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于散文的诠释,多如牛毛。但我比较欣赏的还是诗人牛汉"散文是诗的散步"的说法。不散不是散文,太散不是好散文。我所喜欢的散文是:在散与不散之间,有诗意不经意地弥漫。然而何为诗意呢?如果这样追问下去,我就不敢回答了。因为"诗意"和"禅"甚或和"爱情"一样,是"说不得,说不得,一说就错"的。但是我想,诗应该是美的。因为人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因为美即生活,美  相似文献   

2.
白桦 《大理文化》2004,(1):31-33
我第一次访问滇西北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虽然,后来的滇西北之行使我十分忧伤,我的许多年轻朋友都老了,有些我所熟悉的森林、湖泊和古迹消失了.但,今生今世,香格里拉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第一次去滇西北,除了带回了美好的友情、沉重的思念,我还带回了许多诗篇,出版了一部四千行的长诗<鹰群>,完成了一部电影剧本<藏民骑兵队>,八十年代去滇西北,带回了一部长篇小说.滇西北给了我延续终生的、饱满的诗情.  相似文献   

3.
新年的时候,身在远方的父亲从老家给我寄了一个水果蛋糕.虽然我在纽约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也有自己的公寓,但他总担心我的橱柜和冰箱是空的,并且执拗地认为,我仍然是他需要照顾的儿子.  相似文献   

4.
远去的猴群     
"亲爱的小猴哥,我好想你.你现在生活得可好,你走了许多日子,怎么还不见你的身影?"无意中打开儿子的课外练习,发现老师布置下来"给远方朋友写封信"的作业,竟是一封给猴子的信.读来情真意切,让我一同陷进对远去的猴群的挂念里.  相似文献   

5.
感通雨茶     
晚春的一天,天气晴朗,与远方友人老丁相约,上大理点苍山圣应峰东麓的感通寺去.   老丁是初上此寺,我是多次常客了.我们在大理七里桥公交车站下车,立刻就有几辆小马车来拉客.……  相似文献   

6.
李敏 《大理文化》2021,(5):85-87
2020年春因疫情的原因,好多人的外出游玩计划也因此被搁浅.只能通过"云旅游""云赏花"等方式,聊以慰藉那颗想要出游的心. 宅在家里,写下很多文字,表达着自己想出去走走的心情.漾濞,之前已去过多次,但依然心向往之.我想去漾濞石门关,因为那里有雄奇的高山峡谷、险峻的悬崖峭壁、清澈的瀑布溪流,更因为那里有我们美好的亲子时光.听说光明村的建设也是让人眼前一亮,等疫情过后,我要陪着父母,带上孩子再去漾濞游玩.是的,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珍惜大自然的美好,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7.
正1周末,我在学校的草地上一边看着风景一边很无聊地临摹一幅画时,初夏的天空是那样高远,让人心旷神怡,天空下有飞鸟飞向远方,像一只飞向远方的风筝,我第一次有点想念她。因为那些飞向远处的飞鸟让我感到像一只风筝,我小时候在公园的草坪上放飞的那一只风筝,还记得她把风筝送上去后对我的叮嘱:"来,宝贝,把线握住,松的时候你要知道拽着跑一跑就不会落下来了。"  相似文献   

8.
吴承学 《中国文化》2010,(2):113-120
<正>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蹈遍陇头云。归来笑撚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上引是一首自宋代以来相当流行的诗歌,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但是这首诗不但作者身份是含糊的,题目也是众说纷纭。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姑且把这首诗称为《梅花诗》。最近,为了回答同学关于此诗作者的询问,我利用网络数据库之便进行检索,同时也阅读了一些纸质文献。没有想到,原先觉得应该是很简单的问题,越是用心去梳理,就越是一团乱麻:历来对这首诗的时代与作者有太多说法,而且差异太大。在时代方面,分别有唐、宋、元之说,作者则有无名氏的尼姑、和尚、模糊的"前人"等,有姓名  相似文献   

9.
公元1922年至1923年间,赵式铭写了<戏为长截二首,简惺庵先生>诗.其一为:"我居后巷君前巷,径草沿缘不断青.留与乡人谈故事,城南一角有双星."……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株冰山上的雪莲.造物主并没有把我安排在春意绵绵、生机勃勃的温暖舒适的百花园里.上帝并不会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集中在某一个角落里.在海拔几千米的雪山上,厚厚的积雪压得陡峭的山峰喘不过气来,寒风呼啸着,似乎要吞没整座山峰.然而,这就是我的家--我自认为世界上最"温暖"的家.  相似文献   

11.
陈传坤 《寻根》2010,(5):56-59
<正>一、"一拳石"不能证雪芹书箱为伪造从2009年年初开始,各家红学网络上,关于所谓曹雪芹书箱真假的问题又被很多人提起来。其中,有一个传为某专家主伪的意见引起了我的兴趣。此观点认为书箱是伪造的,核心证据是什么呢?正如红学研究者于鹏所言:问题的核心是与补天有关的"一拳石"出于富竹泉的诗句,此诗被其外孙冒充曹雪芹诗中,而号称曹雪芹书箱的箱子上偏偏有这个"一拳顽石"。  相似文献   

