳西语流失现状田野调查,对丽江大研镇的纳西族语言流失现状及成因作简要分析,进而对纳西语及纳西文化的传承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丽江纳西族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语言、宗教、礼仪、饮食、服饰、民俗、节日、建筑、医学、体育、艺术等。文章从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着手,论述了对纳西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旨在通过对纳西族文化的探索和研究,让生活在丽江这片土地上的儿童,在接受主流文化教育的同时,仍然能传承和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使幼儿园的多元文化课程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纳西族饮食民俗既是历史传统中约定俗成的,也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得以重构而不断扬弃下沉淀生成的。纳西族饮食民俗按其内容可分为日常饮食、节庆宴席、娱乐休闲饮食等等三个类型,其风味食品以丽江粑粑、丽江黑凉粉、米灌肠为代表。纳西族饮食民俗特征主要有实用性、协调规范性、伦理审美性、发展变迁性。纳西族传统文化中强调 “和合”思想,其传统宗教———东巴教主旨在于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相处,表现在饮食文化及思想上,也主张调和五味,兼容并包,这与中华文化的“中和”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三年(1639年)正月二十五日,在其《滇游口记——六》中说丽江纳西族是“官姓为木,民姓为和,更无别姓者”。丽江土知府木公在明嘉靖年间所写《述怀》一诗中也说:“丽江西尔西戍地,四郡齐民一姓和”。长者言:古称纳西族只有“和、木”二姓,“和”又叫丽江“和”,表示纳西族特有之姓氏。笔者最近对丽江纳西族姓氏的初步调查资料表明,在纳西族的姓氏构成中,占全国汉族人口55.6%的十九个大姓中,除两个姓氏不祥外,其余纳西族都有;占全国汉族人口87%的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58):194-196
云南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同时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丽江是当今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纳西族文化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以深厚的精神底蕴和丰富多彩的相貌,描绘了整个纳西族的人文历史和纳西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本文从云南纳西族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对丽江纳西族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的应用与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思索与探究。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丧葬方式.一个民族的丧葬方式,往往直接受到其生存环境、生命观念、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等诸因素的影响.丽江纳西族的丧葬方式经历了原始社会蒙昧时代的"弃尸"、偏居高原寒地与古羌族一脉相承的火葬、受儒家入土为安观念影响为统治者强力推行的土葬、以及现代社会文明倡导的火化土葬四种方式的变迁,这个变迁过程是丽江纳西族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东巴文化对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巴文化是丽江唯我独有的旅游资源 ,其独特、古老及很高的科学、历史、美学、艺术等价值使它成为丽江世界级旅游精品、绝品。 2 0 0 3年 8月 ,东巴古籍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东巴文化对增强丽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提高丽江的知名度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东巴文化还是使丽江旅游业保持独特个性、提升文化品位及效益的关键因素。合理开发和保护东巴文化已成为影响丽江旅游业“第二次创业”、使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改土归流”对纳西族尚武精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朝雍正元年以前涉及纳西族的文字中,都把纳西民族记载成尚武好勇的民族精神,但是雍正元年改土归流之后的一些史料中记载纳西人"性柔弱"、"生性懦弱"等。本文通过"改土归流"对纳西族社会的影响,来探析"改土归流"对纳西族尚武精神的影响,认为"改土归流"使纳西族民族的尚武精神从感性阶段发展到了理性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东巴文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多用于纳西族宗教领域。随着丽江文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其被广泛运用于店铺招牌和旅游产品,但在应用过程中东巴文乱用、滥用现象突出,如何对其进行有效规范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中的典范,基于对藏语言文字规范化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对东巴文社会用字规范化研究的初浅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