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编辑活动是指向读者的一种活动,通过编辑,让作品或者文本作用于读者,编辑的目的才能达到.在作者、编辑和读者的三边活动中,读者是受动者,也是目的,因此,如果忽视了读者的接受心理,这样的作者和编辑是不可想像的.在这方面,接受美学的理论十分重视读者对文本生成的重大作用,甚至认为读者本身就是文本的一个有机因素.这些理论对编辑学研究也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认为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为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  相似文献   

2.
薄立伟 《新闻传播》2010,(3):102-102
接受美学,又称为接受理论。主要创始人有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姚斯和伊瑟尔等人。接受美学从读者与作品的关系来研究文学,是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由于接受美学带来的是一种视角的转变,给很多学科带来了新鲜的研究视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诗意情趣美感──读王向峰《望云斋诗文丛录》李建盛王向峰先生是教授、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这是人们早已知道的,他著有一系列美学、文艺理论著作,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他的不少著作我也早已读过,而且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得到很多启示。但王向峰先生在理论研究和美学思...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所强调的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启发我们,作为学术期刊的第一读者,编辑的定位问题十分重要.他的阅读行为,往往直接影响到稿件的未来走向,以及对稿件作者的价值评判.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看,编辑的定位,应是稿件批评者与欣赏者的合理结合.批评者的眼光可以使稿件不失创造性;欣赏者的心态可使那些具有创新性的稿件也不被忽略.  相似文献   

5.
周睿 《图书馆论坛》1998,(2):15-15,55
1接受美学的启发本世纪70年代以来,接受美学逐渐风靡世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理论潮流,它发源于联邦德国,而后传向欧洲大陆和英美诸国,远及日本,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8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工作者也开始逐步介绍这一理论,在文学美学界引起了普遍关注。作为图书馆学界,是如何与文学美学界的接受理论产生关联的呢?这个跨越的桥梁和联接点就是二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读者。接受美学的两位创始人,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他们建设接受理论的出发点是:坚持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本文…  相似文献   

6.
佟文娟 《新闻知识》2012,(12):51-52,48
接受美学是在对纯本文主义和纯结构语言运动的反拨中形成的理论,其核心是从受众的接受角度确立了受众的主体地位。虽然接受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的读者,但是其理论对广告文案创作似乎更具价值,尤其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为提升广告文案写作水准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沙笑慧 《新闻世界》2011,(11):61-62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它高度肯定了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新闻传播活动同样经历了由“注射论”到“受众本位”的转变,而受众本位与读者中心有着相似的特点。本文以(《走近科学》为例,浅谈接受美学对于新闻节目制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陈景春同志的《文艺编辑学》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编辑学方面的专著。作者在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文艺学、编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艺编辑学的知识体系。全书的具体内容包括文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文艺作品的读者和读者工作,文艺作品的作者与作者工作,文艺作品的编选流程和工艺流程,文艺编辑主体,文艺编辑美学及艺术生产中的经济规律的特殊性等。 作为这个领域的第一本专著,该书为文艺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视野中的接受美学祁林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对象往往是被文艺理论家从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举耀而出的。M·H·阿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叶维廉的“文艺理论的六个不同导向”、以及刘若愚的“循环艺术过程”,都将文艺审美过程确定为“宇宙、作者、读者”等诸...  相似文献   

10.
《嘉莉妹妹》与中国读者的视界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芳 《青年记者》2016,(5):58-59
根据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的观点,文学创作的最终完成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实现的.文学创作是作者与读者共同构建的循环过程,二者通过作品被连接成一个整体.文学作品的价值受到与读者和作品相关的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借助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文本召唤结构理论分析《嘉莉妹妹》这部小说在当代中国被接受的原因,以及在接受过程中读者对作品的二次创作.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我国文艺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是继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文献.本文从美学角度理解习近平同志讲话的精神内涵,认为讲话中提出的“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是具有创新价值的重要美学命题.本文提出,讲话中包含了这样几个美学观念:人民是文艺审美的创造主体;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主体;人民是文艺审美的评判主体这三个美学观念.本文还对人民与文艺审美关系作了美学理论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受众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的博登湖畔,两个年轻的学者姚斯和伊瑟尔提出了震惊世界的接受美学思想,把传统意义上处于配角地位的读者引向了文学活动的中心,构建了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崭新格局,破天荒地把人们的思维视线从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引向了接受活动。接受美学的兴起与传播给现代广告业以极大启示:这就是广告受众中心论理念的形成。“受众”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上的解释是:接受信息传播的群众。“受众”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是信息的目标。美国消费行为学家威廉·威尔穆曾说过:“受众是实际决…  相似文献   

