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如果有雅兴,我觉得《红楼梦》不妨可以当作“菜谱”来读一读。在这本“菜谱”中,有一道菜尤为有名,那便是刘姥姥吃到的“茄子鲞”。读过《红楼梦》的一定记得这个细节:种了一辈子茄子,吃了一辈子茄子的刘姥姥在吃“茄子鲞”时居然尝不出其中的茄子味道来。也难怪刘姥姥尝不出,因为这茄子中加的佐料实在是太多了:“摘下来的茄子把皮剥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榨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一拌就是。”瞧瞧,几…  相似文献   

2.
如果有雅兴,我觉得《红楼梦》不妨可以当作“菜谱”来读一读。在这本“菜谱”中,有一道菜尤为有名,那便是刘姥姥吃到的“茄子鲞”。读过《红楼梦》的一定记得这个细节:种了一辈子茄子,吃了一辈子茄子的刘姥姥在吃“茄子鲞”时居然尝不出其中的茄子味道来。也难怪刘姥姥尝不出,因为这茄子中加的佐料实在是太多了:“摘下来的茄子把皮剥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榨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一拌就是。”瞧瞧,几十种佐料加进去了,这茄子的味道还会品得出?  相似文献   

3.
有些人看《红楼梦》都不注意第四回,其实这一回是《红楼梦》的总纲.只有抓住这个纲,才能正确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才能批判地借鉴,做到古为今用.过去有人把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当作总纲来看.于是什么《红楼梦》是“淫书”啦,是演“色空”观念的啦,是“悲金悼玉”之作啦,谬说种种,或誉或毁,结论只有一个:《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小说.把第四回还是第五回当作《红楼梦》的总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其中反映了两个阶级、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抓住第四回这个重要的纲,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当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  相似文献   

4.
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意蕴深邃、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文学巨著的主题,历来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在众多之说中,我们赞成这样的观点:即“《红楼梦》不是用某一两种主题所能概括得了的.如果非用一种主题来概括不可的话,“那也只能说是它表现了作者对人、人的价值、人生及其意义的一种独到的感受和理解.”所以,本文在这里并不想对《红楼梦》的主题进行全面的概括(这也不是本文所能胜任的),而只是想从某一角度谈谈笔者的一管之见,不当之处还请学界前辈及同仁指正.《红楼梦》的作者在第一回中就曾开宗明义地指出该书是“大旨谈情”的,并且我们从全书所写内容来看也是如此,作者并没有蒙蔽我们.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就将《红楼梦》划归“人情小说”,是十分有见地的.可以说,《红楼梦》就是一部“情”书,它不仅抒发了情,描写了情、表现了情,而且以情为旨归,以情为衡量事物、判断是非的标准.情在《红楼梦》中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整部《红楼梦》就是用情谱写而成的.《红楼梦》的知情者脂砚斋曾说“雪芹哭成此书”.这里不说写成此书而说“哭成”,可见曹雪芹写此书时用情之真、之深了!那么,《红楼梦》中所抒发的、描写的、表现的又是什么样的情呢?首先,《红楼梦》抒发了儿女之真情.这里所谓儿  相似文献   

5.
“有些课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这是武凤霞老师的《船长》一课给我的第一个直接而真切的感受。小学太需要这样的课堂了!但是,我却听到个别老师这样说:拿我们新疆克拉玛依的那场大火与国外的这场救险比较,这不是在揭我们自身的伤疤吗?恰恰是这种不和谐的声音,使我们更有理由为武老师的这一节课叫好!唤醒沉睡的灵魂《船长》一课,如果仅仅满足于字词教学,像“薄雾“”船舷“”剖开“”顷刻间“”呼号“”嘈杂”等,其实不消说武老师,很普通的教师都可完成,但对“船长“”责任“”英雄”等词语的解读,可能就不是我们翻看字典所能够做到的了。如果…  相似文献   

