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栏比赛中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使得跨栏项目深受学生的喜爱。但跨栏跑技术性强,动作较复杂,对全身协调配合及对速度、力量、柔韧、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所以,跨栏跑教学自然成为田径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运用口令把复杂的技术归纳为几个关键字,通过口令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跨栏跑技术口令分解1.摆动腿技术。抬:大小腿折叠高抬、重心提高;伸:小腿积极前伸、异侧臂前伸、躯干伸压;压:以髋为轴大腿带小腿下压、躯干抬伸。2.起跨腿技术。蹬:起跨腿积极有力的快速蹬地;3.栏间跑技术:把栏间跑…  相似文献   

2.
在田径运动项目中,短跑项目是最为激烈的项目之一。世界各国短跑专家都在不断地探索新技术来提高短跑运动技术水平,于是改变以往短跑中支撑腿大、小腿充分蹬伸为大、小腿蹬伸有一定角度的屈蹬跑技术应运而生,它可使短跑途中跑技术更加  相似文献   

3.
立定跳远是我国《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项目之一,是中学体育加试的考核项目之一,它的成绩是反映腿部爆发力量和身体协调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学生在身体腾空到最高点后,还没有完成收腹、伸小腿的动作,便过早地屈腿落地。为了较快地改正学生的这些错误动作,掌握技术,提高成绩,近几年来,我运用台阶练习法进行教学、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台阶练习法,是利用台阶的高度来改进立定跳远中收腹、伸小腿的练习  相似文献   

4.
<正>在蹲踞式跳远教学中,笔者通过对蹲踞式跳远落地环节缺乏"两腿前伸"动作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造成跳远落地时"两腿前伸"动作欠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部分学生的腰腹力量较差,不能做出前伸两腿的动作;二是部分学生缺少空中前伸两腿时的用力体会,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出两腿前伸的动作。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如果在加强学生腰腹力量训练的同时,用"两小腿  相似文献   

5.
一、了解跨栏技术跨栏跑的跨栏一般分为上栏、过栏、下栏三个阶段。跨栏技术分为摆动腿的摆动技术和起跨腿的起跨技术。课上,老师结合挂图或影像,讲解上栏、过栏、下栏各个阶段动作要领。上栏、摆动腿(一般以左腿为例),小腿向大腿折叠,膝关节高抬,超过栏高,否则易造成小腿踢栏。起跨腿蹬伸身体腾空;过栏,摆动腿小腿甩出前伸,异侧手臂前伸,上体形成一种攻拦的姿  相似文献   

6.
<正>足屈和足伸是体育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动作,通常也习惯称作脚屈和脚伸,但是对它正确的理解,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在意。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足屈理解为勾脚尖,把足伸理解为脚背与小腿在一直线上  相似文献   

7.
立定跳远是我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测试项目之一,目前被很多省市列为中考体育必测或选测项目.同时也是发展学生腿部爆发力和全身协调能力的有效手段.练习不受场地限制,易于开展,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做立定跳远动作时,许多学生当身体腾空到最高点后,还没有完成收腹、伸小腿的动作,便过早地屈腿落地,上体前扑.为纠正学生这一易犯错误动作,我运用了障碍二级跳练习法进行教学、练习,既安全又高效.  相似文献   

8.
胫骨前区症候群,是在胫骨前区由于内压异常增高所致二次性组织损伤时一些症候群.所谓的胫骨前区就是位于小腿的前侧方以胫骨、腓骨、骨间膜、胫前肌间隔及肌膜坚强包围着的闭锁腔,固而此腔几乎没有伸展扩张的余地.占有此腔大部分的是以胫前肌为主的小腿伸肌群,此外还包括前胫骨动静脉及腓骨神经.小腿是由四个胫骨区域(前、侧、向深、向浅)组成,由于构造特殊,特别易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立定跳远是发展下肢力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很多地市的体育中考、高考中,立定跳远被列为必考项目。近些年来,立定跳远一直引起体育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而往往对落地动作不能很快很好地掌握,从而影响成绩,在此笔者将独特的教学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由于立定跳远整个动作完成时间较短,这就要求各技术动作之间协调连贯,尽可能推迟落地时间,增大身体在空中前移的距离。在完成良好的腾空之后,提高两腿屈膝高抬成团身姿势和小腿前伸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一、团身动作脚着地前两腿屈膝高抬成团身姿势,要求小腿放松,膝关节主动向胸部靠拢,…  相似文献   

