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20世纪"成为一个特定的文化概念,被种种已有的历史叙事捆绑上了特定的含义.而新世纪以来,以20世纪的历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大量涌现,显示出一种新的历史想象的方式,也凸显了一种对传统国家历史的正体叙述进行"改写"的冲动,并代表了当前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一种先于文本的客观存在,它因时间的不可逆转性而成为"非叙述、非再现"的,任何历史叙述都只能是叙述者立足于现时视野的再创造.在这一创造过程中,叙述者个人的价值立场决定着历史图像的面目.李锐的<银城故事>即是立足于现实对历史进行个人化阐释的典型个案.作家在文本中努力穿透时间的帷幕,从自身作为一个具体的中国人的现实境遇出发,坚持以个人的名义重新叙述历史,完成了对所谓"客观真实的历史"的质疑,将"那些被无情泯灭的生命从历史的谎言中打捞出来",终使个人从历史的重重遮蔽中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市场中国个人化写作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中国的个人化叙事起初有诗性方向,后来被现实生存的反诗性冲动所扭转,它们不断排除宏大历史并降低人性高度,由最初对抗理性思考而坠落至对生命自由的歪曲,个人生存被简单等同于不为历史承担责任的庸常生活,以至演变成一种伪个人化的类型化公共写作.  相似文献   

4.
在对于三国历史的叙述中,<资治通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为三国历史厘定了时间顺序和叙事框架,编织了三国历史的叙事脉络,确定了三国历史的叙事焦点,它直接提供了长篇叙述三国历史的叙事经验,对<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阳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5):69-73,82
苏童的<碧奴>是"重述神话"系列的典型文本."重述",其实就是祛除传统伦理和秩序附加在神话传说中的"宏大叙述"的影响.以"个人化"的视角对神话传说进行重新观照,发掘神话本身所隐含的个性化因子.<碧奴>从个人化的视角入手,着力于强调神话叙述的民间化和多元化的文本特质,将"重述"定位为对宏大叙事的反拨和对个体价值的重建.在这样的过程中,苏童力图重建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以求为"重述神话"所具有的个人化和民间化的叙事策略提供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马华新生代作家作为马华文坛的生力军,以其鲜明的个人化解构历史叙事挑战、颠覆了马华文学传统的宏大历史叙事,重构了一种非主流的民间化个人野史。文章立足于作品解读,试图从重构民间化、个人化的历史真实,否定历史叙事再现历史真相的可能性两个层面深入探讨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后现代历史叙事观。  相似文献   

7.
业余作家都梁用一种带着戏谑调侃又不乏清新浪漫的回忆性叙事,在消费社会里成功实现了<血色浪漫>对"文革"记忆的别样叙事.<血色浪漫>承袭并有机融合了"知青文学"的回忆性叙事和王朔"顽主"系列小说中对"文革"记忆个人化的历史叙事.它在一种多重缝合的叙事样式中,在多元化的当代话语背景下,以个人感性的生命体验来丰富"文革"叙事,在回忆性的个人历史表述中回归了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然而又用戏仿的手法,使叙事带有某种暧昧的后现代性,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疏离与反叛,契合了大众对历史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论西方现代历史叙述范式的形成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西方历史叙述范式形成在这种背景下 :历史叙述范式逐步由传统的叙事史学转向了问题史学 ,它旨在帮助人们理解现实的生成、解释社会疑问 ,为人们寻找确定的心理寄托 ,并据此筹划未来生活。然而新的历史叙述范式过分注重整体 ,贬低个人的自由意志 ,缺乏对个人的关心等等缺陷又促成了“叙事史的复兴” ,现代历史叙述范式正发生嬗变 ,它表现出将历史叙述复归为人本位的过程 ,新的叙事史以人为中心 ,不断产生新的成果与变化。  相似文献   