6.
一、“真事隐去”和“假语村言”——《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第一回中题作“缘起”的一首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创作了这部伟大作品,在开头特地写下这首诗,寓意是十分深长的。在清王朝严酷的政治压迫和思想统治的那个年代里,曹雪芹由于环境所迫,不能够直接表白自己的心迹,但又深恐别人不能理解他这“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的深意,只好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一部公认的谜书,原著散失、作者身价、时空描写、人物命运等,至今都是令古今读者探索不尽的无底谜。这一年来,随着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揭秘《红楼梦》节目的播出,在文化界掀起一股锐不可当的“秦学”风潮。不论刘心武是在“忽悠”《红楼梦》还是在“解读”《红楼梦》,他的一个主要论点还是很值得注意的:研究《红楼梦》应该从秦可卿入手,《红楼梦》中最大的一个谜是秦可卿! 作为原著和译本比照阅读的读者,我们是否可以把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其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鲁迅都给以高度评价。然而。人们并未能完全理解鲁迅在红学领域提出的美学思想的真谛。鲁迅在阅审《红楼梦》最早的话剧本《绛洞花主》后,撰有著名的《小引》,提出“《红楼梦》的神情”这一命题,亦未引起红学界的重视。《红楼梦》的神情,包括《红楼梦》情节结构主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这些都是研究《红楼梦》原著的主要课题,却历来存在纠缠不清的问题。鲁迅作《小引》的《绛洞花主》剧本,是我们探索《红楼梦》神情的珍贵史料;通过鲁迅指明的“神情依然具在”这座桥梁,比较研究、对照探索,势必得以揭示出鲁迅体味到的《红楼梦》的“奥秘”。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与其说足一部神奇的书,不如说它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个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一样丰富多彩一样生机勃勃一样魅力无穷的世界。说它是一朵奇葩.不如说是滋养它的土壤,生生不息,永不衰竭。这是一部值得你一辈子用心品读的书。要穷究《红楼梦》的整个世界无疑是徒劳的,正如作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与其说是一部神奇的书 ,不如说它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一个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一样丰富多彩一样生机勃勃一样魅力无穷的世界。说它是一朵奇葩 ,不如说是滋养它的土壤 ,生生不息 ,永不衰竭。这是一部值得你一辈子用心品读的书。要穷究《红楼梦》的整个世界无疑是徒劳的 ,正如作者所说的“谁解其中味。”然而正如多数人都存在好奇心一样 ,我们还是禁不住它的诱惑和对它的探究。在我看来 ,大观园是曹雪芹“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的伟大艺术创造 ,它寄托了曹雪芹最热切的期望和最深沉的失落 ,是一首最深情的颂歌和最沉痛的挽歌。在《红…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这本书,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你要么不喜欢,要么就特别特别喜欢。在我看来,《红楼梦》的魔力,其实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魅力。无论我们的生活多么现代化.中国人的心灵都永远是“中国的”。中国人从这本书中,品味到了美、幸福和浪漫,它永远是现世生活里的精神栖息地。  相似文献   

12.
纪念高鹗,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认识他和程伟元整理的120本《红楼梦》;正确地向国内外和我们的子孙宣传、传承“国宝”程高本《红楼梦》.俞平伯晚年两次对自己研究《红楼梦》的反思,对学界正确认识程高本《红楼梦》极端重要.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从目的到方法都是正确地,无可指责.程本前八十回和庚辰本的优劣与正确传承、保全《红楼梦》是两个完全不同层面的问题.用庚辰本替代和肢解程本《红楼梦》是不妥当的.应该重新组织专家力量注释、校对一部优秀的程本《红楼梦》以作普及、传世本《红楼梦》.  相似文献   

13.
简飚 《师道》2002,(2):37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学识和才气具有“超级教师”的水平,这在《红楼梦》里是有据可查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像林黛玉这样的女子去当教师是不可能的,但《红楼梦》却写她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老师(如她教香菱学诗),这一点也可看作《红楼梦》向传统思想挑战的又一战绩。《红楼梦》第48回写林黛玉教  相似文献   