10.
一、案例背景笔者在立定跳远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着下肢力量弱、起跳角度不当、收腹举腿不积极和落地前小腿前伸不主动等系列问题,课中也利用小体操垫组合方式进行练习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单立垫跳、连续跳跃间隔立垫等解决向上摆臂和收腿动作,跳跃展开一层或多层平垫,解决起跳角度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蹲踞式跳远技术需要具备较好的下肢、腰腹肌力量和身体协调性,同时在教学中往往也会出现踏跳不准,腾空没有高度,空中不能形成蹲踞式,落地小腿不能前伸等一些问题,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改进蹲踞式跳远技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呢?经过长期的总结与实践,笔者巧妙地将小垫子作为辅助器材引入到蹲踞式跳远教学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肌内效贴贴扎小腿腓肠肌对纵跳动力学特征及小腿其他肌肉活动的影响,本文对10名国家二级及以上水平运动员进行无、有贴扎纵跳实验,每组5人随机进行纵跳实验,重复3次,选择最佳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肌内效贴能够提高纵跳高度(P<0.01),增加最大蹬伸力和最大缓冲力(P<0.05),对蹬伸时间和最大蹬伸力梯度也有影响(P<0.05);同时,在蹬伸阶段,肌内效贴贴扎使双腿内侧腓肠肌积分肌电(iEMG)和均方根振幅(RMS)增加(P<0.05),使一侧胫骨前肌iEMG和RMS减少(P<0.05)。但在缓冲阶段,对小腿各肌肉IEMG和RM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肌内效贴使部分纵跳动力学特征发生改变,对小腿内侧腓肠肌肌肉活动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跳远技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跑得快、跳不起"的毛病,学生对技术概念理解往往有偏差,认为跳远就是往远跳,因此,忽略了起跳腿的蹬伸,造成起跳蹬伸不充分,起跳时蹬伸发力点在小腿上,蹬地时蹬伸力量不通过重心造成一滑而过的错误。针对这些毛病,我在跳远课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准备部分专项化、技术分析观察法、纠正错误动作采取分解教学法等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 在跳远教学中,不少学生落地时小腿前伸不够,甚至前栽,直接影响了跳远的成绩。这除了落地技术掌握不好外,也与助跑、起跳、腾空技术有关。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及纠正方法如下: 1.助跑和起跳姿势不正确,起跳前人体向前速度快,踏板后起跳脚停住不动,使髋落后于肩,但上体仍以很高的速度继续向前,从而导致前栽。纠正时,只要助跑的最后三四步上体保持直立姿势,起跳腿上板时快速蹬地,当踏跳缓冲,身体处在垂直部位时,大、小腿充分拆叠,然后大腿积极向前上摆起并带髋向前,当起跳腿蹬离地面  相似文献   

15.
胫骨前肌疲劳是由于强烈的长期的踝关节背屈所造成,是胫骨前区内压异常增高所致的组织损伤。小腿是由四个胫骨区域(前、侧、后深、后浅)组成,由于其解剖学的特性,胫骨前肌疲劳在运动员中的发病率是较高的。自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一年五月,我们共调查了100例速滑运动员,其发病率是25%。胫骨前区的解剖学特征有二,其一是胫骨前区被坚硬组织包围着,几乎是个没有伸展性的组织腔。剧烈运动容易引起一时性局部内压增高。其二是占居本区的大部分小腿伸肌群,基本上其血液供应是依靠前胫骨动脉,肌肉块摄取终末动脉的血  相似文献   

16.
<正>在正步走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错误,对此,笔者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纠正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错误动作一:踢腿较慢,且踢腿时小腿先屈后伸产生原因:对"踢"与"摆"的概念认识清楚,踢腿的同时膝盖没有绷直,大、小腿没  相似文献   

17.
一、器械设计将一根长2.5米以上的木杆或竹杆捆绑在两棵树上或其它立柱上,木杆离地面高1米左右,落地区放海绵包或海绵垫子。二、过杆的技术要领起跳腾空后,摆动腿前伸并内旋,同侧臂配合做前伸内旋,右肩内扣,身体转向横杆。起跳腿蹬离地面后,小腿向后折叠,屈膝外翻,此时人体在杆上成俯卧姿势,随着摆动腿继续前伸内旋,起跳腿继续向后上提拉外展,使身体继续绕横杆转动,最后以背部落在海绵包或  相似文献   

18.
急性小腿肌肉拉伤,多因直接或间接外力,使小腿肌肉急剧过度收缩或拉长所致。它是体育比赛和群众体育活动中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多发生在跑跳投及球类运动项目。 如何在运动中预防小腿肌肉拉伤。1.参加体育比赛或群众性体育活动前做好准备 活动即一般性准备活动,本项准备活动,心 理准备活动。2.在体育比赛前、中、后、严防风寒湿侵袭。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由于年龄小、骨骼发育还不健全 ,肌肉力量相对也较弱。加之自身身体素质发展不够全面等等原因。因而在平时训练跑、跳练习时 ,由于肌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在后蹬过程中被动充分拉长不够 ,从而造成后蹬不充分和肢端用力不好的现象 ,如果用传统的高抬腿跑、后蹬跑等行进间练习来纠正 ,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在行进间练习的后蹬过程中 ,伸膝的股四头肌紧张 ,影响了伸髋的幅度 ;伸踝的小腿三头肌紧张又影响了伸膝的幅度(因为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分别又是屈髋肌和屈膝肌)。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 ,除了增加这些肌肉的伸展性以外…  相似文献   

20.
一、行进间车轮走 动作要领:行进间自然摆臂,高抬大腿,脚后跟尽量向臀部靠近.大腿前摆下压,小腿随大腿下压惯性前伸并由前向后划弧,勾脚尖.后脚掌领先,前脚掌、趾在身体重心投影点后方快速"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