9.
<乡贤>的历史叙事既疏离意识形态权力元话语叙事模式,又不同于对历史任意"重写",它的策略是:借助于历史"细节"的挖掘,在被忽略或省略的空白处建立自己的叙事,进而探寻人与历史的纠葛和暧昧关系,重塑人与历史的多副面孔.这个策略选择,一方面使文本充盈了历史现场感,让人们触摸到毛茸茸的历史,走进曾被另一种叙述尘封和遮蔽的幽暗而迷人的历史隧道;另一方面使文本中人物活现出独特的历史性格和文学魅力,使我们今天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和交流成为可能,或者说,它提供给我们今天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和交流的一个策略.  相似文献   

10.
《老虎的新娘》在叙事艺术形式上采用“内部聚焦”一,并使女性成为叙述主体,从而建立个人化叙述声音.卡特摒弃线性叙事结构,运用内心独自与自由联想等技巧,把框架叙事和嵌套叙事相结合,实现运用多种叙事手段来张扬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历史叙述体是最古老的一种历史编撰方法。希罗多德通过史学革命草创了西方历史叙述体的范式。修昔底德则把历史叙述与求真的史学批判精神、求善的道德垂训历史意义和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完美地统一和结合起来,为后世西方历史叙述体奠定了范式。  相似文献   

12.
17年时期(1949-1966年)的革命历史小说通常以传奇叙事演绎无产阶级革命崇高理想。传奇叙事在这个历史阶段处于两难位置:传奇叙事极大地弘扬了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培养了人民对革命的自豪感;但因为英雄们传奇性的过分膨胀也导致小说对革命意识形态的偏离。在当时的革命历史小说中,传奇叙事并不是一种被提倡的文学想像方式,而是一种被规范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小说集《拳圣》中的三篇小说《哀伤自行车》,《天知地知》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显示出刘恒视域中的苦难本体和苦难叙事破涕为笑的演变过程,这种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小说有关苦难叙事的文化心理的一个镜像。  相似文献   

14.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文学景观中,新生代作家以个人化写作的叙事方式,表现他们对于小说与“存在”关系的理解。他们以在边缘处叙述的写作姿态,固定式内聚焦的视角,在强烈的带有个体经验与个体记忆的主观化色彩浓厚的故事中,从特定角度对当下社会和当下个体的生命真实和存在真实进行了多方位的描述和表现,言说了自我对现实的思考,完成了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个热点,在新历史小说中,历史被解构,时间被消退,呈现出一种“空间化叙事”的特征。论文认为,新历史小说的空间化叙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时间的断裂与错位,用私人故事消解公共历史,以及历史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对此后国内西方美学史教材的编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表现之一是国内编著的西方美学史教材一直沿用叙述史的历史书写范式。这种历史书写范式在貌似客观公正的历史叙述背后隐藏着悖论,对美学教学和研究具有明显的桎梏性作用。西方美学史教材编著者应该根据史学理论的发展,从叙述史转向问题史,编写更多具有创新意识与理论反思品格的教材。  相似文献   

17.
杜甫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第四,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必然熔铸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及忧国忧民的激情。  相似文献   

18.
生命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它从对肉身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精神境界。生命叙事是对生命现实的沉痛反思,它把对人类心灵意义的叩问并且力图给人类的心灵以慰藉和照耀作为自己的使命。生命叙事既要切入又要超越个体的生命体验,达到一种对人类的现实境遇以及人类生存本身的苦难与意志的同情和超拔,其最终的目标是催发、振奋人的蓬勃强健的精神力量。生命叙事应该成为“人学”小说最基本最重要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9.
《豆棚闲话》的叙事中存有两个空间:一个是“私人空间”,即下层小群体认同的讲说故事空间;一个是“公共空间”,即陈斋长以儒家学说阐发为主的论辩空间。特定的历史情境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形成了两种空间分离的局面。尽管论辩的结果是“公共空间话语”以权力话语的形式压倒了“私人空间话语”,但作者认同的依然是“私人空间”里的话语,而把“公共空间”里的话语视为“迂僻之论”一笔抹倒。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大规模“入侵”现代诗,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类型与变种。认真评估其功能、性质和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叙事性已从技术手段、修辞策略上升为现代诗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带来的最大益处,是大大提升了诗人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但理想的状态,应是抒情性与叙事性的有机溶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