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甘国芳 《学语文》2014,(1):74-75
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及文化内涵1.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语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现象。也有学者把它叫做“拟亲属称谓语”。这种称呼方式常常在非正式场合使用,交际双方多为偶尔相逢的陌生人,运用亲属称谓语只是向对方表示敬意。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看,我们一起探讨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描述了现代汉语口语中“哥们儿”称呼的使用情况,分析了影响它的因素及其使用原因。“哥们儿”一词,是亲属称谓向非亲属成员的延伸、放大,是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它遵循了血缘亲属间的亲近原则,受到了中国古代宗族制度及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简要描述了现代汉语口语中“哥们儿”称呼的使用情况,分析了影响它的因素及其使用原因。“哥们儿”一词,是亲属称谓向非亲属成员的延伸、放大,是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它遵循了血缘亲属间的亲近原则,受到了中国古代宗族制度及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词义扩大是词义变化中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崽”是长沙方言重要亲属称谓语之一,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儿子”。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沙方言“崽”词义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单指称儿子,也可以指称女儿。本文对长沙方言亲属称谓词“崽”词义扩大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调查和分析了长沙方言其他亲属称谓词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普通话的推广,一些具有方言特色的亲属称谓词逐渐消失.针对汾西方言的现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汾西县亲属称谓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汾西县亲属称谓词的使用发生了部分变化,包括单音节词变为重叠词、称谓方式趋于普通话、不同阶段称谓不同、同一阶段称谓不同、特殊称谓“姐”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化对人们语言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汉语有非常严密的亲属祢谓系统,亲属称谓和社会生活关系十分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亲属称谓也越来越复杂,并最终趋向平民化。本文以《元刊杂剧三十种》为研究对象,来窥探元朝子女对父亲、女子对丈夫称谓的使用及其演变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7.
吴地亲属称谓语从用途来看,主要用作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背称多于面称、比较普遍的异名同指、主要采用双音节形式以及相对稳固性是昊地亲缘关系亲属称谓语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吴文化的杂交型文化特点不无关系。吴地泛亲属称谓语可以分为纯表社会角色的和既表亲缘关系又表社会角色的两大类。泛亲属称谓语具有与亲缘关系称谓语迥然有别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红峰 《青海师专学报》2006,26(Z2):32-34
柴达木蒙古人使用的三种不同的亲属称谓制保留了蒙古族一夫一妻家庭的亲属称谓特点,是蒙古族亲属称谓制度的一部分,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因素运作的结果,随着社会组织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亲属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这种变化是内在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尴尬     
周艳琼 《学语文》2005,(2):44-44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亲属称谓相对复杂,现在亲属称谓不仅用于亲属之间的称谓,部分亲属称谓也越来越多地用于称呼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即亲属称谓语的外化。通过分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外化现象,发现亲属称谓语外化是受到社会原因和交际原因等因素影响。社会在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亲属称谓语的外化将会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1.
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体现一个地区亲属之间的社会关系,女性亲属称谓词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与男性亲属称谓词相异的特点,同时有着普通话所缺乏的语言现象和相关的文化内涵。对武汉市新洲区方言中的女性亲属称谓词用归纳对比的方法整理并进行研究,从结构、语用特征这两点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展示其颇具特色的语言和文化,了解新洲方言中女性亲属称谓词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2.
廖颂举 《现代语文》2006,(3):122-123
非亲属关系而以亲属称谓来相称的社会称谓习俗,叫作拟亲属称谓.这类词大多沿用了亲属称谓,有些则是在亲属称谓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是亲属称谓的社会化(非亲属化)形式.  相似文献   

13.
亲属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亲属称谓语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现在汉语亲属称谓语同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系统内部称谓语逐渐减少,关系日趋简化;另一方面某些亲属称谓语向系统外部扩张,泛化为社会称谓语。  相似文献   

14.
亲属称谓词属于词汇系统的基础部分,产生时间早、使用频率高、较为稳固。在与汉语长期接触中,彝语亲属称谓系统受汉语亲属称谓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异和转用;同时,受彝语亲属称谓影响,峨山汉语方言亲属称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同于普通话和其他汉语方言的特点。彝、汉亲属称谓的互动,既体现了语言的相互影响,也体现出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5.
亲属称谓语反映着婚姻、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他亲属称谓语则是亲属称谓语中比较独特的构成部分,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语呈现出浓郁的地域色彩。主要探析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语的类型、特点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6.
亲属称谓语是有血缘亲族关系的人互相之间称谓的用语。社会交际用语中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叫做拟亲属称谓,也就是亲属称谓语的外化用法。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该称谓方式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文章简要分析了汉、英亲属称谓及拟亲属称谓的差异,并且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拟亲属称谓的翻译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亲属称谓的扩展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的一些亲属称谓词常在社会人际交往中被用来称呼非亲属,甚至陌生人。这一点让西方人很不理解。本文对亲属称谓的这一扩展用法,包括其特点、原因、功能、变化及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认为亲属称谓社会化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及顺利交往,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8.
张静仪 《英语广场》2020,(11):51-54
英汉语中亲属称谓语体系极为不同,众多学者讨论了英汉语亲属称谓的对应及差异。由于时代变化等诸多原因,英汉语体系中的亲属称谓语本身也发生了一系列用法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亲属称谓语中"哥""姐"及其对应的brother和sister的用法变化,探究其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及文化内涵1.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语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现象。也有学者把它叫做"拟亲属称谓语"。这种称呼方式常常在非正式场合使用,交际双方多为偶尔相逢的陌生人,运用亲属称谓语只是向对方表  相似文献   

20.
亲属称谓语广泛存在于世界语言体系中,是确立家庭成员身份、疏通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依据。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孕育出的亲属称谓语却不尽相同。日本亲属称谓语折射出集体主义至上、亲疏关系分明的东方文化;英亲属称谓语体现出欧美文化里强调个人意识的面子观念。本文从语言特性、礼貌现象和面子观念入手,选取日语、英语两种亲属称谓语为研究对象,针对两者中亲属称谓语在父系和母系、血亲与姻亲方面的相似之处及其原因进行论述,在日两者显著差异的基础上,探究背后东西方礼貌现象差异、日语中"亲疏观念"特殊体现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