12.
一 提起炼铁,总有一缕淡淡的乡愁挥之不去.这曾是我又爱又恨的地方,浸透着我童年的所有美好抑或是苦涩的记忆.  相似文献   

13.
安康路42号     
安建雄 《大理文化》2021,(10):35-39
安康路42号,是宾川县城边缘一个简朴而陈旧的小院.它是我生命历程中的一个中转站.2011年,我从乡下调到县城工作,在小院租住了一年多的时光.这段时光在我的生命里打上了一个拙朴的烙印,见证了我从"乡下人"变为"城里人"的过程.小院里那些来去如风、形形色色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做小生意的,有打工的,也有未买房而临时落脚于此的工薪族.我和他们混杂在一起,成为小城最朴素无言的底色.我租住的那间小屋,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住过;我搬走之后,又有多少人来住也无从得知.那些来去如风的人,忙忙碌碌为生活而奔波,小院便是劳累之后的一个临时栖息地.我在小院里,听过欢笑声、打骂声、哭喊声,也见过悄悄溜进来的小偷.形形色色的人中,或许也有吸毒的、钱色交易的、跑路的……一个简单的小院,承载着社会底层复杂的人群,这些人,互相成为生命中匆匆的过客,或许见面打过招呼,或许在楼道上擦肩而过,最终都像遗忘一粒尘埃一样,在各自的记忆中不复存在.可是,"安康"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是幸福最基础的注脚.我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记起安康路42号小院,记起和小院有关的一些人和事.  相似文献   

14.
洱海行吟     
杨丽 《大理文化》2021,(2):76-78
第一次见到洱海,是在三十多年前,刚刚小学三年级的我跟着爸爸来到下关登上团山公园,当广阔的洱海呈现在我的眼前,一泓碧波万顷的水域映入我的眼帘,第一次走出大山的我被洱海深邃的蓝、纯粹的美所吸引、所震撼!这是生长在大山深处的我第一次看到这么远的远方,第一次感受宽阔博大的含义.后来我来到洱海边工作、生活,对洱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祈祷   祈祷是一种宗教仪式.我是借"祈祷"说明一种心态.也就是我在每天写作前的一种状态.   清晨,我洗漱完毕,先煨一壶开水,冲一杯大叶普洱茶,端到电脑桌上.我并不急于打开电脑,让简陋的工作室保持着清晨的安宁.……  相似文献   

16.
楚辞与荆楚饮食文化冷樵屈原的《离骚》中有如下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女夸以练要兮,长咸页颔亦何伤!译诗:清晨口双双饮木兰树上滴沥的露水,傍晚食用秋菊初生的花瓣。如果我的情操确实美好而精纯,长久地面黄肌瘦又有何妨!《九歌·东皇...  相似文献   

17.
在我家的书房里,贴着一张我与爸爸签订的"君子协议",也就是我们父女的"约法三章",每天我俩都认真对照检查,互相监督.   先说说爸爸对我的三条要求.爸爸在学习上对我要求很严格,我有时做作业和考试不够细心,把一些不该答错的题答错了.记得有一次,就因为一个小数点点错,我被扣分,结果没有考到满分,这次,爸爸给我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学习努力,认真细致,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我暗下决心,这个目标我一定要达到.……  相似文献   

18.
漫步苍洱间     
张应军 《大理文化》2021,(11):84-87
在大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理唤起了无数人的乡愁,是许多人的梦想、诗和远方. 漫步苍洱间,大理随处皆风景.行走在洱海生态廊道,左边是苍山,右边是洱海.雄奇的苍山十九峰雁翅罗列,白云绕山;十八溪琴键般依次排开,流水潺潺,温润美丽的洱海碧波千顷,气象万千.绵延数十公里的生态廊道,像一条珠链,将苍洱风景有序贯穿起来,实现了苍洱间自然美景与人文内涵的有机统一和大集合.  相似文献   

19.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诗人,因客家故乡的文化氛围、家庭环境、家学传承及丰富的驻外经历,他高度认同客家山歌与客家民俗文化,受此影响而提出"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言文合一"等诗歌创作理论,在晚年时期提出了"杂歌谣"的设想;还辑录整理了许多客家山歌,在诗歌创作中借助客家山歌的形式,使用通俗化语言,创作出带有客家山歌风味、描绘客家民俗风情的诗篇,增厚诗作的文化内涵,使他的诗作成为具有新思想的真我之诗。黄遵宪源自于民间文学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对五四新文化时期的白话文写作、北京大学歌谣运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后人评断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 从2014年与芬兰有交集开始,在两国间跑来跑去已成为我的生活常态.有意思的是,每当我跟朋友提起芬兰,大家似乎无一例外地先确认,我说的不是那个盛产郁金香、只一字之差的地方.这让我意识到,大多数国人都觉得芬兰实在是太小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