14.
如果用常见的对学术著作评价的来评价林先生的《红楼梦符号解读》(以下简称《解读》),说这部论著是“红学”研究的扛鼎之作,或曰这部论著站到了“红学”研究的前沿等显然是笼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林先生的这部论著除了前边所述具有的学术价值外,更为重要的是:这是第一部用文学符号学研究《红楼梦》的学术新著.这就是说,“红学”这一领域虽然被人研究了二百来年了,但至今仍有未被开垦的“处土地”,林先生是一个拓荒者,他的《解读》是当之无愧的新开发.林先生以其深厚广博的中国文化功底从文学符号学这一视角,全方位地论析了《红楼梦》,通过对作品中那些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及其编码的解读、阐释,为我们辟出一个到处是奇境胜景,满眼是灵山秀水的“红学”新境界.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评:林先生把文学符号学首次运用到《红楼梦》的研究中,不仅成就卓越,同时创立了“一种中华文化学的新型态”——“红楼”符号学”.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小说.它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过程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耻、必然败亡的命运.就其概括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来说,我们可以把《红楼梦》看作是封建社会的一部形象的历史.但是,二百多年来,《红楼梦》一直为地主资产阶级的“红学”家们所践踏.他们从人性论出发,避而不谈《红楼梦》中揭示出来的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总是把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描写孤立起来,抽去它具体的阶级内容,并把它夸大为全书的主题,称《红楼梦》是什么“忏悔情场”之作,是“爱情的青春的颂歌”.把《红楼梦》看成是谈情说爱的小说,还是看成是反映阶级斗争的形象的历史,这是长期以来《红楼梦》  相似文献   

16.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了主导地位,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市场经济也在缓慢而曲折地发展,如果我们从《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三部明清小说来考察这一现象,是会给我们某些启示的。《水浒传》的全部理想蓝图建立在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面,产生在这一基础上的理想旗帜是“忠”和“义”。以“忠”来报效朝廷,用“义”来团结弟兄。宋江的最大好处是对投奔他的好汉“尽力资助,端的挥金似土”。《水浒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也只是将库内一部分“金珠、宝贝、彩缎、绫罗、纱绢”…  相似文献   

17.
如果手头有一张“红楼梦系年表”,那将会给阅读和研究《红楼梦》带来极大的方便。周汝昌的《红楼纪历》(见《红楼梦新证》)和周绍良的《红楼梦系年》(见《红楼梦研究论集》)两文就是在这方面所做的极有意义的铺路工作。细读两文,两位红学大家所编的系年绝大多数竟不谋而合,只有第五回,第六回个别地方有所抵触,这足以说明,尽管《红楼梦》是一部百十万言的巨著,它的系年还是有根可寻,可以编写的。现把两文中几个编年不一致的地方细作一考辨,并对文中的某些说法谈一谈本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前些年,有的《红楼梦》评论者十分肯定地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主观愿望”是为了“补天”,即“改善封建社会”。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不能同意。到底曹雪芹是要“补天”,还是不愿“补天”?这是一个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评价《红楼梦》思想倾向的重要问题,因此应该展开争论,以便推动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研究。 “补天论”者首先用曹雪芹的思想发展变化来寻找“补天”的依据。他们说:“曹雪芹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使得他的思想也在变化、发展。从‘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感叹,到‘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的自嘲,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补天’是从满腔热情到逐渐失望。”这段话到底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是指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过程中的思想状态吗?如果是,那么它既不符合作品内容的客观实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有何缘起?我们可从“石头”入手,开启四问: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这块“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前身吗?这块石头何“奇”之有?这块石头对全书的“情节”有何作用?以此四问,引导学生寻“石”探秘,开启《红楼梦》整本书沉浸式阅读之旅。  相似文献   

20.
读《淮南子·齐俗训》的一句话颇有感触。
  这句话是“待西施、王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意思是说,如果非要等到西施、王嫱这样的美女出现才结婚,那就一辈子别想成家了。
  想起了西方一则寓言《完美的女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