13.
李彦平 《新闻窗》2009,(5):94-95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兴起。它是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全新的方法论,确立了作品的意义是从读者对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诞生这一事实。它第一次把读者推到了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从而使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读有价值的书。对于读什么样的书我一直是很苛刻的。我不是一个伟大的读者,但我始终希望能通过读一本好书能读出一个伟大的、我欣赏的作者。20年来我一直和创意策划在一起,喜欢奥美的老板奥格威的书,他能给我的创意指路,喜欢叶茂中这厮的书,他能给我策划洗脑,现在我迷恋上看佘贤君  相似文献   

15.
前年,我到广州时,曾向一位办文艺期刊的朋友提及一个藏怀已久的问题:“据说原《佛山文艺》副主编戊戟的武侠小说在广东读者群中很有影响,有一家期刊试着不发他的作品,结果这一期刊物就很难卖出去,有没有这回事?”朋友答:“戊戟的武侠小说在广东很有影响,这是大家公认的,最近他还荣获了广东通俗文学奖呢!但说不发他的作品,文艺刊物就发不出去,倒没有这回事。不过,戊戟的武侠小说,带活了包括《佛山文艺》在内的广东几家文艺期刊,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它把作家、作品、读者联系起来,把读者作为与作家、作品并行的文学研究对象。接受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读者“再创造”理论。作品与读者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读者,也就没有作品存在的价值。将接受美学引入新闻学领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我们研究新闻读者提供了一个新观点、新视野。研究新闻的现象,只见传播者,忽视接受者,是不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作家中,与报刊没有任何关系的,大概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不是编者,就是作者。很多作家都当过报刊编辑,正是经过他们之手,一部部重要作品,从报刊走入读者,走进历史的荣耀。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1897~1986)先后主编过多种报刊,尤其是他在抗战前后两度主编的《文学杂志》,是当时最畅销的文艺刊物,每期行销都在两万份以上,读者印象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18.
日前,北京晚报副刊中心的同志谈论2000年办文艺副刊的设想,谈如何改进工作。这再次引发了我对办文艺副刊的思考。共想了三个问题,姑谓之“三题” 休闲性我认为,文艺副刊的本质是休闲的。 人们劳累了一天,回到家中,读读报纸的文艺副刊,是为了得到精神上的休息和放松,是为了得到轻松和愉悦,并在轻松愉悦中得到陶冶或精神上的寄托;而绝不是把已劳累了一天的身心再重新紧紧地绷起来。这就是读者对文艺副刊最基本的要求。 办文艺副刊者,绝不能忽视读者的这一最基本的要求,而应从这一要求出发,来考虑文艺副刊如何办。 正是为了适…  相似文献   

19.
“千万别把我写得离大伙太远了,那我会难受的,其实我是普通人。”在采访时.刘一达一再对我这样说。的确.刘一达很普通,他曾写过不知多少发生在我们中间普普通通的人和事。《京城影楼透视》、《“面的”拒载探源》、《京城歌厅“三陪”现象调查》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但当每篇文章见报后都让人无不惊叹.这又真的使人觉得地不“普通”。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能清闲地读大块头文章的读者已越来越少。几年来,与刘一达同期开始写大特写的作者们,大多已先后放弃了这一体裁.另辟践径。而刘一达却执著地在此耕耘着。在《北京晚报…  相似文献   

20.
前几天石峰同志给我来信,说他很关注<中国出版通史>的质量,对于<中国出版通史>的协调工作感到压力很大.我认为这种压力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高度的责任.从石峰同志刚才的讲话,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是尽职尽责的编委会主任,他对<中国出版通史>关注的程度,很多,很深;他思考的问题很全面,能够抓到要点;他对于各位专家六年来所付出的劳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六年来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很充分的肯定;对于<中国出版通史>的各种问题和今后的编撰工作,提出了很中肯的、正确的、可以为我们大家接受的意见.我完全赞同石峰同志的讲话.这是一个很好的讲话,他已经把压力变成了动力,把压力感变成了责任感,并且付之于行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